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刘颖

双月刊

1000-9965

oxbwk@jnu.edu.cn

020-85224092

510632

广州市石牌暨南大学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nan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 Medicin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由暨南大学主办。在全校师生的大力支持下学术水平和编辑质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还被国内外重要检索刊物《化学文摘》(CA)、《中国数学文摘》、《中国无机化学文摘》、《中国化学化工文摘》、《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医学文摘》等作为刊源。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MSK1/CREB信号轴的激活与丁苯酞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的相关性

    张海龙植剑文杨寒王泊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丁苯酞(NBP)通过丝裂原和应激激活激酶-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MSK1-CREB)信号轴对脑出血(ICH)后神经元凋亡的抑制机制.方法:通过Ⅶ型胶原酶尾状核内注入法建立大鼠ICH模型,分别设对照组、假手术组(Sham)、ICH +NBP组、ICH +生理盐水(NS)组.使用改良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神经功能,采用干-湿重比较法测量脑组织含水率,通过蛋白印迹和免疫荧光分析检测血肿周围组织中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淋巴细胞瘤-2 因子(Bcl-2)、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和丝裂原和应激激活激酶1(MSK1)的表达水平.结果:NBP治疗可显著改善脑出血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减轻脑水肿,同时抑制Caspase-3 的表达并增加Bcl-2、CREB和MSK1 的表达.结论:丁苯酞可通过MSK1-CREB信号轴抑制大鼠脑出血后神经元凋亡,改善神经功能和减轻脑水肿.

    脑出血(ICH)神经元凋亡丁苯酞丝裂原和应激激活激酶1(MSK1)

    数据挖掘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刘恬宁刘佳丽黄洁微周佩如...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据挖掘(DM)是从大量不完整、有噪声、模糊、随机的实际应用数据中提取潜在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的过程.该项技术融合了人工智能、数据库、统计学等学科内容,为疾病管理相关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极佳的便利.近年来,将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糖尿病管理,在糖尿病早期预防、糖尿病并发症预测及糖尿病的预后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目前国内将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糖尿病领域仍处于探索阶段,本文旨在通过对数据挖掘技术的分类,以及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糖尿病筛查、糖尿病并发症预测和提升糖尿病患者管理质量中的应用及进展进行详细评述,使医务人员对数据挖掘技术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应用有一个清晰直观的理解,并发现数据挖掘技术在糖尿病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为医务人员进行精细管理提供证据,以促进产生对患者和医务人员有益的研究成果.

    糖尿病管理数据挖掘大数据人工智能

    乳汁菌群对6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初探

    马光宇罗慧娟汤小湄肖小敏...
    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16S rRNA测序技术初步探讨有菌乳汁对产后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2 例产妇及其婴儿,收集产妇产后6 月乳汁及其6 月龄婴儿粪便标本,根据产后 6 月乳汁有无菌群,将乳汁分为乳汁无菌组和乳汁有菌组,比较无菌乳汁和有菌乳汁喂养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物种差异.结果:收集的12 例产后6 月乳汁样本中,7 例乳汁样本中检测出菌群,乳汁样本中菌群检出率 58.33%.有菌乳汁喂养的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与无菌乳汁喂养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α多样性和β多样性无显著性差异.有菌乳汁喂养的6 月龄婴儿肠道中无害芽孢梭菌、未分类丹毒丝菌科、丹毒丝菌纲、丹毒丝菌目、丹毒丝菌科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无菌乳汁喂养6 月龄婴儿(P<0.05),无菌乳汁喂养婴儿肠道中乳酸菌科、乳酸菌属的相对丰度显著高于有菌乳汁喂养的婴儿(P<0.05).结论:产后6 月乳汁中可无菌群的存在,乳汁菌群的有无虽不能改变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多样性,但可改变6 月龄婴儿肠道菌群的菌群结构.

    乳汁乳汁菌群母乳喂养婴儿肠道菌群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心外膜脂肪厚度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的相关性

    李朝霞黎晓萱徐春雪徐宏贵...
    31-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EFT)的改变,并探讨其与心脏彩超参数及心血管疾病(CVD)传统危险因素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 年10 月至2021 年10 月于我院住院的SLE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健康人群作为对照组,测量2 组的EFT,根据EFT是否增厚将SLE患者分为增厚组及不增厚组,比较2 组炎症指标、心脏彩超参数及CVD传统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寻找EFT的危险因素.结果:SLE组患者的EFT[4.40(2.60)mm]较对照组[3.10(1.60)mm]显著增厚(P<0.001).病例组患者中EFT增厚者占42.0%(76/131),对照组EFT增厚者仅占9.5%(9/95).病例组中EFT增厚组与不增厚组比较结果显示,EFT增厚组的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左心房直径(LAD)、右心室内径(RVD)、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T)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均显著高于不增厚组.EFT与年龄、病程、BMI、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LAD、RVD、IVST、LVPWT及CIMT等呈正相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PWT增加是EFT增厚的危险因素.结论:SLE患者的EFT增厚与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的改变相关,提示应对EFT增厚及心脏结构或功能参数异常的SLE患者进一步筛查心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外膜脂肪组织厚度心脏彩超参数细胞因子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门诊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情况调查与分析

