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冯伯阳

双月刊

1674-5442

jybjbok@sina.com

0431-85641602

130021

吉林省长春市自由大路695号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lin College of the Arts
查看更多>>本刊办刊宗旨:坚持“双百”方针,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文化艺术的主旨,重点探讨跨世纪的高等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努力把学报办成特色鲜明、内容丰厚、质量上乘、富含学术价值的高品位艺术类综合学术刊物。读者对象:国内外艺术工作者、艺术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论艺术管理美学要素转化美育实践之路径

    王小龙刘国伟
    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美育建设是中国推进"十四五"教育强国进程中的关键一步,高校美育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关系着以艺术美育延伸社会美育,最终实现全民美育目标的基础与方向.随着新文科建设进入到改革深水区,以艺术管理为代表的新兴专业需加快建设自身的美育体系,实现从最初专业技术的人才培养目标过渡到专业技术与审美人格兼容并蓄的人才培养目标,完成从艺术管理的"教育实践"向"美育实践"的转化.这种转化的实践路径蕴藏在艺术管理本体之中,通过艺术管理美学方法论,对其进行思考、探索、论证,揭示艺术管理本体中艺术美学要素与管理美学要素,以及两种要素转化为专业的美育实践路径的底层逻辑,进而对艺术管理专业的美育体系建设与发展产生一定参考和借鉴的意义.

    艺术管理美学高校美育艺术管理艺术教育

    艺术类高校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路径的实践与构建——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例

    王涵
    10-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文科建设的战略指导下,高等教育正致力于推动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并强调以人文精神涵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学品格.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辅翼,二者存在着交融互通的密切联系.首先,立足新文科建设的宏观视角,阐述艺术类高校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可行性;其次,探讨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的必要性;最后,以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为例,从传承非遗文化、开展"艺术疗愈"专项活动、推行课赛一体三个方面重点探讨艺术类高校美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路径.以期通过上述路径的实践与构建,为艺术类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和高质量人才培养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美育创新创业教育艺术类人才培养教学改革

    故物与洋货:晚清江南地区百姓日用的图像志研究——以《点石斋画报》为中心

    沈冠东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一般物质文化研究视角下,器物研究较少涉及百姓日常生活,往往是在物言物.以《点石斋画报》图像素材为基本史料的晚清江南地区日用常行研究,聚焦于生活的场景细节.就图像阐释而言,晚清江南地区的衣食住行及日常生活显得海晏河清.器物的图像在大众媒介(画报)的传播下具有了自身的审美逻辑.伴随着西方物质文明的强势东渐,洋货的消费从时尚走向实用.在"现代"的语境下,围绕着故物所发生的人与事则显得迟暮与守旧.

    百姓日用器物图像日常生活点石斋画报

    社会出走与性别越界:明清易性乔装剧研究

    王竣司岳洋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界对明清扮装剧的研究,多着眼于女扮男装及扮装动机,容易将扮装情节与含意单一化.以为扮装之外因——情境,亦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以明清扮装剧为研究对象,借狄德罗"情境说"强调"情境"对于"扮装"这一行为的重要性及其影响.就男扮女装而言,产生于特定情境下的扮装,既强化又颠覆了"男尊女卑"的二元体系;就女扮男装而言,学界往往会夸大性别控诉.男性剧作家笔下扮装才女并非否定女性角色;女性剧作家则从"人"的角度出发,探讨现实中男女两性人生出路的问题.

    性别扮装性别越界情境明清戏剧易性乔装戏剧

    由八大山人的矛盾情感论其绘画表现

    石头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据文献记载,八大山人人生中曾有过两次"狂癫"的异常行为,对此学界持有"真狂"与"佯疯"两种见解,通过对历史的考辨,八大的行为既非"真狂",也非"佯疯",而是其人生矛盾情感的一种外在反映,八大内心矛盾情感的形成正是源于"贵族意识"与"遗民失落""出世状态"与"入世心态"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八大的矛盾情感对其绘画创作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其画面章法布局的险势、动物神情的夸张与无奈以及笔墨奔放的恣意表达都是画家矛盾情感的外在显现,可以说,八大内心的矛盾情感是促使其绘画形成个性化样态的重要影响因素.

