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任露泉

双月刊

1671-5497

xbgxb@jlu.edu.cn

0431-85095297

130022

长春市人民大街5988号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University(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ISSN 1671-5497;CN 22-1341/T)是由吉林大学主办、教育部主管的以工学为特色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57年创刊。原名为《吉林工业大学学报》,由原吉林工业大学主办。 2000年,吉林工业大学合并到新吉林大学。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吉林工业大学学报》更改为现名:《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主要报道吉林大学工学门类的科学研究成果。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交通运输工程、农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也发表国内外在上述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委员会现有委员 43人,其中有4名中国科学院院士,2名中国工程院院士,其他均为在相关领域有重要研究成果的知名教授和学科带头人。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为中文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吉林省一级期刊。被国内外多种文摘、期刊及数据库摘引和收录,国外的有 美国工程索引(EI Compendex) 、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CSA)》的EC、CE、CIS、EM、ESPM、MTE、CORR、SSSA数据库。中国的有《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电子科技文摘》、《汽车文摘》、《中国农业文摘》、《工程机械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万方数据(China Info)系统科技期刊群》。本刊多次在国家和省部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期刊评比中获奖。   《吉林大学学报 (工学版)》发表的论文60%以上为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学术水平较高。本刊现为双月刊,每年单月1日出版。    通信地址:中国长春市人民大街 5988号《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编辑部    邮 编:130022 传 真:0431-5094128 电 话:0431-5095297    E-mail : xbgxb@jlu.edu.c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大容差多柔性透镜组结构优化设计

    张刘郑潇逸张帆赵宇...
    478-4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使透镜的面形精度在复杂工作环境下满足光学系统要求,利用CAE设计了多透镜组镜头的透镜柔性支座结构,并对其几何位置进行参数优化.首先,通过对比透镜支撑结构常用材料和加工制作工艺,选取透镜支座材料,根据光学设计结果采用定心车加工工艺保证光轴的直线度;然后,选取一适合柔性结构形式并根据其中心对称特点初步设计柔性支座;最后,将柔性结构几何位置进行参数化,并利用集成优化方法优化柔性支座结构形式.实验结果表明:单透镜组件在3个方向自重变形下及-10~50℃工况下的面形误差(RMS值)均优于λ/50;镜头组件和单透镜组件的一阶谐振频率不小于120 Hz.实验验证了镜头可同时在大温差、高频振动的环境下,满足镜头设计要求,结构稳定可靠.

    柔性支撑面形精度有限元仿真集成优化大温差

    基于创新理论的轨道车辆车体多维基准测量

    孙琳琳王春生高欣悦任宇欣...
    486-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轨道车辆装配基准点快速、精准定位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多维基准点定位方法.该方案通过IFR分析、P&B产品设计等方法,将硬件与软件结合,仪器搭载多个测距模块和通信模块,将测得的车体数据传输至平台进行分析计算,之后根据计算结果得到准确的基准点并进行定位.在实际工作中,将新方案与传统人工测量方法进行实验比较可知,新方案相较于原方案,测量的精准性和工作效率都有明显提升.

    装配定位基准测量P&B产品设计轨道车辆

    低温下铜纳米颗粒对UHMWPE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影响

    佟金高子博霍超王子阳...
    493-5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碳纤维(CF)与聚苯酯(POB)增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UHMWPE)复合材料加入不同质量分数铜纳米颗粒,探究了加入铜纳米颗粒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与导热性能的影响.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铜纳米颗粒改性复合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时磨损微观表面进行观察.使用原子力显微镜(AFM)研究了低温环境下改性复合材料转移膜的形貌.研究表明:低温环境下该改性复合材料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低于室温环境下的摩擦因数和磨损率.低温环境下改性复合材料磨损机理以疲劳磨损和磨料磨损为主,加入铜纳米颗粒后形成致密且连贯的转移膜,显著降低了改性复合材料的磨损率.

    复合材料铜纳米颗粒超高分子量聚乙烯低温摩擦磨损

    光斑直径对激光冲击强化铝合金腐蚀性能的影响

    罗开玉陈俊成王长雨鲁金忠...
    501-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不同光斑直径对激光冲击强化6061-T6铝合金电化学腐蚀性能的影响,测量了表面粗糙度和残余应力,进行了截面金相和电化学腐蚀实验.结果表明:激光冲击强化使材料的表层晶粒细化、表面粗糙度增大且产生残余压应力.未冲击试样、2 mm和3 mm光斑直径激光冲击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分别为:154.5 μA/cm2、14.70 μA/cm2和11.17 nA/cm2,激光冲击强化有效地提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2mm光斑直径激光冲击试样相比于3mm光斑直径激光冲击试样拥有较差的表面形貌,其耐腐蚀性能较差.

