首页期刊导航|经济地理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地理
经济地理

樊杰

月刊

1000-8462

jjdl1981@163.com

0731-8558471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青园路506号

经济地理/Journal Economic GeographyCSSCICHSSCD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地理》杂志系中国地理学会、湖南省经济地理所联合主办的专业学术性刊物。以服务于广大地理科研工作者和高等院校地理教学为办刊宗旨。重点反映经济地理学研究的前沿理论、区域经济开发以及与国民经济相关的工业、农业、交通、旅游、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主要栏目有:理论探讨、区域经济与产业发展、城市与交通、土地与农业、交通地理、旅游研究、西部大开发、问题讨论、新书交流与介绍等。读者对象为地理工作者、经济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及中学地理教师。有英文目次和中英文文摘。发行到国内外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主编陆大道先生为中科院院士。杂志荣获第一、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全国经济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核心期刊、湖南省一级期刊等多项荣誉称号。入选《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来源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等来源期刊。杂志近年来发展迅速,形成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近十年我国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实现的空间表现特征与未来布局优化

    樊杰伍健雄高翔
    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的十八大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战略实施以来,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确定的城市化地区承担了大规模集聚人口和工业经济的主体功能,同时,其集聚功能表现也出现了空间分异。文章对比了2010和2020年23个城市化地区人口、GDP、单位建设用地GDP产出等指标在全国、省域及城市群区域的空间表现特征,结果表明:①中国城市化地区人口经济集聚的规模位序基本稳定,建设效率位序变化的南北差异显著。②三大沿海城市化地区的人口集聚水平继续提升,经济集聚水平有所下降;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是人口集聚的主要提升区域,海峡西岸和成渝城市群是经济集聚活跃的主要区域;北方城市化地区的建设效率一直偏低,南方建设效率的相对水平与增长能力更强。③城市化地区在省域尺度的人口集聚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效率在城市群内部整体呈现相对提高趋势。未来,应聚焦城市化地区主体功能新定位,着力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或区域科技创新高地建设,强化新质生产力集中布局和新型工业化重点推进,通过培育复合功能协调发展与安全的关系,通过人口和经济同步集聚实现均衡与协调发展,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主体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城市群区域发展城镇化战略空间布局

    2000年来"经济地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脉络与学科发展展望

    熊巨华高阳刘鉴张中浩...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地理科技研究成果在服务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资助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支持各学科人才队伍建设,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重要责任。文章通过梳理2000-2023年经济地理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经济地理人才队伍建设问题,探讨了不同时期经济地理研究的热点变化和未来学科发展趋势。结果表明:①经济地理申请代码2000-2023年共接收来自481个依托单位的4144份申请书,资助其中184家依托单位的843个项目,涵盖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8种项目类型中的10种,平均资助率为20。34%;②与地理科学各分支学科相比,经济地理学科人才队伍结构老化问题相对突出;③经济地理领域各区域研究力量的极化现象较为明显,华东、华南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人才队伍建设差距在扩大;④不同时期经济地理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存在差异,主要研究对象从全球化与跨国公司、产业集聚与空间组织,转向创新与全球生产网络,进而催生出创新地理、金融地理等新兴领域;⑤经济地理领域未来需从交叉融合、强化学科理论、凝练重大科学问题、加快科技成果产出、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和均衡区域研究力量等方面加强建设。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经济地理学科发展研究热点人才队伍依托单位

    "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韧性研究

    陈伟王芯芮龙燕赵晞泉...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借鉴复杂网络理论内涵,综合运用多种网络分析方法,构建测度贸易网络韧性的分析框架,从节点韧性和结构韧性2个维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韧性开展综合测度,探讨其演变过程、发展特征和趋向。研究发现:①"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联系日趋紧密,贸易网络密度不断提升,不均衡态势逐渐显现,贸易网络拓扑结构呈现由松散向紧密发展、由多极向单极演变的趋势;②"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节点韧性具有明显异质性,并处于动态演化中,逐渐形成以中国、俄罗斯、印度、土耳其等国家为强韧核心的贸易格局;③综合考虑连通性、抗毁性、恢复性和稳健性4个维度,随着时间演化,"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网络结构韧性有所提升,网络结构异质性不断增强。未来,需进一步强化沿线国家间经贸合作,提升贸易网络连通性和稳健性,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贸易畅通走向更高水平和更宽维度。

