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济宁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济宁学院学报
济宁学院学报

刘德胜

双月刊

1004-1877

jnxyxb6069@163.com

0537-3196069

273155

山东省曲阜市杏坛路

济宁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ning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教育刊物。以反映该校广大师生教学和科研成果为主,扩大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单位间教学和科研信息的交流,突出师范特点和地方特色,发现、扶植、培养新人。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理论基础和时代价值——以"两个结合"为视角

    李学林罗晨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两个结合"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经验的凝炼与升华,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党在百年奋斗史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两个结合"与精神谱系间紧密联系.精神谱系在"两个结合"的实践历程中得以构建和发展;精神谱系为"两个结合"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自身也在"两个结合"的深入拓展中得以赓续发展.新时代下,需以"两个结合"推进精神谱系赓续发展,以新的引领力和凝聚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建设,不断巩固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才能激发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中华文明创新性发展.

    两个结合精神谱系理论基础时代价值

    建党百年视角下新时代青年的角色、使命和修养

    葛光敏
    8-14,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回顾建党百年历史可以发现,青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的永恒话题,其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政治表现.新时代背景下,青年的角色定位为"红色基因"的传承者、"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后备力量"以及"国际交流的桥梁和纽带".新的角色定位赋予了新时代青年应负的政治使命,要求青年群体毫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核心、矢志不渝践行党的政治初心、坚定不移弘扬祖国高于一切的政治使命.新时代青年要完成自己的政治角色选择、担当起自己的政治使命,需从政治信仰、政治道德、政治视野和政治境界四个维度提升自我修养,为中华民族复兴大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新时代青年角色定位政治使命自我修养

    从"君子不器"看孔子的教育思想——基于知识与德性关系的辨析

    叶晴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论语》"君子不器"章的理解若缺乏对孔子论教育和论君子人格思想的整体把握,则容易把此章的重点放到"一能"和"多能"的问题上,得出孔子反对专业化教育而主张通识教育的片面结论.通过结合历代诠解和《论语》其他篇章对"君子不器"进行全面分析,可知孔子主张的是君子应当成为"不器之器",或"由器而不器".孔子并不反对技艺和专业知识的教育,但强调教育不能局限于知识技能,而要以德性教化和君子人格的培养为教育的最终目的."君子不器"并不会形成专业化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矛盾,其指向的是对于德性教化的关注;成为君子的关键不在于才之多少,而在于是否有德.而孔子教育思想的德性指向,可以为反思现代教育提供一个有益的视角.

    孔子君子不器教育德性

    孟子的君子人格观与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修养

    曹巍巍赵龙
    2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孟子以仁义礼智的"四端"之说作为逻辑路径,彰显儒家"内圣外王"理想的同时,更在君子身上寄寓了多元鲜明的道德人格.这种君子人格观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政德修养而言,有着鲜明的时代价值.孟子直指人心,以心性立论,强调君子之性,有助新时代党员干部提升党性修养;辨析义利,以义为先,强调君子之守,有助于新时代党员干部涵养为政之德;兼善天下,泽加于民,强调君子之为,有助于新时代党员干部担当作为;通权达变,执中行权,强调君子之变,有助于新时代党员干部实干创新.

    孟子君子干部政德

    荀子君子荣辱观思想论析

    潘勇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耻与荣、辱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对成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荀子提出了"能为"与"不能为""由中出"与"由外至"两组原则作为君子树立正确耻感与荣辱观的判断依据,指出君子应以做不到提高道德修养等本应"能为"的事情而感到可耻;同时,应该以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等完全取决于自我选择的事情为荣,以缺乏这些事物或因缺乏这些事物而导致身体和尊严的损害为辱.而君子只有依照"礼义之道"来行动,才是取荣避辱的根本之道.荀子对君子之耻与荣辱的系统论析不仅拓展了相关论题的理论深度,而且"能为"与"由中出"概念中体现的对君子自我决定意义的强调,也突显出其道德学说所蕴含的自律论面向.

