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

赵彤言

季刊

1005-0507

jscyxkc1@126.com; jscyxkc@126.com

010-66948579

100071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Journal Acta Parasitology et Medica Entomologica Sinica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是由中国动物学会、中国昆虫学会和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主办的、国内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最高水平的学术刊物。她力求反映我国本学科研究和防治实践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成就,以促进现代科学技术与本学科的融合,加强国内外专业人员的学术交流,推动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向更高水平发展。本刊为本专业人员提供了一块发表研究成果、探讨不同学术观点、进行学术交流和讨论的科学园地。本刊为季刊,主要包括论文、综述、简报、论坛等栏目,主要读者对象包括我国寄生虫学和医学昆虫学科研、教学、临床医疗、卫生防疫、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植物保护和医药工业等专业人员和生物学、医学领域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专业人员和国内外同行学者。本刊自1992年获准开办以来,已出版12卷共49期,向国内外发行。目前已被收录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作为《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对象,同时本刊也被美国的《化学文摘》(CA)、英国的《动物学记录》(ZR)、俄罗斯《文摘杂志》(AJ)以及英国国际农业和生物科技中心5种索引期刊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微小隐孢子虫含有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细胞黏附特性研究

    王自强王东强吴婷婷朱冠...
    129-1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含有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蛋白(Cryptosporidium parvum fibronectin 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CpFN3)为研究对象,研究其亚细胞定位和黏附特性.方法 该蛋白由cgd4_640 基因编码、全长为含有2 430 个氨基酸的I型跨膜蛋白.设计特异性抗原多肽并免疫家兔,获得多克隆抗体,利用亲和纯化法获特异性抗体;经 Western blot 方法验证该抗体特异性,再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IFA)进行蛋白定位.通过原核表达获得重组蛋白(His-CpFN3),通过ELISA确定重组蛋白与HCT-8细胞和肝素的结合情况.结果 成功获得纯化的抗CpFN3 抗体,Western blot 分析显示该抗体可识别条带大小约为 280 kDa;IFA结果表明该蛋白定位于子孢子的表膜,呈点状分布.该蛋白在子孢子入侵阶段及胞内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阶段均有表达.利用重组蛋白,确定了CpFN3 能够与HCT-8细胞及肝素结合(结合常数Kd 分别为 0.23 和 1.21 μmol/L),并呈剂量依赖性和可饱和性.结论 本研究确定CpFN3 参与了虫体与宿主细胞的黏附过程.

    微小隐孢子虫纤维连接蛋白Ⅲ型结构域肝素黏附

    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CpAAT1的亚细胞定位研究

    李敏张颖王东强尹继刚...
    137-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方法 本研究以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 1(Cryptosporidium parvum Amino acid transporter 1,CpAAT1)为研究对象,设计合成了特异性多肽片段,免疫家兔制备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验证该抗体的特异性,通过间接免疫荧光的方法对该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进行了分析.结果 CpAAT1 多克隆抗体能特异性识别虫体天然蛋白,后者在微小隐孢子虫生活史的各个时期均有表达.子孢子时期,CpAAT1 定位于虫体表膜;无性生殖期时该蛋白定位在成熟的裂殖子表膜;在有性生殖阶段,雌雄配子体均可被该抗体标记.结论 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索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的转运机制提供了一些新线索.

