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林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林研究
经济林研究

谭晓风

季刊

1003-8981

jjlyj-csfu@163.com

0731-85658526

410004

湖南省长沙市韶山南路498号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社

经济林研究/Journal Nonwood Forest Research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中国唯一的经济林综合性科技期刊。编辑委员会由国内从事经济林生产、科研和教学的专家教授组成,在经济林学科领域肯有权威性。主要刊登国内外经济林科技论文和科技信息与发展动态,经济林生产形势和经营策略,并加强了实用技术和产业建设方面的报道。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春季酿酒葡萄园气温梯度差异分析及模拟

    李阳张磊郭伟姜琳琳...
    207-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提高酿酒葡萄晚霜冻预报预测的准确性,为科学调控酿酒葡萄园小气候及防御晚霜冻灾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宁夏贺兰山东麓 14 个酿酒葡萄园 2019-2022 年 4-5 月农田小气候站 50 cm和150 cm气温梯度的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酿酒葡萄园春季气温、霜冻发生日数和程度、低温小时数以及典型霜冻日的气温梯度差异,建立了春季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的线性拟合模型。[结果]春季酿酒葡萄园气温存在梯度差异,其中150 cm最高气温低于50 cm,梯度差为0。1~0。8℃,150 cm最低气温高于50 cm,梯度差为0。2~1。1℃;基于酿酒葡萄晚霜冻气候指标,利用 50 cm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发生总日数较 150 cm总体偏多 1~7 d,霜冻程度偏重;在典型霜冻日的夜晚降温阶段,越接近地面气温越低,不同酒庄气温梯度差异不同,其中JSY和MY酒庄的气温梯度差超过 3。0℃;霜冻日出现≤0℃的小时数也存在梯度差异,平均差值为 19。6 h,其中HD酒庄差值最大,为49 h;基于 150 cm日最低气温建立的分产区、分酒庄以及不分产区不分酒庄的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整体效果较好,其中分酒庄的模型拟合效果最好,R2 大于 0。99 的酒庄数超过 50%,误差算术平均值为0。4℃。[结论]春季酿酒葡萄园最低气温的梯度差异最大,利用50 cm最低气温判定的霜冻日数更多、程度更重、低温小时数更多,更接近实际霜冻发生过程。此外,分酒庄的最低气温线性拟合模型更适合模拟植株生长层最低气温。

    贺兰山东麓酿酒葡萄晚霜冻植株生长层气温模拟

    品种和密度对文冠果叶用价值的影响

    轩辕欣彤王改萍翟金庭戚亚...
    218-225,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密度和品种对叶用文冠果Xanthoceras sorbifolia生长特性、营养元素含量及代谢物积累的影响,为叶用文冠果的高效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个不同品种的文冠果嫁接苗为材料('中石1号''中石4号''中石9号'),设置3个密度处理(A1:40 cm×40 cm、A2:60 cm×60 cm、A3:80 cm×80 cm),通过测定叶片的性状指标、营养元素含量、代谢物含量,采用方差分析、相关性分析及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各性状之间的关系。[结果](1)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文冠果的百叶鲜质量、百叶干质量、叶面积、营养元素的含量、可溶性糖、黄酮含量都随种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加,比叶面积、叶片厚度、可溶性蛋白都随着密度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总黄酮含量最高为A3'中石4号',含量为84。684 mg·g-1。总多酚含量最高为A1'中石9号',含量为 24。467 mg·g-1。总皂苷含量最高为A2'中石 9 号',含量为 253。951 mg·g-1。(2)同一密度下文冠果叶用价值综合评价为:'中石 4 号'>'中石 1 号'>'中石 9 号'。同一品种下,不同栽植密度下文冠果叶用价值由高到低为:A3>A2>A1。(3)综合排名前 3位的为A3'中石4号'、A3'中石1号'、A2'中石4号'。[结论]在叶用价值方面,A3 为'中石 1 号'和'中石 9 号'文冠果较为适中的栽植密度,A3 和A2 为'中石4号'较为适中的栽植密度。