    钟先阳李静张琼鹰陈建芸...
    38-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调查门诊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的发生率和发生原因,以便正确处理抗体检测报告和医患沟通困扰.方法:对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总医院2019 年12 月至2022 年12 月279 名门诊血液透析患者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和丙型肝炎病毒RNA检测结果进行整群抽样、横断面调查和回顾性研究.结果:调查发现共有81 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占29.03%;其中S/CO值介于1.0~5.0 的占 98.77%,介于 5.0~10.0的占比为1.23%.全部病例经HCV-RNA复核3 次,均为阴性.检验科与输血医学科采取不同的检测方法与报告程序,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丙型肝炎病毒抗体S/CO值处于灰区范围时多为假阳性,且与抗体检测策略和报告程序有关.

    血液透析门诊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假阳性反应

    血乳酸、IL-6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者28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

    梁旭李国旗张红玉库尔班江·吐尔逊...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IL-6 联合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对脓毒症患者 28d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 年7 月至2023 年7 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45 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入院后完善血气分析及血常规等实验室检查,并进行SOFA评分.所有患者随访28 d,根据患者是否存活分为生存组46 例和死亡组99 例,比较两组血乳酸、IL-6 及SOFA评分的区别,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临床基本资料,确定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影响因素,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血乳酸、IL-6 及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相关性,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乳酸、IL-6、SOFA评分及三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死亡风险的预测价值.最后,基于R语言采用Bootstrap法对模型重抽样500 次后,绘制校准曲线及临床决策曲线.结果:脓毒症死亡组患者血乳酸水平、IL-6 及 SOFA评分均明显高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病死率为 68%(99/14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血乳酸、IL-6、SOFA评分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SOFA评分、有糖尿病、高血乳酸、高IL-6是导致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血乳酸、IL-6、SOFA评分与脓毒症患者死亡呈正相关,ROC曲线分析结果表明,血乳酸、IL-6、SOFA评分及三者联合检测预测脓毒症患者死亡的AUC依次为 0.863、0.850、0.897、0.949.血乳酸最佳截断值为2.950 mmol/L时,诊断敏感度为 77.800%,特异度为 89.100%;IL-6 最佳截断值为100.970 pg/mL时,诊断敏感度为70.700%,特异度91.300%;SOFA评分最佳截断值为7.500 分时,诊断敏感度为93.900%,特异度为80.400%;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度为90.900%,特异度为89.100%.结论:血乳酸、IL-6、SOFA评分升高是脓毒症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次构建的临床预测模型的准确度及临床适用度较高,三者联合检测对脓毒症患者的预后分析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血乳酸IL-6序贯器官衰竭评估(SOFA)脓毒症

    脊柱手术部位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列线图的建立与验证

    王安素袁书逸周钰凤苏鲜花...
    5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脊柱手术部位感染(SSI)的相关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为脊柱术后患者伤口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①模型建立.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1 月至 2022 年 8 月在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骨科行脊柱手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的95 例患者临床资料,按 1∶2 比例匹配同期接受脊柱手术后未发生感染的患者186 例,共 281 例患者按2∶1 比例分为训练组(n =188)和验证组(n =93).将是否发生SSI作为结局变量,分别使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脊柱手术患者术后SSI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②模型评估.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曲线下面积(AUC)对模型的区分度进行检验;采用校准曲线评价模型校准度;采用决策曲线(DCA)评价模型的临床价值及其对实际决策的影响.③模型验证.利用验证组数据绘制ROC曲线、校准曲线,进行外部验证.结果:①训练组和验证组的临床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训练组中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中出血量(OR =1.002,95%CI:1.000~1.003)、拔出引流管时间(OR =1.184,95%CI:1.049~1.337)、术后白蛋白质量分数≤30 g/L(OR =22.933,95%CI:1.051~500.498)是脊柱手术患者术后发生感染的危险因素.②训练组与验证组 ROC的 AUC 分别为 0.775(95%CI:0.704~0.847)和 0.754(95%CI:0.637~0.871),表明该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效能.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实际曲线与理想曲线拟合较好,预测概率与实测值基本一致.DCA分析显示,列线图在训练组与验证组有较好的临床获益性.结论:术中出血量、拔出引流管时间、术后白蛋白质量分数≤30 g/L是脊柱手术患者SSI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模型预测性能较好,可进一步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估方式,提高预测准确度.

