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终身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终身教育研究
终身教育研究

金南冬

双月刊

2095-6576

xuebao@jstvu.edu.cn

025-86265582

210036

南京市江东北路399号

终身教育研究/Journal Lifelong Education Research
查看更多>>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是一所以广播电视、文字教材、音像教材、计算机课件等多种媒体为主要手段,基于卫星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和教学管理网络模式进行远程开放教育的省属本科院校。《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是由江苏广播电视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1990年创刊,半年刊;1994年改为季刊;1998年国内外公开发行,1999年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2000年加入“中国期刊网”;2001年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改为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本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社会主义办刊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关注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理论研究,刊登各学科的研究成果。为突出本刊特色,辟有“远程开放教育研究”、“成人教育研究”、“终身教育研究”、“社区教育研究”、“现代教育技术研究”等特色栏目。 “远程开放”是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的最重要特色,学报设立了以“远程开放教育”为主的特色栏目,积极关注远程开放教育的热点和广播电视教育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及时、全面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据统计,近年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及选作索引的文章有二百余篇,在全国电大系统中名列前茅。 自创刊以来,《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不断提高质量,创出特色,成为江苏广播电视教育系统重要的学术交流阵地,受到读者的一致好评。多年来,获得过各种奖励:1996年,被评为全国电大优秀期刊;2000年获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2002年荣获第二届全国电大优秀期刊一等奖;同年,在第二届全国高校社科学报评优活动中,被评为第二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2004年评为江苏省一级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教育何为

    荆晅
    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旨归,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为根脉,以文化与经济的共生共荣为支撑.教育赋能人文与经济融合发展根源于:教育是培养人才、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的有效方式,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面对现实中的挑战,教育应回归初心,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弘道,培育人文精神;育才提质,服务文化和经济繁荣,从而持续为地区发展注入经济创新的活力、人文精神的底蕴和现代文明的气质.

    人文经济教育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人才培养

    教育何以终身

    吴遵民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到二十大均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亦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缘起于对教育领域跨界现象的审视和对跨界教育的理论构建,引发了学者对以下问题的关注:跨界教育会成为终身教育以后的又一国际教育思潮吗?终身教育就是终身跨界教育吗?对此观点,又应该如何理解?针对这样一个对未来教育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观点和理论构建,需要更多的学术探讨与交流.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学术沙龙,旨在推动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和真问题的讨论,以推动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的融通并举.聚焦"何以终身"主题,吴遵民教授指出终身教育发展在国内外出现了三个重要动向: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涌现了包容性学习、家庭学习等新的具体实践行动,分析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在国际化、本土化及立法化层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终身教育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五大问题,认为在终身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层面需要引入"跨界教育"的理念.聚焦"何谓跨界"主题,李政涛教授强调跨界教育在与终身教育的关联和对举中生成了多元性、层次化、立体化的概念,诠释了跨界教育的预设、性质、对象、目标和内容,同时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政策体系的视角构想了体系化的跨界教育方案,举证了以跨界视角为标准衡量什么是好教育、好学生、好教师.聚焦"教育的未来: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通达"主题,吴遵民教授认为"跨界"加"统合"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完整意蕴,李政涛教授提出跨界教育与终身教育具有天然关联、互为视角的关系,韩民研究员亦指明了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相融相通.交流对话形成了对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关系共识:终身必跨界,跨界必终身.

    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

    教育已然跨界

    李政涛
    1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到二十大均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亦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缘起于对教育领域跨界现象的审视和对跨界教育的理论构建,引发了学者对以下问题的关注:跨界教育会成为终身教育以后的又一国际教育思潮吗?终身教育就是终身跨界教育吗?对此观点,又应该如何理解?针对这样一个对未来教育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观点和理论构建,需要更多的学术探讨与交流.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学术沙龙,旨在推动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和真问题的讨论,以推动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的融通并举.聚焦"何以终身"主题,吴遵民教授指出终身教育发展在国内外出现了三个重要动向: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涌现了包容性学习、家庭学习等新的具体实践行动,分析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在国际化、本土化及立法化层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终身教育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五大问题,认为在终身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层面需要引入"跨界教育"的理念.聚焦"何谓跨界"主题,李政涛教授强调跨界教育在与终身教育的关联和对举中生成了多元性、层次化、立体化的概念,诠释了跨界教育的预设、性质、对象、目标和内容,同时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政策体系的视角构想了体系化的跨界教育方案,举证了以跨界视角为标准衡量什么是好教育、好学生、好教师.聚焦"教育的未来: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通达"主题,吴遵民教授认为"跨界"加"统合"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完整意蕴,李政涛教授提出跨界教育与终身教育具有天然关联、互为视角的关系,韩民研究员亦指明了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相融相通.交流对话形成了对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关系共识:终身必跨界,跨界必终身.

