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体制改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体制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

林凌

双月刊

1006-012X

028-87016562

610072

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宫省社科院内

经济体制改革/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经济理论刊物。探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辟有现代企业制度研究、产权改革探讨、宏观经济管理与改革、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济改革、股票与证券、金融体制改革、经济学家改革思想介绍等。适合经济研究人员和经济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混合所有制改革、融资成本和国企去杠杆

    李伟欧阳志刚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9~2022年国有企业财务数据,研究混合所有制改革对国有企业杠杆率的作用及影响机制。研究表明,混合所有制改革通过融资成本机制、资本回报率机制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的原因是负债端减少和权益端增加。引入多种性质的非国有资本、非国有股东委派董事人数均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效果优于地方国企。鉴于此,应充分利用混合所有制改革降低国有企业杠杆率这一特征,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加快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降低经济金融风险。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过程中引入的非国有资本更应遵循"重质非量"的原则,不能盲目追求非国有资本参股种类的多样化。非国有股东可通过委派董事直接参与企业管理决策,充分发挥非国有资本的制衡效应。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实践应针对不同政府层级控股的企业异质特征而有所侧重,深入推进央企混合所有制改革进程。

    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企业杠杆率融资成本DSGEDID

    数字并购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

    王影梁祺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2~2021年的中国A股上市的"专精特新"中小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验证数字并购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发现:数字并购直接驱动高质量发展。机制分析证实,知识基础产生的知识叠加效应和盈利能力表征的财务倍增效应具有中介传导作用。异质性分析表明,跨境并购或内部控制水平高、处于成长期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更容易在数字并购中获益。鉴于此,应鼓励"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施数字并购,利用并购赢取的知识资本与盈利优势,驱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数字并购高质量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

    工业机器人能否促进制造企业污染减排——基于我国制造业上市企业的实证分析

    任晓聪李政道
    108-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工业机器人和污染排放纳入异质性企业模型,理论分析工业机器人对制造业上市企业污染排放的影响和作用机制,采用2007~2022年制造业上市企业样本数据构建计量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机器人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污染排放,同时企业污染程度、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会对减排效应产生异质性影响。鉴于此,应因地制宜地推动工业机器人应用落地,制定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靶向施策充分发挥工业机器人的减排效应,加快我国制造业企业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协同推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工业机器人制造企业污染减排绿色转型发展

    工业用地市场化的绿色经济发展效应:技术赋能和产业转移

    杨莉莉王健吴群
    11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从投入端和产出端考察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工业用地市场化既能减少投入端能源消耗,又能减少产出端污染排放,从而促进绿色经济发展。且在东部地区和财政缺口较小的地区,工业用地市场化对绿色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更明显。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工业用地市场化既可通过技术创新促进投入端、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又可通过促进东部地区产业转出和抑制中西部地区产业转入而促进投入端绿色经济发展,但对产出端绿色经济发展影响不显著。据此,应以市场化为方向完善工业用地出让制度,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因城施策提高产业转移有效性,促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工业用地市场化绿色经济发展技术创新产业转移

    数字化转型与企业创新策略选择

    任羽卓许潆方
    124-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07~2022年中国沪深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对渐进式创新与突破式创新两类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在促进企业渐进式创新的同时,也抑制了其突破性创新。进一步研究发现,当企业资源更充裕,即企业规模较大、融资约束较弱时,数字化转型对渐进式创新的促进作用与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会有所减弱;国有企业规模较大及融资约束较弱因而数字化转型使其倾向于突破式创新,该策略与民营企业相反。此外,数字化转型对突破式创新的抑制作用主要体现在传统行业企业中,在新兴产业中并未显现,表明不同企业在企业数字化转型中对创新策略的选择具有差异性。鉴于此,应通过加强政企合作、鼓励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以构建大中小企业融合创新生态、完善银行贷款机制等方式推动企业突破式创新,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注入动力。

    数字化转型创新绩效渐进式创新突破式创新

    高质量发展视域下减税降费政策的宏观经济效应研究——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分析框架的政策模拟