    脊柱手术列线图预测模型国家早期预警评分感染

    成人骨科术后亚谵妄综合征预测模型的构建及验证

    刘仁飞曹向阳王茜李志恒...
    6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引起成人骨科术后亚谵妄综合征(SSD)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进行验证.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河南省骨科医院)重症医学科2022 年 1 月 1 日至 2022 年 6 月 30 日收治的333 例接受骨科手术的成人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ICU的临床资料及各项指标,通过单因素分析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引起成人骨科术后SSD的危险因素,构建风险模型函数,采用R软件基于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列线图,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计算平均错判率和一致性.结果:最终纳入研究 301 例患者,其中未发生术后亚谵妄274 例,发生术后亚谵妄27 例,亚谵妄发生率为8.97%.单因素分析结果发现,引起成人骨科术后SSD的影响因素为入院时血钠浓度、血红蛋白水平、入院时老年患者衰弱(FRAIL)量表评分、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价系统Ⅱ(APACHFⅡ)总分、术中是否使用镇静或镇痛药、术中是否输血和入住ICU时血红蛋白,两组结果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血钠浓度(OR =0.922)、FRAIL量表评分(OR =1.418)、日常生活能力评分(OR =0.973)是骨科术后患者发生亚谵妄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Y =11.484-0.081×c入院时血钠 +0.349×入院时FRAIL量表评分-0.027×入院时日常生活能力得分.将上述因素建立个体化列线图预测模型,C指数为0.788[95%CI(0.738,0.833)],模型的平均错判率为8.97%,模型的灵敏度为77.8%,特异性为69.71%,校正曲线拟合良好,基于模型的预测概率与实际概率之间存在较好的一致性(Hosmer-Lemeshow检验,P =0.7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助于临床工作人员对SSD影响因素进行早期评估和筛查,可直观、简便地甄别SSD发生人群,为早期筛查与干预提供参考,为优化骨科术后患者谵妄的管理提供依据.

    亚谵妄综合征(SSD)成人骨科术后危险因素预测模型

    自贡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功能指标参考区间的建立

    黄世莹付玉刘伟平
    7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间接法建立四川自贡地区健康妊娠早期妇女不同年龄阶段甲状腺激素测定的参考区间,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取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妇产科建档的2019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健康妊娠早期妇女的数据,共1 518 例.根据孕妇年龄分为A组(<26 岁)、B组(26~34 岁)、C组(>34 岁)3 组,以 2.5%至97.5%的百分位点数所在区域作为参考区间.对3 个年龄阶段目标人群的促甲状腺激素(TSH)、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T3)、总甲状腺素(TT4)、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和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这5 项甲状腺激素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同年龄妊娠早期妇女的TSH、FT3 和FT4 这3 项指标之间无统计学差异,3 组年龄合并的参考区间分别为TSH(0.12~3.81 mIU/L)、FT3(2.20~5.03 pmol/L)、FT4(4.79~16.13 pmol/L);不同年龄的TT3、TT4 水平有统计学差异,其中年龄小于26 岁的妊娠早期妇女的TT3、TT4 的参考区间分别为1.04~2.78 nmol/L和91.80~204.88 nmol/L,而年龄大于26 岁的妊娠早期妇女的TT3、TT4 的参考区间分别为1.04~2.55 nmol/L和82.70~190.00 nmol/L.各指标年龄组A、B、C组与非妊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建立的自贡地区不同年龄阶段妊娠早期妇女甲状腺激素5 项指标参考区间,可为临床疾病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妊娠期妇女参考区间间接法

    人工智能数据采集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真实世界研究中的应用

    周晓梅曾涛廖莹颖张一博...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开发一套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人工智能(AI)数据采集工具,以解决传统的多中心数据采集效率低下的问题.方法:基于国际通用的数据标准,将AI的文字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应用于慢性乙肝真实世界队列研究数据采集,实现多种格式数据(包括图片格式的原始数据)的电子化采集、结构化处理,随后自动将数据填入研究电子数据采集(REDCap)系统中的电子病历报告表(eCRF).结果:AI工具辅助数据采集与纯人工数据采集具有相同的平均准确率,均达到98.66%(P =0.23),但前者所需时间减少75.49%(P<0.05).结论:本研究开发的AI数据采集工具可显著提高研究数据采集效率,为真实世界研究数据采集提供了新的模式.

    数据采集慢性乙型肝炎人工智能(AI)自然语言处理文字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