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贾岩

双月刊

1671-3842

JILI@chinajournal.net.cn

0531-82769171

250022

山东省济南济微路106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Jinan(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刊登哲学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乡村建设应优先培育新质生产者

    刘少杰
    5-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乡村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利用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等信息技术化解"三农"问题、推进乡村振兴.而要实现这个目标最根本的任务是提升农民努力学习和应用数字信息技术的能力,亦即培育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新质生产者.首先,应摆正数字城镇建设、数字政府建设同数字乡村建设的关系,避免数字乡村建设"悬浮"于"三农"之上;其次,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有一定程度发展的基础上,应优先培育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中的新质生产者;再次,应因地制宜地培育多层次、多类型的乡村建设新质生产者,通过典型形象的感性化传播,为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探寻积极有效的路径.

    数字乡村建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质生产者感性化传播

    资本与现代化:中国当下的方略与选择——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王学典
    1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资本等生产要素在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积极作用,因而深刻理解资本与现代化的关系,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现代化追求机械化、工业化、市场化,追求生产力高度发展,这是中华民族复兴与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现代化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的最大一次断裂,根本性地改变了人类此前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社会形态.而西方式现代化实际上就是将生产活动、经济活动全部交给资本组织.资本的本质是追求利润增殖,因而与资本增殖无关的自然生态环境、传统人文精神等都遭到了破坏;但是资本又是中国当下组织生产等经济活动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中国式现代化对资本既要"放得活"又要"管得住",既要释放资本在组织生产、发展经济上的效益,同时又要给资本设置伦理、法律和政治的界限.因此,我们应该改变此前对资本的"利用、限制、改造"政策,而采取"利用、规范与引导"的总方针,这应是中国式现代化在现阶段对待资本问题的基本方略与选择.

    中国式现代化西方式现代化资本增殖人文精神生态危机

    中国社会保障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中的理论构建

    席恒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民生福祉保障为研究对象的社会保障学科与中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相伴而生.作为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社会保障学科从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基础社会科学中借鉴基础理论和方法论,结合中国情境、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构,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价值理念与研究范式,显现了中国社会保障知识体系中的中国话语表达.但与相对成熟的基础社会学科相比,作为应用社会科学的社会保障学科尚不成熟,尤其表现在缺乏立足于中国情境与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实践的理论建构.基于中国社会结构特征和文化传统,力图从民生福祉保障的动力机制、发生机制和分配机制视角,构建适应性选择理论、合作收益理论与合作共享理论三位一体的社会保障理论,以期提升和完善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自主知识体系建设,发展并繁荣中国社会保障学科的基础理论.

    社会保障自主知识体系适应性选择合作收益合作共享

    生态共富与乡村振兴:浙江省"千万工程"的实践与启示

    逯浩李海涛温铁军
    30-3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千万工程"的核心机制在于推动生态共富与乡村振兴的深度融合,其实践充分证明了生态化路径在实现共同富裕中的关键作用.在政策演进与实践深化过程中,"千万工程"经历了环境整治、经济社会发展、生态保护深化及高质量发展等四个阶段,以生态空间正义为价值导向,通过推动多元业态融合、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和加强制度保障,将生态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激活了乡村生态空间资源,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双重提升和协调发展.在实践策略上,"千万工程"采用了社会化生态农业模式以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升级,以良好生态为基础推动精神文明的共同富裕以实现乡村有效共治,以"就地现代化"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镇化新模式,并有效地嵌入新质生产力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经济基础建设.在政策层面,借鉴"千万工程"的经验需要构建耐心资本投入机制、优化生态资源资本管理、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途径,并因地制宜地推进生态共富,以此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确保全民共享发展成果.

    "两山"理念中国式现代化新质生产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普惠金融"范式革命":基于中国范式的分析框架

    邢乐成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普惠金融概念的提出,颠覆了金融只为富人和高端客户服务的价值取向,从金融哲学观的层面上看,它是一场全新的"范式革命".所谓范式革命,是指普惠金融的出现是金融改革和金融深化的重大事件,它超越、改变了传统商业金融原有的理念、价值取向、技术标准和经营模式.无论是范式的理念和信仰,还是范式的价值和技术要素,普惠金融都是对传统金融范式的扬弃.如果还用原有的金融范式看待普惠金融,就不会改变普惠金融理论和实践的两难困境,就不会看到普惠金融的巨大价值及对未来的深刻影响.对于这种变化,只有站在一定的金融哲学观高度和范式革命立场,才能领悟和洞察.基于此提出普惠金融"范式革命"分析框架,以期作为讨论的深化.