    微小隐孢子虫氨基酸转运蛋白间接免疫荧光亚细胞定位

    微小核糖核酸mmu-miR-8114和mmu-miR-3473b在细粒棘球蚴致敏小鼠中的调控作用

    马岩韩静房志远苏比·泰来提...
    145-152,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索微小核糖核酸(miRNAs)在通过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小鼠过敏反应中的调节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体内棘球蚴病动物模型,收集脾脏单核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过敏性小鼠和非过敏小鼠之间mRNAs和miRNAs的差异表达.使用Targetscan和miRanda软件预测mRNAs和miRNAs之间的靶向调控关系,并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分析,识别核心基因,通过富集分析探讨核心基因的生物学作用.最后利用qRT-PCR和Western blot验证关键结果.结果 过敏与非过敏小鼠之间存在 1 642个差异表达的mRNAs.对 18 个差异表达的miRNAs进行分析,鉴定出 60 个差异表达的靶标基因,其中在PPI网络中连通度最大的前10 个基因被认定为核心基因.富集分析显示核心基因主要参与NF-kappa B信号通路.基于miRNAs与mRNAs之间的负调控作用以及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发现mmu-miR-8114 与Atf3 以及mmu-miR-3473b与Myd88 具有靶向调控关系,并与NF-kappa B信号通路有关.通过qRT-PCR验证了mmu-miR-8114 和mmu-miR-3473b在过敏小鼠中下调表达,Atf3、Myd88、Socs3 在过敏小鼠中上调表达.qRT-PCR和Western blot结果发现NF-kappa B信号通路在过敏小鼠中的活性增加.结论 本研究揭示了mmu-miR-8114 和mmu-miR-3473b通过NF-kappa B信号通路调控导致小鼠过敏反应的重要作用,为理解细粒棘球蚴感染引起的过敏反应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

    细粒棘球蚴过敏微小核糖核酸NF-kappaB信号通路

    基于CRISPR/Cas13a系统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快速检测方法的建立

    丁康慧黄俊范娇邱少富...
    153-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建立基于CRISPR(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系统的快速、灵敏的现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virus,SFTSV)核酸检测方法.方法 首先,经序列比对分析得到SFTSV S基因特异性保守区,设计并筛选多酶恒温扩增(multienzyme isothermal rapid amplification,MIRA)引物和靶标CRISPR RNA(CRISPR RNA,crRNA),经荧光信号和免疫层析试纸读取检测结果.为提升检测敏感度在单反应体系中加入多个检测靶标crRNA.并利用蜱感染模拟样本和蜱源样本验证该方法对蜱样本现场核酸检测的有效性.结果 MIRA-CRISPR/Cas13a荧光法检测SFTSV的最低检测限为 1 copy/μL,试纸法的最低检测限为 10 copies/μL.特异性实验表明SFTSV与其他 4 种阴性对照病原均无交叉反应.该方法检测蜱感染模拟样本的灵敏度优于RT-PCR法.应用所建立的方法检测 29 份蜱源SFTSV样本,共检出 20 份阳性样本和 9 份阴性样本,与RT-PCR检测结果符合率为 100%.结论 本文所建立的方法可用于SFTSV的现场快速检测.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CRISPR/Cas13a等温扩增核酸检测

    四氟甲醚菊酯对白纹伊蚊的空间驱避效果研究

    杜雨彤蔡京虹周宁馨刘庆...
    163-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白纹伊蚊在三节管中对避蚊胺和四氟甲醚菊酯的反应,评价四氟甲醚菊酯的空间驱避效果.方法 参考HITSS装置结构和原理仿制三节管,观察三节管内白纹伊蚊对四氟甲醚菊酯和避蚊胺两组物质的行为反应,评价四氟甲醚菊酯对白纹伊蚊的空间驱避效果.结果 在三节管评价装置内,白纹伊蚊在空白条件下无驱避反应(P>0.05),1.0%~50.0%避蚊胺对白纹伊蚊具有驱避效果(P<0.05),0.0035%~0.0050%四氟甲醚菊酯具有驱避效果(P<0.05),0.0050%四氟甲醚菊酯与 20%避蚊胺的驱避效果相当,无统计学差异(P>0.999).结论 0.0035%~0.0050%四氟甲醚菊酯具有良好的白纹伊蚊空间驱避效果.