    贸易网络网络韧性结构韧性复杂网络"一带一路"

    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演化与机理——以榆林市为例

    宋永永庞先峰唐宇马蓓蓓...
    3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在构建能源富集区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研究理论框架基础上,以陕北能源富集区榆林市为例,采用集对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从生态、经济和社会3个子系统和脆弱性与应对能力2个方面入手,评估1998-2020年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揭示其韧性演化规律与机理。结果表明:①1998-2020年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指数由0。427波动上升至0。494,应对能力指数由0。248上升至0。798,韧性指数由0。326上升至0。664,区域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是脆弱性与应对能力相互作用的结果。②社会生活子系统脆弱性对总系统脆弱性的作用呈现上升趋势,各子系统应对能力对总系统应对能力的贡献均呈上升趋势。总应对能力对系统韧性起决定性作用,其中经济生产子系统和社会生活子系统应对能力的影响突出。③各影响因子对榆林市社会—生态系统韧性演化的作用性质、速率和规律存在显著差异,呈现近线性、非线性2种影响方式和近线性递增或递减、U型或倒U型递增或递减6种曲线类型。④在自然生态约束、社会经济转型驱动和能源市场变革等内外部因素作用下,区域社会—生态系统呈现由农牧型向能源型进而迈向绿色型的转型发展态势。

    社会—生态系统韧性绿色转型自然生态系统经济生产系统社会生活系统能源富集区

    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过程中的"虹吸集聚"——来自黄河中下游城市层面的经验证据

    李治国李兆哲孔维嘉
    4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阶段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已经成为推动黄河中下游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因此探讨二者之间的作用关系显得尤为重要。鉴于此,文章在理论探讨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作用路径及空间效应的基础上构建了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和数字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并利用2011-2019年黄河中下游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数字经济对黄河中下游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呈现出"先抑制后促增"的U型关系,且正向促进作用具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②基础设施建设、技术创新能力均能够起到数字经济影响高质量发展的桥梁作用;③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地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越强,表现出一定的"数字鸿沟"效应;④数字经济发展存在空间外溢效应,本地区数字经济的发展会吸引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以更廉价的方式流向该区域,形成"虹吸集聚",对邻近地区的高质量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黄河中下游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作用路径虹吸集聚

    中国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演进及其影响因素

    卢彦瑾倪青山吴敌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利用城市R&D支出数据、城市专利数据、城市统计年鉴数据等,采用永续盘存法、固定效应模型等方法,测算了中国2000-2019年14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并分析其演进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中国创新效率呈上升趋势,但是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年均上升幅度差异显著;②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具有明显的阶段性;③不同城市群创新效率始终存在较大差距,且呈扩大趋势;④城市群内部R&D资本存量差异缩小以及物质资本存量积累是城市群创新效率上升的重要原因。

    城市群创新效率R&D资本物质资本专利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建成区综合集成识别与空间分异机制