    荀子君子荣辱

    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绩效的影响

    赵晶霍雨慧张秀
    3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流空间"和网络理论为基础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使城市之间发生过程关系,是城市群经济提升的重要动力来源.运用交通流构建城市群功能多中心指数,并深入分析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对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作用和传导机制,可以为城市群的发展建设和布局优化提供理论支撑.研究结果表明:完善的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带动城市群内所有城市的共同进步,但是,人口规模对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的经济绩效产生了抑制作用.城市群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能够通过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效应促进城市群经济绩效的提升,但这两种效应只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且规模较小的城市群内各城市间更容易相互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而规模较大的城市群内各城市间相互借用规模和借用功能的能力下降.因此,当前应当以提升城市群经济绩效为发展目标,推动城市群"多中心功能型"空间结构的发展.

    功能多中心空间结构网络外部性经济绩效

    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探究——以山东省为例

    嵇慧敏张鹏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选取山东省为研究对象,以2011-2021 年数据为观察样本,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灰色关联模型,对教育、科技、人才三系统之间的耦合协调度以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教育在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中起到基础性作用;山东省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度总体呈稳步上升的良好态势;宏观层面上人才系统与三者耦合协调综合系统关联度最高,微观层面上普通高校数、专利授权数、重大科技成果数等因素与综合系统达到高水平关联层级.要促进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发展,需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科技创新的动力作用、人才的主体性作用,构建教育引领、科技攻关、人才支撑的"三位一体"发展体系.

    教育科技人才耦合协调灰色关联

    先秦儒家、纵横家的道术异同及其历史评价

    梅伟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先秦儒家与纵横家在诸子争鸣的时代彼此诘难,又互相吸收.看似水火不容的两派,实则有着精神层面的共同点:不惧苦难并坚守志向、皆有辩才且不畏王权.但其行为方式又存在巨大分野:纵横家着眼于大争之世,运用纵横捭阖的实践哲学,彰显进取精神;儒家则高扬先王之道,运用仁义礼仪的理论武器,显得迂阔而酸腐.在诸子博弈过程中,纵横家胜出并开启属于时代的义利之辩.因此,通过对二者道术异同的梳理与历史评价,从而更好地挖掘先秦纵横家的思想价值与进步意义.

    儒家先王之道纵横家进取之道历史评价

    从军户到帝师:胶州匡氏家族的文化构建脉络

    周潇
    63-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胶州匡氏是胶东军户家族的代表,自明初至清末,共有十一代承袭胶州守御所千户,御倭、抗暴、屯田,为胶州湾的海防安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自明成化朝起,匡氏从迁徙而来的军户之家逐渐发展为地方文化家族,出过 11 位进士,代表人物有匡翼之、匡铎、匡延年、匡兰馨、匡源等,在经学、文学、医学、书画等方面均有成就.匡源作为咸丰帝师、顾命大臣、泺源书院山长,成为家族荣耀的顶峰.明清两代,匡氏家族不仅完成了地域归属的转化与地域文化的认同,也成为胶州地域文化建构的重要力量.

    胶州匡氏军户匡福匡源嘉树园

    "家无余赀"——略论宋代官员的轻财士风

    刘晓蒙
    71-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宋代官员的传记中,"既没,家无余赀"的人生结局频频出现,这类官员人数不少,很多甚至因近乎赤贫以致无法殓葬.关于宋代官员俸禄的探讨很多,也出现了宋代官员实际俸禄并不高的论点,但俸禄再低也不至于使这些官员面临"既没,家无余赀"的境地,其中定然还有其它原因.历史文献表明,这类官员有着相近的士人之风,清廉自持、任侠好施、不吝钱财,展现了宋代官员的时代风貌,这也是其"既没,家无余赀"的主要原因.

    宋代士人精神任侠好施家无余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