    文冠果品种密度叶片性状次生代谢物

    芍药根腐病拮抗内生细菌筛选及拮抗机制分析

    刘萍王祖华周炳艺乔翠翠...
    226-2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芍药根腐病的生物防治提供微生物资源和理论参考。[方法]以在洛阳芍药种植区采集的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为材料,采用表面消毒法和组织研磨法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分离内生细菌,采用平板对峙法筛选拮抗芍药根腐病病原菌的内生细菌,结合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手段鉴定拮抗细菌,采用PCR技术扩增拮抗菌株的 3 个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fenA、srfAA和ituD,采用酸沉淀和甲醇抽提法提取拮抗菌株脂肽类物质,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对病原菌菌丝形态的影响,采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拮抗菌株与芍药根腐病菌对峙培养时fenA、srfAA和ituD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内生细菌H35 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的拮抗效果,其发酵液的抑菌率为 62。5%;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 16s DNA序列分析,将菌株H35 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PCR扩增结果表明菌株H35 能够扩增出相应的脂肽类物质合成基因,所提取的脂肽类物质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抑菌率达 73。8%,并使菌丝发生畸形;荧光定量PCR结果表明,H35 与病原菌共培养时,菌株H35 的fenA、srfAA和ituD基因相对表达量均上调,其中ituD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结论]从健康芍药根部组织中筛选出 1 株对芍药根腐病菌有良好拮抗作用的菌株H35,经鉴定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菌株H35 能够合成脂肽类物质,并使根腐病菌菌丝发生畸变;与根腐病菌对峙过程中,菌株H35的ituD基因表达量显著上调。

    芍药根腐病内生细菌贝莱斯芽孢杆菌拮抗机制

    贵州不同种源普通油茶家系的遗传多样性

    王宪永王小丽王德炉
    236-2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掌握贵州不同种源普通油茶家系的遗传变异情况,为家系内选择或良种选育提供参考。[方法]以贵州省 7 个种源的 92 个普通油茶家系的果实和叶片为材料,对其 7 个果实性状和 6 个叶片表型性状进行测定,通过方差分析、变异分析及聚类分析,了解不同种源或不同家系的遗传变异水平。[结果]不同种源、家系各性状的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在不同家系中,各家系遗传力为0。64~0。85,属于高遗传力,表明环境对其各性状的影响较小。在不同种源群体中,13 个性状的群体间变异均大于群体内变异,叶片表型性状的群体间变异系数平均值是16。27%,果实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平均值是36。12%,果实性状变异系数明显高于叶片性状。果实、叶片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9。75%~63。82%,其中单果种子数量的平均变异系数最高(53。03%),其次是单果种子质量(46。70%),表明单果种子数量和单果种子质量的改良空间较大。对于不同种源群体来说,平均变异系数最大的是玉屏县种源(24。68%),其次为锦屏县种源(23。96%),最小的是册亨县种源(22。08%),7 个种源的变异系数相差不大。7 个种源群体可被聚为 3 类,其中类群 1 包含望谟县种源、天柱县种源、黎平县种源和玉屏县种源,类群 2 包含松桃苗族自治县种源和锦屏县种源,类群 3 包含册亨县种源。92 个家系也可被聚为 3 类,册亨县地区的种源相对集中,其他地区的种源不集中。[结论]贵州普通油茶资源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不同种源或家系群体间的变异程度较高。

    油茶贵州果实表型叶片表型遗传变异

    2个枣品种茎段的组织培养快繁技术

    尹云双沈兵琪燕世奇李丽莉...
    245-25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索植物激素对枣茎段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影响,确立各培养阶段最佳的培养基激素配比,建立枣组织培养高效再生植株的体系。[方法]以'赛蜜酥''伏脆蜜'当年生枣头枝茎段作为外植体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接种前不同浓度NaClO消毒处理不同时间对污染率、褐化率和成活率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不同种类植物激素对外植体不定芽诱导、增殖继代和生根的影响,筛选最佳的外植体消毒方式以及最适合不定芽诱导、增殖与生根的激素种类与浓度配比。[结果]当以'赛蜜酥''伏脆蜜'当年生枣头枝茎段为外植体时,最佳外植体消毒方式为 75%乙醇处理 30 s+2%NaClO溶液处理 5~10 min,最佳不定芽诱导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0。010 mg/L TDZ+30 g/L蔗糖+5。6 g/L琼脂,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1。0 mg/L 6-BA+0。2 mg/L IBA+0。006 mg/L TDZ+30 g/L蔗糖+5。6 g/L琼脂,最佳生根培养基为 1/2 MS+0。1 mg/L IBA+0。1 mg/L NAA+0。3 g/L活性炭+15 g/L蔗糖+5。6 g/L琼脂。[结论]构建了'赛蜜酥''伏脆蜜'2个枣品种的茎段组织培养快速繁殖技术体系。

