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

吉林农业大学

秦贵信

双月刊

1000-5684

jlndxb@vip.sina.com

0431-84532914

130118

吉林省长春市新城大街2888号

吉林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由吉林农业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学术期刊。以反映作物栽培、植物保护、土壤与植物营养、农业化学、农业应用物理、果树、蔬菜、园林、药用植物、贮藏加工、农牧业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农业工程技术等专业的科研成果和开展学术交流为主要任务。国内外著名检索工具如《AGRINDEX》、《CABI》、《中国农业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等均将本刊列为文献信息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红花CtbZIP47基因的表达分析及调控酵母油脂合成的作用

    刘怡麟王帅朱俐铭王一凡...
    431-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CtbZIP47在酵母油脂合成中的作用,通过采用在线软件对红花CtbZIP47蛋白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PCR方法扩增CtbZIP47基因cDNA序列;采用qRT-PCR方法检测该基因的表达情况;选择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pCAMBIA1302-CtbZIP47植物表达载体,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在细胞中的定位情况;同时构建pPICZαA-CtbZIP47酵母表达载体,测定酵母中的油脂含量。结果表明:CtbZIP47蛋白由129个氨基酸编码组成;根据qRT-PCR结果显示,CtbZIP47基因在种子成熟后期表达量逐渐升高;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该蛋白为亲水性蛋白,具有核定位信号;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其定位在细胞核中;成功构建重组酵母表达载体pPICZαA-CtbZIP47,测定转基因酵母菌株的油脂含量,其含量显著高于毕赤酵母菌株和转空载体的毕赤酵母菌株。可见CtbZIP47基因在酵母油脂合成过程中起作用。

    红花bZIP转录因子毕赤酵母油脂

    红豆越橘组培苗茎尖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

    杨晶文毛宇金李娴张志东...
    439-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了红豆越橘组培苗茎尖的小滴玻璃化超低温保存方法。剪取苗龄30d的组培苗带顶芽茎段,在WPM(Woody plant medium)+0。5 mg/L ZT(Zeatin 玉米素)+30 g/L蔗糖+7 g/L琼脂培养基(SSM)上,于4 ℃黑暗条件下炼苗25 d;将剥取的长约2。0 mm茎尖在黑暗和(25±2)℃条件下用预培养基(WPM+0。3 mol/L蔗糖+7 g/L琼脂)培养24 h;室温下茎尖在加载液(WPM+2。0 mol/L甘油+1。0 mol/L蔗糖)中处理30 min;0℃下用植物玻璃化溶液Ⅱ(PVS2)处理茎尖40 min;0℃下在铝箔条上将茎尖与PVS2制成小滴(2。5μL),并迅速投入液氮(-196 ℃)中保存1 h;从液氮中取出带茎尖的铝箔条迅速转入卸载液(WPM+1。2 mol/L蔗糖)中,室温下解冻和卸载20 min;将卸载的茎尖在SSM培养基上黑暗培养(25±2)℃ 1 d;之后在正常光照条件下再生培养。结果表明:再生培养30d后,试验的4份种质资源的平均再生率为76%,这为红豆越橘种质资源保存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

    红豆越橘超低温保存小滴玻璃化组培苗茎尖

    添加葡萄枝条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葡萄树体生长的影响

    苏宏张鹤黄建全商佳胤...
    446-4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添加葡萄枝条对葡萄树体生长及真菌结构的影响,评价修剪葡萄枝条循环再利用的可行性。以一年生"阳光玫瑰"葡萄为试材,分别添加不同比例的葡萄枝条,测定植株新梢长、新梢粗、叶面积、根系总体积等的变化,同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变化。门水平上,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优势类群。添加枝条处理降低了 60,120,150 d时链格孢属(Alternaria)、光黑壳属(Preussia)、枝顶孢属(Acremonium)、丝葚霉属(Papulaspora)、新赤壳属(Neocosmospora)、平脐蠕孢属(Bipolaris)、毛壳属(Chaetomium)、无茎真菌属(Acaulium)、枝孢属(Cladosporium)和间座壳属(Dia-porthe)的相对丰度。T2处理还降低了整个处理过程中葡萄穗霉属(Stachybotrys)、Acrocalymma、Albifimbria、Gibellulopsis和曲霉属(Aspergillus)等的相对丰度,并提高了 60,90,150 d时小脆柄菇属(Psathyrella)的相对丰度。添加适宜比例的葡萄枝条能够提高葡萄新梢长和根系总体积。T2处理后150 d时新梢长是对照的1。2倍。总之,适量添加葡萄枝条优化了土壤真菌群落结构,有利于木质素的降解,并形成对病原真菌抑制作用的土壤,降低葡萄感染病害的风险,T2处理在改善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促进树体生长方面综合表现最好。