    八大山人"狂癫"矛盾情感绘画形式

    都江堰传统围堰设计研究

    张淼武月琴张昊孙虎...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都江堰水利工程惠泽四川千年,工程所用传统围堰源自先秦,颇具中国传统造物特色,深刻影响着当地人民的生活.通过田野调查对比文献记载的考证方式对都江堰传统围堰的外观、造型、材料、制作方法等进行设计研究,探索地貌水文、环境生态、人文巧工等多方面因素对其功能结构、造物逻辑与应用场景的影响程度及方式.都江堰传统围堰的卓越设计表现反映了古人先进的自然观、造物观与科学观,体现了都江堰先民假天借势、因陋就简的造物理念和生活态度,创造了地域性的新文化符号与民俗语境.

    杩槎围堰都江堰传统造物

    "技"与"戏"的创新融合——当代军旅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的英雄舞台叙事

    董迎春杜清琳
    47-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技在当代走向了杂技剧时代,当代军旅题材杂技剧《战魂·第三战队》是西安战士战旗杂技团所创作排练的一台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该剧将杂技技艺和戏剧、舞美等艺术形式创新结合,打造了"技"与"戏"统一的剧场情境.以多元叙事、"以小见大"、塑造立体人物等多种艺术手法实现了杂技技艺与戏剧艺术的创新融合,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了沉浸式的英雄叙事的杂技剧舞台.在中国式现代化舞台背景下,该剧展现了英勇的人民军队"能打胜仗,甘于牺牲,守护人民"的英雄钢铁精神.杂技剧的戏剧性强化既满足了观众的期待视野,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文艺舞台背景下的文化担当,为现代军旅题材杂技剧的创作提供了新思路.

    军人精神英雄叙事"技"与"戏"融合杂技剧舞台

    脱域之域:现代性视野下广播剧《山乡来信》中的声音空间构建研究

    胡红一于特浩李旭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山乡来信》以"毛南族整族脱贫"为选材,是广西首部汉壮双语融媒体广播剧,分为普通话和壮语两版,于 2022 年 12 月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之声播出.从吉登斯所体认的现代性视野来看,《山乡来信》在叙事层面呈现"时空"分离,使受众在听觉审美中"脱域",并基于自身经验构建全新的声音空间,即"脱域之域".这与近些年来,听觉文化不断赋能广播剧创作的发展趋势殊途同归.研究发现,受众在聆听广播剧的过程中,通过识别声音景观符号,在以"时空"分离为代表的主动力,与以"听觉审美趋向"和"少数民族在地性"为代表的次动力共同驱动下,构建起"意象型声音空间、抽象型声音空间、联想型声音空间和具象型声音空间"四种再域化声音空间类型.

    吉登斯声音空间构建听觉文化《山乡来信》

    舞蹈表演技术与技巧:想象、情感与动作的差异、转化及统一——以Plié、Tendu、Fondu为例

    张大策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现今重视动作完成而忽略情感表达,造成舞者表演身心二元的现象比比皆是,其中主要问题有二:一是舞者在传统受训中养成长期运用形式思维展开训练;二是舞者没有培养自己运用想象、情感思维的意识.真挚感人的舞蹈表演,是由想象、情感与动作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系统.虽然想象、情感与动作在概念上有着较大差异,但舞者可以通过对技术、技巧的运用,使三者互相转化、统一,为实现身心一元的表演提供路径与方法.从当代舞蹈表演身心分离、情感缺失的现象出发,以Plié、Tendu、Fondu为例,探索舞者表演问题所在的同时,挖掘想象、情感与动作的内核关系,力图帮助当代舞者突破身心二元的表演困境.

    舞蹈表演身心二元表演方法

    电吉他演奏流行音乐不同声部的音色与技巧方法

    王嘉伦
    66-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电吉他是现代流行音乐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其音色多样,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音乐风格.由于电吉他具有多种不同的音色,在演奏流行音乐时,选择合适的音色与技巧方式,可以使电吉他在不同声部中产生丰富而独特的效果.对于电吉他演奏者来说,如何利用电吉他丰富、多变的音色特点,在不同声部演奏中呈现出独特的音乐表达显得至关重要.同时,在不同声部的演奏中合理地运用相对应的伴奏音型与技巧方式也是电吉他演奏者在流行音乐中需重视的一点.

    电吉他演奏流行音乐音色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