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文教学与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文教学与研究
华文教学与研究

邵宜

季刊

1674-8174

hwjx@vip.163.com

020-87205011

510610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瘦狗岭路377号

华文教学与研究/Journal Tcsol Studies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暨南大学华文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季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语教学语用体系与创新课型探索

    吴伟平陈卓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用学的学术研究是二语教学中语用教学的基础,但在实践中如何把相关的语用知识系统地落实到课堂、课型、语言活动和测试中,这是教师、学生和研究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本文以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创新课型(用中学)为例,探索课型背后所依托的相关理论,通过该课程的设计理念、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学生反馈,描述并指出语用为纲的理念系统在二语教学中落地时我们所碰到的难题和应对方法.文中的讨论、阶段性成果介绍和观点基于过去20年来笔者和团队的实践和探索.在语用为纲理念的框架下,包括该创新课程的整个语言教学和科研项目多年来的正常运作(包括顺利的和曲折的),可以说明这一理念在教学和测试中落地的可行性.

    二语语用体系语用为纲教学模式用中学创新课型

    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理论体系基本问题与时代价值

    蔡武朱宇陈武元
    10-17页
    查看更多>>摘要:行业汉语直接体现语言服务国家经济建设的使命与担当.文章认为行业汉语的逻辑起点为语言特征,文章阐述了行业汉语理论体系的基本问题:概念内涵、分析原则、研究内容与方法.行业汉语的时代价值包括:为现代汉语理论体系的完善服务;为国内劳动者职业核心技能的提升服务;为外籍劳工汉语素质的发展服务;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涉华贸易企业服务.

    行业汉语逻辑起点理论体系时代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中的应用探究

    刘垚瑶马知遥
    18-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国际中文教育中,语言的学习离不开对文化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具有重要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际中文教育课程设置、教师教学、教材编写等方面的现状,提出丰富必修环节课程内容、培养综合全面的师资力量、系统性的教材编写等将更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与发展;此外,选取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多形式的课内外教学实践,让文化从文字走向生活,将更有利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中外文化的交流.

    国际中文教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跨文化传播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

    "语素法"和"语境法"对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研究

    王兴隆亢世勇王浩学
    27-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中级水平汉语二语学习者为被试,对语素法和语境法汉语二语近义聚类词汇习得的适用性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语素法和语境法对近义聚类词汇的近义联想、词义理解等初、中级习得任务均比较适用,但对词义辨析这样的高级习得任务的适用性均显著不足;(2)常规语素法和语境法更侧重于词项的个体加工,而词义辨析任务则需要进一步对近义聚类词项之间的关系进行二次加工.基于此,本文提出以下构想:可尝试在常规语素法基础上,进一步增加近义聚类词项之间"语素-整词"的互动性分析,在常规语境法基础上,进一步呈现近义聚类词项之间的示差性语境.

    近义聚类词汇语素法语境法适用性

    华裔儿童识字能力与读文能力的关系研究——基于华文水平阅读(三级)测试成绩的分析

    葛晗洁王汉卫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404名平均年龄为10岁的海外华裔儿童为研究对象,以其华文水平阅读三级测试成绩为数据来源,考察了华裔儿童识字能力(包括字形能力、字音能力、字义能力)与读文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识字能力与读文能力紧密相关,识字能力是读文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2)字形能力、字音能力、字义能力均对读文能力有显著贡献,其中字义能力对读文能力的贡献最大,字形能力次之,字音能力最小.基于研究结果,本文对华裔儿童的华文教学实践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华裔儿童识字能力读文能力华文水平阅读测试

    张晓风的诗化教育

    王茹
    44-47,75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晓风的诗化教育与诗意解读包含着如下意蕴:用诗化浪漫的形式在课堂上讲解诗与人生;用对生命的深情感悟来阐释、解读诗;用严谨理性的态度考察并理解诗,并将所有这些糅合起来融入自己的散文中.

    张晓风诗化教育诗意解读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和《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研究

    王鸿滨韩卓芮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从语法项目的数量、类别、重合度、等级划分等方面对《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与《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等级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发现,在语法项目的划分上,前者的重点在于"句法成分"和"特殊句式",而后者的重点在于"词类"和"句子的类型";在语法项目的选取和编排上,两部大纲语法项目的整体重合率仅有58%,但二者仍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等级对应;在语法项目详略的呈现上,《华测语法大纲》的顶级类展现出更强的归纳性.我们认为尽管二者的性质和测试对象不尽相同,但在国际中文水平测试体系中互为补充,共同促进了国际中文教育的蓬勃发展.

    《华文水平测试语法大纲》《国际中文教育中文水平等级标准》语法项目对比分析

    言语行为理论与语气词的功能意义

    崔希亮
    5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言语行为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以言表意行为(locutionary act),即言有所谓;第二个层次是以言行事行为(illocutionary act),即言有所为;第三个层次是以言取效行为(perlocutionary act),即言有后效.汉语语气词功能和意义的刻画一直是一个难题,不论是概括模式还是分解模式都很难准确充分地描写语气词的功能和意义.从言语行为入手来研究语气词的功能和意义是一种新的尝试.

    言语行为语气词功能意义

    汉语情态范畴专题研究

    崔希亮
    58页

    论语气词"呗"的降量表达功能

    王咸慧
    66-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口语语料,探讨句末语气词"呗"的核心语义功能,并尝试分析其功能形成的过程.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语气词"呗"可以拉低说话人的态度,具体表现为降低认可、降低预期和降低评估,我们把这种功能归纳为"降量表达功能",这种降量表达功能既可以作用于命题层面,也可以作用于话语表达层面."呗"字句降量表达功能的浮现受负面态度的语境影响,"呗"负面语境关联的常规化与"呗"降量表达功能的规约化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呗"字句态度表达的多样性也与所在话语的分布和功能有关.

    语气词"呗"降量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