    葡萄枝条枝条还田土壤微生物高通量测序

    1株溶磷青霉的溶磷特性及抗真菌作用

    尚宁张伟王丽李孝军...
    457-4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1株多功能的溶磷青霉(Penicillium sp。18)为研究对象,在纯培养条件下,对其溶磷和聚磷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溶磷青霉能够利用难溶的Ca3(PO4)2,AlPO4,FePO4为唯一磷源生长,并表现出溶解难溶磷酸盐释放有效磷的特性,在培养的第5天,溶液中有效磷质量浓度分别达到392。27,53。37,62。84 mg/L;溶磷青霉与已报道的溶磷菌株的区别为具有聚磷特性,在好氧条件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菌体生物量和摄磷量均呈增加趋势,在培养第5天时,菌体干质量及摄磷量分别为1。65g和16。89 mg/L,溶液中84%的有效磷被吸收到菌丝体内,形成大量多聚磷酸盐,即异染颗粒;不同碳源、氮源和环境因子对青霉菌株的生长和摄磷作用影响不同;在生长繁殖方面,葡萄糖和铵盐具有促进作用;摄磷方面,小分子有机酸(乙酸盐和丙酸盐)和好氧条件下有利于其摄磷。分析和讨论青霉菌株的聚磷特性及其驱动因素,提出根据聚磷菌"好氧吸磷、厌氧释磷"特性,在生产实践中,通过耕作、灌溉或水旱轮作等农业措施调节土壤溶解氧的含量,调控该类菌株在土壤无机磷转化过程中的作用,进而调节土壤有效磷含量,改善作物的磷素营养状况和提高磷肥利用率。

    青霉菌溶磷特性抗真菌作用难溶磷聚磷能力

    人参根腐病与根际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关联性分析

    马月徐怀友宋明海冯志伟...
    465-47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不同栽培模式(伐林迹地、农田地和二茬地种参)及不同栽培制式(移栽2-2年生和直播4年生)下根腐病的发生与人参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的关系。对采集的健康及发生根腐病的人参根际土壤,采用农化分析方法测定主要土壤化学性质和土壤酶活,结合独立样本T检验及相关性分析比较研究了60份人参根际土壤的化学性质和酶活性。结果表明:同一栽培模式和制式下,健康和发病人参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差异显著(P<0。05),总体表现为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pH、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在健康人参根际土壤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发病人参根际土壤,速效磷、碱性磷酸酶和脲酶没有明显变化规律;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根腐病的病情指数与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pH、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极显著负相关,与速效磷含量极显著正相关,与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综上,根腐病的发生与人参根际土壤化学性质和酶活性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pH、蔗糖酶、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关,研究结果为人参土壤改良、人参用地选择及人参根部病害的防控提供了理论参考,也为进一步建立宜参土壤诊断模型奠定了基础。

    人参根腐病根际土壤化学性质酶活种植模式

    不同病害诱导下土壤性质变化及其对人参皂苷积累的影响

    于俐张桐毓李琪闫方红...
    475-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人参病株(根腐病、锈腐病、灰霉病、黑斑病)与健康人参土壤差异及其与人参皂苷含量积累的关系,采用4年生罹病及健康人参及其根际土壤为材料,检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酶活性,并用HPLC测定人参皂苷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土壤中pH、土壤电导率(EC)、速效磷、速效钾、蔗糖酶、脲酶、蛋白酶是病株根际土壤性质变化的重要表征指标,变化幅度分别为-9。16%~-4。22%,17。35%~156。53%,-63。65%~56。37%,15。28%~66。17%,-27。28%~--12。51%,-31。18%~-4。56%,26。47%~67。34%。对人参品质指标测定,发现受病害影响最大的是根干质量;对人参皂苷测定,发现受病害影响最为敏感的是人参皂苷Rb1,其降幅为6。43%~36。73%。采用灰色关联度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人参药效成分含量与土壤酶活的关联度大于土壤理化性质,其中pH、碱解氮、蔗糖酶、酸性磷酸酶对4种人参药效成分含量积累影响较大。

    人参病害土壤性质人参皂苷

    纳米钝化材料的制备及对土壤中铅的影响

    赵超越李伟平丁传波刘文丛...
    482-48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农田重金属污染问题,采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偕胺肟化聚丙烯腈/膨润土(AOPAN/MMT)复合纳米纤维。以盐酸羟胺水溶液对其改性,获得偕胺肟化纤维材料(偕胺肟化率38%),增加其活性位点,从而增强对Pb离子的吸附,并使用复合纤维进行外源重金属土壤钝化试验及小白菜盆栽试验。扫描电镜(SEM)观察所制备纤维表面光滑。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证实膨润土(MMT)与聚丙烯腈(PAN)成功复合,并且成功引入偕胺肟基。水接触角试验证明MMT掺杂及改性提升了纤维的湿润性。热重(TG)分析显示膨润土增加了复合纳米纤维的热稳定性。研究表明,制备偕胺肟化聚丙烯腈/膨润土复合纳米纤维对水溶液中Pb离子的最大吸附量为92。390 mg/g。Pb污染土壤钝化试验表明,添加复合纤维可使土壤中有效态Pb含量降低,降低率为89。53%。盆栽试验中,试验组小白菜鲜质量、干质量分别为7。54 g和0。65 g,地上部、根部Pb含量分别为0。46mg/kg和3。68mg/kg,降低了小白菜对Pb的吸收。有望成为具有一定应用前景的Pb污染农田土壤钝化材料。