    普惠金融范式革命中国范式分析框架

    日本外务省对张学良认知的转变与九一八事变的引爆

    王美平
    49-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日本鉴于张学良年轻易操控,扶张主政东北,企图从中操纵以维护、扩大所谓"满蒙特殊权益",维持东北与内地实际"独立"状态.在与张学良交涉吉会、长大线过程中,日本逐渐发现张学良缺乏诚意与决断,对张态度动摇.东北易帜后,日本仍以地方交涉推进铁道问题,判定张学良深受中国民族主义影响,试图收回东北利权,至少不再对日让利,确认其无与日合作诚意.随着东北铁道外交确定权属中央,日本外务省出台借助更具"条约保障"的土地商租权及朝鲜人问题,故意滋生事端,以武力解决"满蒙问题"的方案.该方案导致九一八事变之导火索万宝山事件的发生,构成引爆十五年侵略战争的预案.外务省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亦发挥了重要作用,具有难以推卸的历史责任.

    日本张学良九一八事变外务省铁道交涉

    纷歧的妥协:一·二八事变与国民政府的外交调停

    贺江枫
    6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二八事变作为日军扩大侵华战争的重要步骤,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为维护自身利益,极力劝说国民政府放弃抵抗,国民党部分高层又对抗战毫无信心,在不抵抗政策的阴影下,妥协外交迅即成为国民政府处置一·二八事变的基调.与此同时,国民政府对西方列强的对华政策缺乏清晰认知,外交抉择往往受制于英美态度的变化,在整体解决与局部调停之间不断摇摆.更为关键的是,无论王俊赴沪的中日直接交涉,抑或第三国调停的间接交涉,日军更多是将和谈作为达成其军事行动的策略与手段.相反,国民政府将妥协外交、不扩大事态作为首要原则,在对日作战中束手束脚,使得战场形势急转直下,不仅直接交涉毫无可资凭借的基础,第三方国际调停亦难成为可靠的外交保障,妥协的最低限度不断被突破.纷乱歧异的妥协外交使得国民政府的对日交涉陷入难以逾越的现实困境.

    顾维钧罗文干蓝普森妥协外交

    政府情报与战时中美华锡、钨砂借款决策

    皇甫秋实
    7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0年先后达成的中美华锡、钨砂两笔易货借款,既是美国政府在情报指导下做出的重要决策,也是世界大战背景下美国竞争战略资源的产物,反映了中美战略需求的互补性与深化合作的可能性,客观推动了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美关系的发展.美国政府长期关注中国金属矿产资源,随着二战局势的扩大,对锡、钨等战略物资更加重视.在中美交涉华锡、钨砂借款期间,美国政府就中国金属矿产的价格和品质、中央政府控制权、运输能力等方面开展调查,为借款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与此同时,政府情报成为美国与其他大国争夺中国金属矿产的行动指南,折射出美方利用对华易货借款打破英国资源垄断、防范苏联、遏制德日等多重战略意图.

    抗日战争中美关系易货借款经济情报竞争资源

    个性还是理性?定制模式与产品信息描述类型的匹配效应研究

    王永贵高乐伟
    90-10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定制化已经成为企业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的关键手段,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不同的定制化模式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服务.定制模式成为塑造品牌差异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引领着企业的创新与发展.基于决策双系统理论,通过三个实验剖析了产品信息描述类型对不同定制模式有效性的影响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定制模式与产品信息描述类型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在进行自我表达定制时,使用与人相关描述效果要好于使用与物相关描述;与此相对,在进行功能导向定制时,使用与物相关描述效果要好于使用与人相关描述.同时,加工流畅性在上述交互作用中发挥着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研究结论不仅推进了定制化的相关研究进展,而且也拓展了决策双系统理论在市场营销领域的应用,并为企业定制模式选择及其效果强化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启示.

    定制模式自我表达定制功能导向定制产品信息描述加工流畅性

    偏向性技术进步提升了中国城市碳生产率吗?——基于碳中和与稳增长的实现路径研究

    孙华平郭子晴孙梅
    106-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生产力就是新质生产力,如何协同推进碳中和与稳增长已成为学界讨论的热点.从偏向性技术进步及其要素偏向性的角度出发,实证考察了偏向性技术进步对中国城市碳生产率的重要动能作用.研究发现,我国总体上偏向性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整体已发生偏向性技术进步,在资本—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节约能源,劳动—能源偏向中普遍偏向消耗能源;偏向性技术进步对城市碳生产率的提升表现出显著的直接促进作用,但偏向不同要素的技术进步效果差异明显;通过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与产业结构,偏向性技术进步能够间接提升城市的碳生产率,整体上呈现出对资源型城市、欠发达地区的影响更强的特征;此外,偏向性技术对碳生产率的影响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且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对碳生产率的正向作用反而会被削弱.研究结论为如何通过偏向性技术进步实现碳中和与稳增长的目标提供了经验证据和重要启示.

    偏向性技术进步Malmquist指数碳生产率空间溢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