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崔月琴

双月刊

0257-2834

0431-85166970 85168749

130012

长春市前进大街2699号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创刊于1955年7月,是由国家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创刊于1955年,双月刊,由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编辑部出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以弘扬先进文化、繁荣学术研究为己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学术导向,倡导学术观点创新、学术体系创新和研究方法创新,努力为提出新理论、形成新学派、取得新成果搭建理论平台。在办刊上注重思想性与学术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科学性与时代性的统一,既倾心探索学术理论,又密切把握时代脉搏,追踪学术热点,关注理论前沿,走一条理论联系实际、学术结合时代之路,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以高雅的学术品位和严谨的学风,在学术界和期刊界赢得了良好的声誉,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依托本校的学科优势,开设"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东北亚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数量经济理论及应用"等特色栏目和 "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法律全球化研究"、"政治文明与政府治理"等专题栏目,面向国内外学者征集优秀稿件,努力把特色专栏办成反映本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前沿阵地,根据学术热点和时代特点不断推出专题栏目。学报遵循吉林大学"求实创新,励志图强"的校训,倡导潜心钻研,实事求是,厚积薄发的严谨学风,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立足本校,面向国内外,刊发了一批在学术界产生广泛影响的学术力作,形成了鲜明的风格和特色。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不仅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全国"综合性人文社会科学类核心期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还多次获得各种期刊奖项。1995年在首届全国社会科学期刊奖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社科学术理论期刊奖提名奖";1999年、2002年连续两届被中国人文社科学报学会评为"全国双十佳社科学报";多年来连续获得"东北三省优秀社科期刊"和"吉林省社会科学十佳期刊"的荣誉称号;2004年在"第一届北方优秀期刊"评选活动中被评为"十佳"期刊。尤其是在教育部启动的名刊建设工程中,经过专家的严格评审,于2003年底首批入选"教育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名刊"建设工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在"民族性"与"人类性"的内在张力中探索"主体性"和"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

    贺来
    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论中西哲学之根本差别——由哲学的基本建制阐明中国哲学的本质特征

    吴晓明
    11-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范式转换

    张盾
    15-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无问西东的缘构发生:关于中国的外国哲学研究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思考

    王俊
    1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EGA2)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魏小萍
    24-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编者按]2004年3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开设"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专栏,在国内期刊界率先提出,要引导和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观念创新,探索和创造具有中国气质的当代中国哲学形态.经历二十年的栏目坚守与学界同仁的努力,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建设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当代中国哲学,已经构成了中国哲学学者共同的思考背景和自觉追求.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的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方位,"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也应随之进入新的理论境界,面对复杂而真实的世界历史,我们必须不断审视当代中国哲学的内涵、定位及发展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21世纪的第三个十年,必须重新界定当代中国哲学与世界文明的关系,开启中西方哲学比较的全新视野;必须不断追问中国哲学的古今之变,推动当代中国哲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范式转换.基于此,本期拟呼应开栏首期的笔谈文章,以"比较与转换"为题,邀请学界专家从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统一、中西哲学基本建制的区别、马克思主义哲学与西方哲学研究的范式转变等角度,在"接着讲"的意义上再谈"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人类物质文明新形态

    邵彦敏刘芙彤
    3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物质文明形态的演化过程中,市场经济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体现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人类物质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中,历史性地选择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了既不同于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形态,亦有别于苏联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物质文明形态的实践探索和重大创新,既运用资本实现了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又克服了资本逻辑的种种弊端,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更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重塑了人类物质文明新形态.

    市场经济物质文明形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代政治巡视制度协同反腐功能的法治化完善

    王建芹周鹏龙
    4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政治巡视作为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的战略性制度安排,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巡视制度以政治监督为功能定位,同时肩负着与腐败现象作斗争的制度使命,具有党内政治监督(核心功能)和协同反腐(延伸功能)的双层功能结构.政治巡视的功能定位决定了巡视制度具有鲜明的政治监督属性.在此基础上,政治巡视的协同反腐功能建立在对官员有限理性的外部性克服、对公共权力委托-代理关系信息级差的矫正以及对权力监督权威性流失功能代偿的理论逻辑之上.新时代,为了在法治轨道上持续深化政治巡视工作,强化巡视监督在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反腐基本方略中的制度作用,需要着重关注巡视程序规范、巡视限权规范、巡视成效评价规范、巡视问责规范等方面的制度制约因素,进一步完善政治巡视程序规范,健全政治巡视限权规范,构建政治巡视工作成效监督评价机制及规范,激活并完善政治巡视不力问责条款.

    政治巡视政治监督协同反腐"三不腐"一体推进自我革命

    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下的党内法规理论

    王立峰田芳芳
    52-62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党内法规体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之日起,党内法规理论研究热度不减,受到了法学、政治学、中共党史党建学、纪检监察学等学科和领域学者的重视.囿于党内法规理论尚未形成自主知识体系,学术研究明显滞后于实践发展.党内法规具有独特的制度逻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法治属性与政党制度属性,这是生成党内法规本体理论的前提.构建自主知识体系下的党内法规理论需要以党内法规本体论奠定理论研究基础,以党内法规价值论凸显制度功能取向,以党内法规历史论阐明制度变迁规律,以党内法规运行论描述制度动态实践.

    党内法规自主知识体系党内法规理论

    百年来的"新诗"与"旧诗"问题平议

    黄霖
    6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17年,胡适提出"白话诗"这个新名词,用以革"文言诗词"的命;旋即又将写得自然的"白话诗"标举为"新诗",将所有文言诗称之为"旧诗",并将两者认定为革命与被革命的关系.在当时的潮流中,这种关系又很快与思想上乃至政治上的革命与被革命扭合在一起,以致百年来诗歌史的书写,大都是不分何人、何时,用何思想、何形式写的白话诗都认作是"新诗",而将所有文言诗,几乎不分青红皂白地都视为"旧诗".期间,一些有识之士已开始不愿接受给白话诗与文言诗戴上带有价值判断的"新"与"旧"的帽子,且坚持写文言诗.特别是近40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陆续提出要给现代的"旧诗"与"新诗"正名.回头看,现代"新""旧"诗的提法,并不符合现代诗歌发展的历史真实,其理论基础是并不科学的进化论,而且对当前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极易产生不良的影响,故亟须通过认清百年来的"白话诗"与"文言诗"的共存、共济、共荣的历史事实,为"新诗"与"旧诗"正名,对中国百年的诗歌史进行实事求是的书写.

    百年诗史新诗旧诗白话诗文言诗

    从理性批判到语言实验——狄金森诗歌中的融合性思维景观和"性灵"世界

    李应雪
    79-8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世纪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的诗歌营造了主体性思维景观和个体化审美空间.主体性思维融感性与"慧性"于一体,打造感知和体察世界的"融合性思维图景";审美空间是个体情感和情趣塑造的性灵世界.在其诗歌中,物是物自体而非康德所谓的现象;人是自由的人,在"存在"中不断获得和扩展"智慧".诗人背离语法惯例,进行语言实验,将处于诗句任意位置的普通事物大写.狄金森以此反抗既定语言秩序,批判等级制理性传统.通过塑造"性灵人格",诗人探索人类本性和本心,抗击理性人格对存在本性的遮蔽.

    艾米莉·狄金森理性批判语言实验融合性思维景观性灵世界悬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