    聚丙烯腈膨润土静电纺丝土壤钝化材料

    东北黑土区裸露坡地土壤侵蚀特征

    许文旭杨献坤
    489-4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12-2018年,采用野外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方法,对东北黑土区裸露坡地水土流失量和土壤物理化学性状进行连续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裸露坡地水土流失量受年限、月份侵蚀性降水量和产流次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特别是与产流次数的相关性高于侵蚀性降水量。2012年和2013年产流次数最多,年径流模数和年产沙模数也最大,分别为3。77×104,2。97×104 m3/km2和228。92×104,271。59×104 m3/km2;2016年产流次数和产流量最少,2018年则产沙量最少;不同年份月产流量和产沙量大小也受到侵蚀性雨量分布和产流次数的显著影响,雨季早期土壤侵蚀的危害大于其他时期;土壤理化性质与径流量和泥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回归关系,除土壤容重随侵蚀年限逐年升高,呈显著负相关外,土壤孔隙度、有机质、全氮和全磷则均逐年降低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试验小区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均随侵蚀年限增加而下降并趋于稳定,早期下降显著但降幅逐年缩小,侵蚀年限对坡地土壤结构和肥力退化影响较大。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黑土区坡地年降雨侵蚀规律和水土保持措施布设规划,并对其地力提升和培育有借鉴意义。

    东北黑土区裸露坡地土壤侵蚀肥力

    MRb1对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诱导的2型糖尿病小鼠骨骼肌蛋白质组学分析

    宋佳王传政钱程锦郭雨薇...
    496-506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究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b1(MRb1)对2型糖尿病小鼠的治疗作用,并通过骨骼肌蛋白质组学技术研究其作用机制。试验选取C57BL/6(J)小鼠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高脂饮食联合链脲佐菌素建立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设立正常组(NC)、模型组(DC)、MRb1高剂量组(MRb1-40)和MRb1低剂量组(MRb1-20),每组10只小鼠。给药组小鼠分别给予40mg/(kg·d)及20mg/(kg·d)剂量的MRb1,进行为期5周的治疗。试验结果显示,MRb1能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小鼠空腹血糖、血脂和胰岛素指数,升高了胰岛素的水平,改善了胰岛素抵抗和脂质代谢紊乱。同时,骨骼肌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显示,NC与DC比较组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108个,其中上调蛋白有62个,下调蛋白有46个。差异蛋白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包括PPAR信号通路、脂肪酸降解、脂肪酸代谢、胰岛素信号通路、AMPK信号通路等。DC与MRb1比较组共筛选出差异表达蛋白48个,其中上调蛋白有39个,下调蛋白有9个。差异蛋白富集的KEGG信号通路主要有糖酵解、糖异生、胰高血糖素信号通路、钙信号通路等。结果表明:MRb1显著地改变了糖尿病小鼠骨骼肌组织中蛋白质表达谱,影响多条与糖尿病和骨骼肌相关的信号通路,为糖尿病骨骼肌相关发病机制和MRb1治疗2型糖尿病的靶点筛选提供参考。

    丙二酰基人参皂苷Rb12型糖尿病骨骼肌蛋白质组学

    荞麦壳抗氧化活性组分对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改善作用

    崔阳李天竹刘子琦王奕琳...
    507-5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荞麦壳中含有丰富的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重功能活性,通过分离纯化获得荞麦壳7个组分,以羟基(·OH)自由基,超氧阴离子(O2)自由基,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指标,筛选出5个抗氧化活性组分。5个组分对H2O2和高糖分别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改善效果表明,H2O2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PBHE-M4组分显著提高了细胞活力,与对照组芦丁和抗坏血酸相比分别提高了(8。69±4。04)%和(22。66±7。61)%。高糖诱导的HepG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中,5个组分均比芦丁和抗坏血酸显著提高了细胞活力,其中PBHE组分改善细胞活性效果最佳,比芦丁和抗坏血酸分别显著提高了(30。14±2。83)%和(36。65±4。12)%。细胞氧化应激因子变化结果表明,5个组分改善细胞活性的效果与发挥细胞内抗氧化作用有关,包括提高其细胞内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以及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各组分在氧化应激因子表达水平上呈现的效果不同,推测各组分抵抗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途径不同。此研究结果为荞麦壳作为天然抗氧化剂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荞麦壳抗氧化活性分离纯化组分HepG2细胞氧化应激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