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经济纵横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经济纵横
经济纵横

郭连强

月刊

1007-7685

jjzh2006@vip.eyou.com

0431-84637225

130033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5399号

经济纵横/Journal Economic Review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质生产力的理论基础、时代逻辑与实践路径

    丁任重李溪铭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基础,以科技创新突破为关键路径,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为特征,是一种对传统劳动者、劳动资料及劳动对象产生颠覆性变革的生产力发展模式.从理论基础来看,新质生产力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科技创新理论的继承与创新;从时代逻辑来看,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新起点、新要素、新模式与新动能的生产力,是我国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的重大总结.为此,应通过加速人力资本积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及优化科技政策支持,推进新质生产力持续健康发展.

    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

    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分析框架: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

    乔晓楠马飞越
    1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对传统生产力理论的重大创新,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文章尝试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构建一个涵盖理论机理、测度方法与经验证据的分析框架.在理论机理方面,主张从投入产出的视角理解生产力,生产力发展的本质即投入产出关系的改变及其导致的生产效率提升,并且新质成分既可作用于生产资料、通过直接改变生产过程影响生产效率,又可作用于劳动者、通过提升劳动技能间接影响生产效率.在测度方法方面,综合计算包括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内总的劳动时间投入,进而以全劳动生产率评估生产效率,同时分别从生产投入和劳动力再生产投入中识别新质成分及其动态变化.在经验证据方面,以数字经济为例,利用投入产出数据并通过计量分析发现,数字设备的投入显著促进了生产效率提升,而数字服务的投入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具有先降后升的U型特征,这说明新质成分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可能具有非线性特点.

    新质生产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全劳动生产率数字经济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要素机制与实践路径

    陈健张颖王丹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重要保障.在新质生产力赋能下,农村发展呈现生产过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科学化、增长方式集约化、经营循环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生产绩效高优化及劳动者智能化等特征,实现农村传统生产方式、交易流通方式和融资方式的革新,促进传统农村经济从低技术、高投入的传统发展方式向高质量、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方式转变.当前,以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全面振兴还存在传统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较低、乡村产业体系发展滞后、缺乏有效保障机制等障碍性因素.应以新质生产力引领农业生产力三要素跃迁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全要素生产率;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加快乡村产业振兴步伐;以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新型生产关系,构建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体制机制.

    新质生产力乡村全面振兴生产力三要素新型生产关系

    数字贸易中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制困境与优化路径

    夏杰长张雅俊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数据流动作为国际数字贸易治理的核心议题,其规制是数字贸易规制的关键环节.当前,跨境数据流动治理范式间存在显著的分歧乃至冲突,新的数字空间竞争和"数字鸿沟"正在形成,基于工业经济时代治理逻辑构建的国际贸易规则体系受到严峻挑战,存在数据流动壁垒、治理诉求差异、国际规则碎片化、现行税收征管制度滞后、跨境数据判定难度大等跨境数据流动规制困境.为充分释放数据自由流动带来的数字红利,中国应基于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主要困境,借鉴国际经验,从破除数据流动壁垒、平衡数据安全和数据自由流动的诉求、积极参与全球和区域贸易协定制定、优化跨境数据流动税收征管体系等路径入手,统筹高水平安全和高质量发展,保障跨境数据安全有序流动,构建跨境数据流动信任体系,积极回应数字贸易规则与数据全球治理,促进数字贸易高质量发展.

    跨境数据流动数字贸易数据要素数据治理税收征管

    多重视角下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及优化策略

    蔡玉胜董微微潘汝南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为表征的数字经济新形态深刻改变着要素的全球化配置和产业的区域化布局,所带来的要素变动及运行机理对空间格局变化产生深远影响.数字经济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与传统经济形态相比存在显著差异,这可通过构建中心化与去中心化、分工化与去分工化、趋同化与趋异化、收敛化与发散化四个维度的理论框架加以分析.数字经济是先发优势还是后发优势,是有利于超越还是更容易落入陷阱,关键取决于数字化与区域发展诸多条件的共振效应.因此,应秉持新的理念和方法,正视数字经济下中心城市聚集和边缘城市衰落的两难境地,破解链条细分化和市场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推进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进而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区域协调要素流动资源配置