    丁志帆孔存玉
    132-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减税降费是我国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举措,对促进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结合中国财税体制改革特征,构建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测度和比较高质量发展阶段减税降费政策的有效性。研究发现:减税降费不仅能够在短期起到很好的总需求刺激效果,而且可以通过优化要素供给和配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此外,不同减税降费政策的实施效力和传导机制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消费税减税政策的短期刺激效果较强,但政策效力不具有持续性;增值税减税和社保降费的政策效力更强且持久,有助于稳预期、提振市场信心;所得税减税政策有助于稳增长和促就业,但对私人支出有挤出效应。因此,应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逐步优化我国现行税制结构。同时,根据政策目标和政策工具的特点,通过组合式税费政策,形成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合力。

    减税降费宏观经济效应动态随机一般均衡财税体制改革

    中国宏观杠杆率与财政货币政策协同调控——基于时变特征和杠杆异质性视角分析

    祝林何剑
    141-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时变特征和杠杆异质性分析视角,采用MS-VAR和TVP-VAR模型探究中国宏观杠杆率的区制转移效应以及财政货币政策对宏观杠杆率的动态传导效应。研究发现:中国宏观杠杆率调控存在明显的三区制特征,样本期内整体以稳杠杆阶段为主;财政和货币政策对货币资金产生一定的协同调控效应,且货币资金的宏观杠杆率抑制效应优于财政和货币政策;从杠杆结构的异质性来看,财政和货币政策对居民杠杆率的抑制效应更稳定,货币资金对非金融企业和政府杠杆率的抑制响应更迅速,稳杠杆阶段中政策冲击程度和持续性有所增强,但需注意调控政策存在的替代效应。据此,应延续"稳杠杆"取向不急转弯,发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协同效应,坚持"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

    财政政策财政货币政策协同宏观杠杆率

    中国反避税法规是否遏制了外资企业的避税行为?——基于工业行业数据的经验研究

    薛漫天
    151-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中国工业行业层面数据,使用连续型双重差分方法,评估2008年以来中国发布的反避税法规对于外资企业避税行为的遏制作用。研究发现:2008年两税合一改革明显增强了外资企业的避税动机,同期生效的各项反避税法规没有能够完全遏制其避税行为。具体而言,税制改革前享受优惠税率的外资企业更倾向于通过各种避税手段降低税前利润;随着企业所得税过渡优惠政策的逐步退出,外资企业的避税动机也逐步增强。2016、2017年生效的反避税法规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外资企业利用资本弱化和知识产权交易避税的行为。同期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中美贸易摩擦不影响上述结论。在新发展格局下,在华外资企业的利润将更多地来源于中国本地市场,完善避税法规体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反避税法规外资企业税基侵蚀资本弱化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

    李林汉韩景旺
    161-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1995~2022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动态面板空间杜宾模型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结构与全要素生产率三者之间的作用关系与机制。研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与地区叠加效应。长期来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不利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金融结构均有利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弱于间接融资水平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直接融资水平在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过程起到正向调节作用,但是间接融资水平起到负向调节作用。据此,应积极开展区域间的协同合作,以可持续发展为本,以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提升为依据,互通有无;多方对比,充分论证,实地调研,制定出长效有益的连续政策;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推进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金融结构全要素生产率空间杜宾模型

    人口老龄化是否助推了顺周期财政风险?

    龙腾王希元
    168-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口老龄化会增加养老部门需求,可能成为推动我国顺周期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1990~2020年世界52个经济体的面板数据,分析人口老龄化对财政政策顺周期风险的影响、机制及相关变量的异质性问题。研究发现:人口老龄化会推动财政政策的顺周期特性,增加顺周期财政风险,税收约束和赤字规模则是人口老龄化间接推动顺周期财政风险的重要因素;在经济衰退期,由于政府在顺周期紧缩性政策框架下的财政能力衰退,增量养老需求无法得到有效的财政支持,导致老龄化在顺周期紧缩性政策框架下的影响不显著;而具备"富而过老"特征的经济体,老龄化对财政政策顺周期性的影响效果更为明显。因此,我国需根据人口年龄结构的关键特征,充分发挥平抑经济波动的调控职能,缓解内部和外部财政约束,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动中国财政政策周期由"顺"转"逆"。

    老龄化顺周期财政风险财政平衡机制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