    唐常春陈珈琪谢昀霏唐嘉璐...
    6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长株潭城市群为研究区域,综合采用珞珈一号夜间灯光、POI和OSM路网等多源大数据对城市群城镇建成区进行集成识别,进而运用地理探测器,从六大方面对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进行深入剖析及比较。结果表明:①8种组合类型从不同维度刻画长株潭城市群城镇功能空间布局图景,多源数据A1∪B1∪C1集成识别较好实现对建成区信息的完整准确提取,弥补了单一数据识别或两两集成等不足。综合集成识别建成区面积为1890。19 km2,占土地总面积比重为6。73%,相对于地表覆盖遥感影像解译,识别空间信息更为全面和契合实际。②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呈"一主两副、轴带拓展、多组团多节点"结构,区域差异和空间分异明显。区县尺度密度分异呈现不规则圈层结构,城市群东部、南部和西部山地丘陵区域均为低值区,效率梯度分布呈"同心圆+北高南低"复合模式。③长株潭城镇建成区密度和效率空间分异机制复杂,密度分异主要受自然与交通条件、人口与城镇化、经济发展、投资与消费等因素影响,效率分异则主要受城镇化、经济结构与水平、房地产开发投资及民生服务等因素影响,因子交互作用对建成区密度与效率均存在双因子增强与非线性增强效应,对效率分异的增强效果更为显著。

    城市群城镇建成区城镇功能空间多源大数据集成识别空间分异新型城镇化

    资源型地区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以山西省为例

    史利江李永宁李前锦高杉...
    77-8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从绿色生产、绿色生活和绿色治理三方面构建区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泰尔指数、空间自相关以及地理探测器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10-2019年山西省11个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①2010年以来,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各地级市绿色发展水平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在波动中呈现下降的趋势;从绿色发展的区域差异来看,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总体差异波动减小,晋北、晋中和晋南三大区域内各地级市绿色发展均存在两极分化的情况,区域内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②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格局明显,形成了明显的"核心—边缘"空间结构特征,其中太原和晋中成为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核心区,而阳泉、临汾和运城成为绿色发展的边缘区,核心区和边缘区之间绿色发展水平差异十分明显;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全局自相关和局部自相关均不显著,尚未形成明显的绿色发展空间集聚,溢出效应不明显。③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是诸多因素共同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人口素质、科技创新、外商投资以及城市生态环境等因素通过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成为影响山西省市域绿色发展的主要驱动因素。最后,提出了促进山西省区域绿色发展的对策建议。

    绿色发展资源型地区绿色生产绿色治理评价指标体系产业结构升级科技创新

    人—居—业协同下山区县域福祉水平格局及其演变机理——以大别山区27县为例

    资明贵张春燕罗静周怡...
    88-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章构建人—居—业协同视域下县域福祉分析框架,以大别山区27县(市、区)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测度了县域福祉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刻画了县域福祉水平的时空格局,并剖析了研究区域福祉指数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研究发现:①2011-2020年,各县的福祉指数值分布在0。151~0。554间,整体而言,该区县域福祉指数均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随着时间的变迁,各县福祉指数的差异性正逐步缩小。②在不同时间节点,以大别山走向为轴,东北一侧县域的福祉水平相对较高,且相对较高水平福祉指数的县域大多分布于研究区的外围地区,县域福祉指数等级均体现为稳定或向上变化。③县域福祉的时空差异特征是多个影响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战略、主体、客体、动力与互馈5个层面的力量在不同时期对福祉水平发挥着差异化的作用。

    县域福祉人—居—业协同评价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大别山区

    长三角地区交通一体化的多尺度分析及空间效应

    王亮蒋海兵刘丙章
    99-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区域时空压缩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综合交通可达性模型,测度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间最短时间距离及其变化,利用德尔菲法和等时圈分析法等方法,从城市、都市圈、城市群3个尺度探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水平的空间异质性,为长三角地区一体化方案制订及实施提供参考依据。研究发现:①在交通一体化建设背景下,高铁和城际铁路的建设和开通使得城市之间的时间距离大幅度缩短,城际社会经济交流更加密切,区域内1h以内的城市对数量急剧增多;②区域高水平一体化地区集中分布于沪宁和沪杭等轴带地区,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一体化水平较高;③在时空压缩效应下,区域中心城市扩大了"溢出效应"和"同城效应"的地域范围;④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空间异质性随着高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而发生改变,杭州、无锡、苏州、合肥等城市逐渐成为长三角地区新兴核心城市,芜湖、安庆等城市在城市网络中的作用也在逐渐加强。

    长三角城市群交通一体化高铁等时圈都市圈城市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