    数字经济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在机理与前进路径

    吴学磊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京津冀空间功能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和市场协同构成了三地协同发展的重要维度.数字经济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具有提升京津冀空间功能承载力、增强产业协同度、优化创新生态、提升市场协同度等功能,可以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力.目前,京津冀数字产业协同度不高、数据要素利用不充分、数字人才区域分布与培养体系不合理、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度有限等现实问题,制约了京津冀协同发展质效的提升.需要加强顶层设计,优化产业布局,释放数据要素活力,构建数字人才协同引培机制,加快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形成一体化的数字经济发展格局,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注入新动能.

    数字经济京津冀数据协同发展

    数字经济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基于企业供应商数目变化的视角

    方福前杨宏陈光兴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国际经济秩序混乱和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引发了各国对供应链韧性的重视.文章利用2011-2021年上市公司面板数据分析了数字经济发展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显著提升了企业供应链韧性;比较而言,数字经济对网络位置和市场份额较低及位于中低技术行业企业的供应链韧性提升作用更大;企业所处制度环境的市场化水平越高,数字经济对企业供应链韧性的提升作用越大.就影响机制而言,外部搜寻成本和内部管理成本的降低是数字经济影响企业供应链韧性的两个主要渠道.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不仅有助于提高供应链韧性水平,还会加速供应商本土化.文章从新的角度阐释了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的效应和机制,为中国提升供应链韧性和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改革和政策设计的有益启示.

    数字经济企业供应链韧性供应商数目搜寻成本管理成本

    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区域差异与动态演进

    王欢芳杨春兰傅贻忙
    7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全球制造业逐渐由单一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共生、协同发展,成为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基于2012-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我国30个省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并进一步探究其区域差异及动态演进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空间上呈现"东—中—西"梯度递减分布格局;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区域发展不平衡,各区域动态演进特征差异较大;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具有"俱乐部收敛"趋势,且存在空间依赖性,高水平邻域会促进本地区融合效率向上转移,但较难实现跨越式转移.为促进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提升,应提高二者适配度,基于地区发展特色,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打破区域壁垒,加强区域联动发展,建立数字化平台,推动要素流动共享.

    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融合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进

    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评价及动态分析

    马晓河周婉冰
    85-9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期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推进过程中农业强国建设的重点任务.本文基于2002-2021年全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对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实际水平、空间格局及分布动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在观测期内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关系呈稳定上升趋势,至2021年已达到优质协调状态;耦合协调度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明显,呈现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的阶梯形态;耦合协调度在区域内部有明显差异,我国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的耦合协调在观测期内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在新时期,提高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推动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协调发展,应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兼顾农民增收,以提高种粮农民收入为重点导向,全面激活农民种粮积极性,立足当前粮食安全与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发展的不平衡特征,将既能增产又能增收的农业政策措施作为落脚点,同时注重缩小、弥合区域间差距.

    粮食安全农民收入耦合协调度

    东北地区大豆扩种政策市场效果与风险防范研究

    蔡海龙桂松
    99-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实施了新一轮大豆扩种政策.在一系列"超常规"措施推动下,2022年大豆产量大幅增加.但通过对东北地区的调研发现,大豆价格高开低走,豆农收益低于预期,在国储和省储的助力下,产销衔接基本平稳;但本地大豆加工企业开工率低,农户种植大豆的积极性不高.在大豆和玉米"双短缺"的背景下,进一步扩种大豆的风险和挑战加剧,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为此,扩种大豆政策不能仅在种植环节发力,更需要在整个产业链上协同推进,构建长效政策机制.在稳存量、增储备、促加工的发展思路基础上,应通过扩种速度缓一些、收储规模增一些、加工转化多一些来化解相应风险.

    大豆扩种生产者补贴饲料粮安全东北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