    白纹伊蚊空间驱避四氟甲醚菊酯避蚊胺

    天津口岸首次截获四斑大蠊(蜚蠊科:大蠊属)

    郭强赵丹云张琛田卉...
    168-171,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天津口岸首次从泰国入境集装箱中捕获的蜚蠊进行形态描述和DNA测序,为国境口岸蜚蠊鉴定提供参考.方法 2024 年 1 月 5 日,天津口岸从泰国入境集装箱中捕获 1 只雄性蜚蠊,对该蜚蠊进行形态鉴定并描述.取蜚蠊后足 1 条,提取基因组DNA,扩增目的片段并测序.结果 经过形态学鉴定,依据前胸背板两对浅色斑块的典型特征,确定该蜚蠊为四斑大蠊Periplaneta quadrinotata,通过GenBank检索相关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进一步印证该蜚蠊为大蠊属.结论 四斑大蠊在泰国等地有相关报道,在我国未见相关研究及报道,此次截获蜚蠊为全国口岸首次截获.为防止该蜚蠊通过国际贸易的集装箱传入我国,本次研究对四斑大蠊进行形态特征描述及DNA测序,以供口岸检疫人员和昆虫研究人员鉴别参考.

    四斑大蠊口岸形态鉴定DNA测序

    热蒸汽处理面部对蠕形螨检出率的影响

    赖玉珠洪燕祁珺骆志成...
    172-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热蒸汽处理面部对蠕形螨检出率的影响.方法 选取 2023 年 5-7 月在兰州市某三甲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 215 例疑似蠕形螨病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同一患者分别在室温和热蒸汽处理面部 10 min后在鼻翼两侧行蠕形螨直接刮拭法镜检.结果 经热蒸汽处理后面部蠕形螨的检出率明显增高,达63.7%(137/215);而室温状态下人体蠕形螨的检出率仅为 28.4%(61/215).比较患者面部热蒸汽处理前后蠕形螨的检出率,两者差别具有显著性(χ2=54.07,P=0.00).结论 热蒸汽处理面部能显著提升蠕形螨检出率,为临床上人体蠕形螨病的实验诊断方法提供新的参考.

    蠕形螨热蒸汽刮拭法检出率

    2例华支睾吸虫感染病例分析

    朱名超朱娅舒玲陈琴...
    177-1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华支睾吸虫是一种食源性寄生虫,因生食或半生食含囊蚴的淡水鱼虾而感染,常常因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而误诊、漏诊.本文报道了 2 例轻度感染华支睾吸虫病例的诊治过程,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并分析了该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诊断特点、流行病学特征及其致病因,以提高临床医生对华支睾吸虫病的诊治认识,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

    华支睾吸虫钩虫混合感染

    扬州市广陵区1例蛲虫病例调查报告

    仇其令马小剑郑琳
    180-182,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总结蛲虫病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通过对扬州市广陵区 1 例蛲虫病病例就医、诊断、驱虫、随访全过程跟踪调查,发现该病例在 4 次就诊过程中,2 家医疗机构均未能及时作出明确诊断,患者首次驱虫后效果不佳,表明当前医疗机构加强寄生虫病诊断、防治知识培训工作仍很有必要.对于蛲虫病例,除驱虫治疗外,还需加强生活环境消毒与改善个人卫生行为.

    蛲虫嗜酸性粒细胞透明胶纸法肠虫清

    刺猬携带人兽共患病原体研究进展

    朱长强吴婷相芳谭伟龙...
    183-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刺猬是一些具有人畜共患潜力的细菌、真菌和病毒等病原体的载体和/或宿主,对人类构成严重威胁.目前,人类越来越多地侵入刺猬栖息地,扰乱了人类与动物环境的和谐共处,加之刺猬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作为宠物饲养,极大地增加了刺猬源人兽共患病原体溢入人群的概率.本文收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刺猬携带人畜共患病原体的研究报道,对刺猬携带的各种人兽共患病原体的流行情况进行综述,并评估了刺猬作为人兽共患病原体宿主或载体的重要性.

    刺猬人畜共患病原体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