    茎段组织培养快繁

    采收期对核桃贮藏期间内种皮褐变的影响

    王一峰宫峥嵘胡文斌刘奕宏...
    255-2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核桃生产中适宜采收期的确定及贮藏期间内种皮褐变的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以'香玲'核桃为试验材料,分别于2023年的8月25日(果实发育120 d左右)、9月2日(果实发育128 d左右)、9 月 10 日(果实发育 136 d左右)分 3 次采收,采用增加温度和湿度的方式加速贮藏,定期测定不同采收期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总酚含量、多酚氧化酶(PPO)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物酶(P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等褐变相关指标。[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各采收期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MDA含量、相对电导率均表现出上升趋势,且 9 月 2 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的褐变度、MDA含量及相对电导率在贮藏后期均显著低于其他采收期的样品;总酚含量、POD活性在贮藏期间均表现为下降趋势,PPO活性在贮藏期间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其他采收期相比,在贮藏期间9月 2 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总酚含量较高,PPO活性较低;在贮藏期间,核桃内种皮的SOD活性、CAT活性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9月2日采收核桃内种皮的SOD活性和CAT活性显著高于其他采收期的样品。[结论]采收期对贮藏期间核桃内种皮褐变相关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在贮藏期间,9月2日采收的核桃内种皮能够维持较高的多酚含量及SOD、CAT、POD等抗氧化酶活性,同时能降低PPO活性、相对电导率及MDA含量,减轻褐变程度。

    采收期核桃内种皮褐变

    降水强度对枸杞裂果特征的影响

    徐蕊姜琳琳李阳马国飞...
    264-27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有效降低枸杞的裂果率提供参考。[方法]以易裂品种'宁杞 7 号'枸杞为材料,在成熟期利用自然降水环境模拟不同强度降水,研究降水强度对枸杞裂果率的影响,同时对植株不同部位进行遮雨,研究降水过程中吸水途径对裂果率的影响。以开裂和不开裂果实为样本,研究其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矿物质元素含量、细胞壁组分含量及相关酶活性、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及激素水平的差异。[结果]枸杞裂果率随降水增强呈现上升趋势,降水过程中果实表面无法吸收雨水时裂果率显著下降。裂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显著高于完整果,其K、Ca、Mg、P、Mn、Cu元素的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裂果果皮中的纤维素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其纤维素酶活性显著高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肉的SOD和CAT活性均显著低于完整果果肉,PPO活性显著高于完整果果肉;裂果果皮的CAT活性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皮的GA3、IAA含量均显著低于完整果果皮;裂果果肉的IAA含量显著高于完整果果肉,其ABA含量显著低于完整果果肉。[结论]果实本身的矿物质元素缺少或在成熟期维持果皮强度的纤维素含量偏低,果实中活性氧清除酶活性偏低,容易引发裂果,此外果皮、果肉中激素含量不平衡也会导致裂果。供给肥料来提高成熟期果实硬度,并减少降水过程中果实表面水分,是降低裂果率的有效措施。