    激光冲击强化铝合金电化学腐蚀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

    车均延误最小情况下的相位差优化方法

    王殿海沈辛夷罗小芹金盛...
    51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到达-驶离图式,以相位差为自变量建立了协调控制车均延误模型.以车均延误最小为目标,提出了单向和双向协调下的相位差优化方法,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该方法的应用过程.基于微观仿真,分析了最优相位差取值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初始排队对最优相位差取值没有影响;存在滞留排队时,最优相位差在头车到达时刻截停数秒后取到,交叉口间距增大,则头车截停时间增大;协调流率或转入流率增大,则最优相位差增大.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协调控制相位差车均延误到达图式

    复杂路网的自适应D-S证据理论地图匹配算法

    滕志军张宇李昊天孙铭阳...
    524-53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传统D-S证据理论地图匹配算法在面对城市密集路网时匹配点易出现波动、准确率下降等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基于D-S证据理论的动态匹配算法,完善了传统D-S证据理论中的候选路段概率公式,可针对不同道路类型自适应调整其权重参数.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算法的定位点匹配准确率较其他算法提高2%左右,单点匹配时间可减少0.5 ms左右,能高效快捷实现复杂城市路网的定位点精准匹配.

    公路运输城市路网D-S证据理论地图匹配全球定位系统

    站点分类下的城市公共自行车交通需求预测

    朱才华孙晓黎李岩
    531-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准确掌握土地利用与公共自行车交通需求关系是调整管控措施和站点运营管理的关键依据,以西安市的公共自行车站点为例,先以多因子指标作为变量运用K-means聚类将站点分为白天目的地站点、夜间目的地站点、白天起源地站点和组合起源/目的地站点;然后针对各类站点属性,分别建立用地、公交线路、地铁出入口、站点中心性为解释变量的非线性回归模型,结果表明:站点区位、外部环境变量和土地利用对不同属性站点具有不同的客流生成率.结果可在城市公共自行车系统运营管理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建议.

    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公共自行车系统土地利用聚类分析非线性回归模型

    智能网联环境下交叉口双环自适应控制模型

    张健吴坤润杨敏冉斌...
    541-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向智能网联环境交叉口,提出一种双环自适应信号控制方法.首先,建立并标定智能网联车辆与常规车辆跟驰模型;然后以延误和停车次数为优化目标,考虑绿灯最小时长约束,使用NEMA双环相位结构中相位组时长为变量建模计算最优相位组时长;最后,基于微观仿真进行实验.结果表明:在不同饱和度下,相比定时式控制,双环信号控制方法延误减少7.9%~17.7%,停车次数减少7.3%~17.0%.网联环境下双环自适应控制模型优化效果随饱和度、网联车辆渗透率的增加而增加.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智能网联交叉口信号控制

    考虑垂向-侧向运动的半挂列车动力学建模及分析

    李洪雪李世武孙文财王琳虹...
    549-5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铰接车辆的动力学模型对于理解车辆系统内在的复杂关系,预估车辆性能的变化以及完善新车型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建立了11自由度垂向和侧向耦合的3轴半挂汽车列车动力学模型.通过与整车的平顺性模型对比,验证所建模型的有效性.并且进一步研究了道路的不平度激励、车辆行驶速度、挂车悬架刚度、挂车轮胎刚度参数变化引起的车身跳动和侧倾运动的规律.研究结果可为铰接车辆的设计控制和参数匹配提供参考价值.

    动力学模型半挂列车控制参数匹配

    驾驶行为多重分形特征在驾驶疲劳检测中的应用

    张姝玮郭忠印杨轸柳本民...
    557-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旨在分析驾驶行为多重分形特征对驾驶疲劳检测模型的提升作用.利用UC-win/Road驾驶模拟软件采集行驶速度、加速度、方向盘转角和方向盘角速度等数据,并计算数据的均值、标准差和多重分形特征,比较不同特征的使用是否会对支持向量机(SVM)驾驶疲劳检测模型的精度造成影响.研究表明:在多重分形特征指标中,加速度的奇异强度与驾驶员疲劳状态相关性显著,且受时间窗宽度影响较小;加速度的奇异强度能帮助提高驾驶疲劳检测模型的精度,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道路与铁道工程驾驶疲劳交通安全多重分形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