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

冯小涓

月刊

1006-026X

jnwxzazhi@126.com

0816-2290056

621000

四川省绵阳市沈家坝下街11号

剑南文学(经典阅读)/Journal Jian Nan Wen Xue(CLASSICS)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俄罗斯与中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比较

    韩旭
    66-6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余人”形象最早出现于19世纪的俄国文学中,是俄国文学为世界文坛做出的独特贡献。无独有偶,在中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文学史上,也出现过这样一批类似的“多余人”形象。本文认为,两国的“多余人”一脉相承,有紧密的联系,比如两国的“多余人”都是历史转折时期的特定产物,都有悲居4的双重性格。但是由于国情以及出身的不同,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以及生活态度都有很大不同。俄罗斯的“多余人”从总体上看是忧郁而感伤的,充满浓郁的个人悲剧色彩;中国的“多余人”更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呈现出来的更多是悲剧和沉重。

    多余人零余者双重性格情感表达

    翻译小说《一睡七十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

    赵攀
    68-6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在在整个翻译文学中占据绝对的优势,数量最多、影响最广。早期《申报》刊栽有诗词、小说等文学作品,创刊后两个月内,就陆续刊载了三种小说:《谈瀛小录》、《一睡七十年》和《乃苏国奇闻》;从版面安排来看,三种小说主要刊登在《申报》第二页,是“报首首论”之后的最重要位置,其中两期的《谈瀛小录》则直接取代了“报首首论”。本文将重点阐述翻译小说《一睡七十年》中的中国传统文化,从小说的故事基调、翻译手法和故事的语言、故事的意境和表现手法、以及作者和译音所处的时代这几个方面进行剖析和论述。

    翻译小说一睡七十年桃花源中国传统文化

    《秘密花园》中成长的领路人

    黄明
    6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秘密花园》是美国作家F.H.伯内特的儿童小说,主人公玛丽借助对大自然的观察,打开心胸,重新去认识周围的人们,创造了一个美丽的世界。父母双亡后,她周围的人和自然成为了她成长的领路人。书中人物的变化让我们感受到孩子们在秘密花园中的成长,让我们感受到人与物的母性精神教化力量。

    自然成长领路人

    古诗十九首的叠音词运用

    陈劲
    70-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一、《古诗十九首》内容简介古诗十九首,组诗名,汉无名氏作(其中有八首《玉台新咏》题为汉枚乘作,后人多疑其不确),非一时一人所为,一般认为大都出于东汉末年。南朝梁萧统将这些作品合为一组,收入《文选》,题为《古诗十九首》。内容多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以及士人的彷徨失意,有些作品还表现出追求富贵和及时行乐的思想。语言朴素自然,描写生动真切.在五言诗的发展上有重要地位。(《辞海》1989年版)。

    《古诗十九首》叠音词《玉台新咏》内容简介东汉末年《文选》离愁别绪及时行乐

    《局外人》中莫尔索人物形象分析

    王新燕
    71-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局外人》奠定了加缪作为存在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的地位。作品刻画的是加缪所宣扬的“荒谬的人”。主人公莫尔索对外界一切事物完全无动于衰,他以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周围的一切不合理习俗、观念及准则进行着斗争与反抗,为了活得真实和自由,恪守自己的良心与信念而置生命于不顾。他的这种精神对生活于荒诞世界中的人来说不是毫无意义的。

    莫尔索荒诞冷漠反抗

    浅析罗伯一格里耶新小说中的“恋物”表现——以《橡皮》、《窥视者》、《嫉妒》为例

    吕培源
    72-7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十世纪是文学艺术形式高度创新的时代,阿兰·罗伯-格里耶的小说以其特有的“恋物”情结,为新小说的创作开拓了一条光明大道。本文立足于《橡皮》、《窥视者》、《嫉妒》等文本,详细分析罗伯一格里耶的写物理论,从物的客观描写和人的物化表现两个方面探讨罗伯一格里耶的新小说的“恋物”表现,以及其对后现代主义文学创作的启迪意义。

    罗伯-格里耶恋物客观描写物化表现

    西蜀词与南唐词的比较研究

    王帅
    73-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词始于唐,而盛于五代,五代时期,又以西蜀与南唐之词最为大观,形成了两个创作的高峰。但是因为历史条件、文化环境、知识水平等原因,两朝词大有“貌合神离”之事。所谓貌合者,指二者诗中无外乎“樽前”“花前”“春恨”“秋思”之属;所谓神离者,指南唐词在作者水平、题材内容、风格品味、成就影响等等不同,造成了和西蜀词截然不同的艺术。主要有以下数端。

    南唐词西蜀“貌合神离”五代时期历史条件文化环境题材内容秋思

    袁凯《白燕》诗的传播与接受

    刘楠
    74-75页
    查看更多>>摘要:袁凯的《白燕》诗,在明清两代诗坛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部分人对它赞美唱和,还有一部分人对此诗题材了批评。本文将对明清两代对《白燕》诗的不同看法进行研究,并从中窥见明清两代诗歌及诗学思想的变化。

    袁凯白燕诗传播接受

    浅谈女性主义与翻译

    岳静
    7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16世纪的欧洲,女性只能进行宗教翻译而不能进行文学创作,因而翻译成为她们发表自己的见解,与外界进行文化交流的主要方式。而在中国,从女性主义角度来研究翻译仍然是一个新的话题,女性主义者让研究者们重新审视译者,译本与读者之间的关系,这给翻译研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意义.本文通过回顾与审视过去的女性主义翻译,反思翻译中的性别意识问题,探讨女性主义带给翻译研究的积极作用和影响。

    翻译性别隐喻女性翻译

    从佛经翻译史谈文化对翻译的影响

    邢思何大顺
    7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古代起,中国就有众多的翻译作品。这些翻译作品主要为佛经翻译。通过佛经的翻译,中国的翻译者们从最初的重“质”轻“文”到后来的重“文”轻“质”,再到后来的“文”“质”并用,可以说中国的翻译史就是中国的文化发展史。

    佛经翻译直译意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