    枸杞裂果降水

    油茶林地中微量养分与果实经济性状的相关性

    邓沁袁军卢胜李万元...
    272-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油茶营养精准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省4个油茶栽培区油茶'华金'林分为对象,测定林地土壤及油茶叶片中微量元素含量,并分析其与果实经济指标的关系。[结果]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油茶林分土壤中Ca、Mg、Mn、B、Fe含量与叶片中Ca、Mg、Mn、Fe、Zn的含量及果实干出仁率、种仁含油率、种仁蛋白质、淀粉含量、茶油硬脂酸含量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土壤与叶片Ca含量是油茶产量的主控因子(F=9。210,7。649;P=0。006,0。011);土壤Mg含量和叶片Mn含量均与干出仁率呈显著正相关(F=6。584,4。566;P=0。018,0。044);种仁含油率与土壤Fe含量存在显著负相关,而与叶片Mg含量存在显著正相关(F=9。387,13。613;P=0。006,0。001)。土壤Mn含量分别与单果质量、棕榈酸含量、花生酸含量均存在显著正相关,与油酸含量存在一定的负相关(F=4。350,11。535,9。160,5。922;P=0。049,0。003,0。006,0。024)。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B含量与叶片中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748);土壤Zn含量与叶片中M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917)。[结论]土壤中B、Zn含量促进叶片对Ca、Mn元素的吸收,提高土壤与叶片中Ca含量则有利于产量的增加。叶片Mg含量有利于种仁含油率的提升,土壤中Fe含量过多可能会抑制油脂的积累。叶片Mn含量可促进干出仁率的增加,脂肪酸组成主要受土壤Mn含量影响。

    油茶中微量元素产量品质

    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樱花花香测定方法的建立

    熊青青范俊俊马敬泽张往祥...
    281-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建立基于电子鼻技术的樱花花香气味快速检测方法,应用于樱花种质鉴定。[方法]以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e为试材,采用正交设计,分析不同顶空平衡时间、样品量、花期和采样时间对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影响,筛选最佳测定参数,并利用山樱花、东京樱花Cerasus yedoensis和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 var。lannesiana等 3 种樱花种质进行效果验证。[结果]传感器W1C、W5S、W1S、W1W、W2W和W3S对樱花香气组分响应值较大,其他传感器响应值较小(G/G0 ≈ 1)。不同因素下电子鼻传感器的响应值差异显著,各因素对电子鼻传感器响应影响大小依次为:花期>样品量>采样时间>顶空平衡时间。根据高响应值,确定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最佳组合为A2B4C3D2,即在 12:00 采集盛开时期的花朵 4 g,在顶空平衡 30 min后测定。基于最佳电子鼻测定参数,结合主成分分析(PCA)及线性判断分析(LDA),进行不同樱花种质区分发现,PCA及LDA分析均较好地实现了不同樱花种质区分,且LDA法的区分度高于PCA法的区分度(LDA法区分度=1;PCA法区分度=0。677~0。974),LDA法区分效果优于PCA法。载荷因子Loading分析发现,传感器W1W、W2W、W5S、W1S、W2S和W3S对第一主成分起正向贡献作用,W6S对第二主成分起主要正向贡献作用,表明烷烃类与氮氧化合物及硫化物类可能是区分樱花种质香型的主要成分。[结论]电子鼻测定樱花花香的最佳参数为在12:00采集盛开时期的花朵4 g,在顶空平衡30 min后测定,结合LDA法进行不同种质区分,区分度较高(区分度=1)。

    樱花电子鼻花香正交试验种质鉴定

    油用牡丹凤丹的单株产量构成要素

    汪成忠李庆魁尹原森杨继...
    289-2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促进凤丹优良种质筛选和高产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6 龄凤丹为研究对象,在果实开裂期,检测10个生长性状(主枝基径、主枝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小枝长、小枝基径、复叶数量、叶柄长、复叶长和复叶宽)和 5 个繁殖性状(单果数量、单果长、种子量、败育单果荚数量和产量),分析各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逐步回归法筛选与产量相关的性状,再对所筛选的性状进行通径分析,明确其对产量的效应。[结果]凤丹的繁殖性状指标的变异系数大于生长性状。与产量显著相关的性状有种子数量、单果长、2年生枝基径、2年生枝长和小枝长;种子数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最大(相关系数R=0。811),其次为单果长(R=0。210),小枝长、2年生枝基径和2年生枝长通过影响种子数量和单果长来对种子质量产生影响。以产量(y)为因变量,以种子数量(x1)、单果长(x2)、小枝长(x3)、2 年生枝基径(x4)为自变量,构建的凤丹单株产量模型为y=0。142x1+1。123x2+0。027x3+0。014x1x2+0。011x1x4-0。043x2x4-3。386。[结论]单株产量构成的关键要素为种子数量(果实数量)和单果长(果实大小),说明凤丹的单株产量由"库"的大小所决定,同时受到"源"强度的影响。实际生产中在调"源"的同时,更应关注扩"库"增产措施的应用。

    油用牡丹凤丹单株产量产量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