    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

    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相融相通

    韩民
    15-1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从党的十六大到二十大均明确提出了建设学习型社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宏伟目标.《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亦确立了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到2035年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迈入教育强国行列,推动我国成为学习大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然成为中国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中国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在新时代的实践中获得了新的生机与活力.缘起于对教育领域跨界现象的审视和对跨界教育的理论构建,引发了学者对以下问题的关注:跨界教育会成为终身教育以后的又一国际教育思潮吗?终身教育就是终身跨界教育吗?对此观点,又应该如何理解?针对这样一个对未来教育发展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观点和理论构建,需要更多的学术探讨与交流.2023年11月4日,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终身学习专业委员会联合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全国教育基本理论学术委员会共同举办学术沙龙,旨在推动对教育基本理论问题和真问题的讨论,以推动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的融通并举.聚焦"何以终身"主题,吴遵民教授指出终身教育发展在国内外出现了三个重要动向:学校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已被打破,终身教育转向终身学习,涌现了包容性学习、家庭学习等新的具体实践行动,分析终身教育理论研究在国际化、本土化及立法化层面面临的挑战,以及在终身教育推进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五大问题,认为在终身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层面需要引入"跨界教育"的理念.聚焦"何谓跨界"主题,李政涛教授强调跨界教育在与终身教育的关联和对举中生成了多元性、层次化、立体化的概念,诠释了跨界教育的预设、性质、对象、目标和内容,同时从理论体系、实践体系、政策体系的视角构想了体系化的跨界教育方案,举证了以跨界视角为标准衡量什么是好教育、好学生、好教师.聚焦"教育的未来: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通达"主题,吴遵民教授认为"跨界"加"统合"体现了终身教育的完整意蕴,李政涛教授提出跨界教育与终身教育具有天然关联、互为视角的关系,韩民研究员亦指明了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相融相通.交流对话形成了对终身教育与跨界教育的关系共识:终身必跨界,跨界必终身.

    终身教育跨界教育终身学习教育现代化教育体系

    技能生态观:国际性经济组织技能话语的新取向

    张永熊采薇
    1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能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产出,更是终身教育体系内部融通与外部链接的重要纽带.伴随国际性经济组织技能话语的凸显,技能生态观得到确立与丰富化.技能生态观指运用生态学的思维方式和观点来理解并拓展技能概念及其使用情境,具体体现为技能理解的生态观、技能评估的生态观和技能发展的生态观.国际性经济组织技能话语新取向对我国教育的启示在于:在我国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和技能社会背景下,美好生活是技能供需匹配的生活,技能发展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引擎,构建完整的技能发展生态链有助于激活技能发展的社会学习周期.

    国际性经济组织技能话语生态观技能发展国际劳工组织经合组织欧盟

    终身学习时代的教师角色转变:逻辑向度与实现进路

    原左晔尚瑞茜
    25-32,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进入终身学习时代,学习成为人普遍性的自主行为,甚至出现了跨物种的人工智能学习.当人人乃至机器成为自主获得知识的主体时,教师知识权威的旁落导致人们对教师角色的信任存疑;当人们对技术的狂热追求超越对教师本身的关注时,教师角色问题上升为存在论问题;当人类智能常数想要始终领先人工智能时,教师教育过度化导致教师角色负载过重.对此,教师角色需根据时代变革进行多向度转变.为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既要通过教师自身的转变,追寻内生之道,又要通过外部环境的改革,探寻外铄之策.即:更新教师角色认知、加强教师角色实践,激发教师主体的内生力与创生力;释放教师角色空间、打破教师角色固态,生发社会与教育系统的外塑力与规约力.

    终身学习教师角色生命自觉智能技术

    继续教育在服务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肖辉李峻
    33-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面临多重阻碍,主要表现在:"乡村经济精英"断层导致"三产融合"的内生动力不足,人口技能结构老化使得产业振兴的支撑性力量缺失,以及意义共同体解构而引起的文化衰败与乡村公共精神式微.继续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多重功能性价值:它可以通过重塑乡村青年精英群体来引领乡村振兴;可以通过优化村民技能结构来破除乡村的积累劣势;可以通过构建乡村文化再生机制来激活乡村资源要素.为充分发挥自身在乡村振兴中的功能性价值,继续教育需要全面深度融入乡村社会并与乡村社会构建"命运共同体";需要发挥自身的文化治理功能构建乡村社会的"意义共同体";需要根据农民企业家的成长需求构建乡村"学习共同体".

    继续教育乡村振兴乡村教育"三农"问题三产融合

    以何为尺度:教育时间的历史图景与未来想象

    周恬恬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时间的研究重点是对教育中的"时间"进行有意识地反思,对教育时间的日常知识及实践进行"考古"和"想象"、"追溯"与"预见".本文从教育时间的概念出发,在经验反思、社会变迁和历史比较的视野中厘清教育时间的两种属性:作为制度性符号系统的教育时间和作为个体性经验感知的教育时间,梳理和概括古典、现代和晚期现代社会形态下教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并对未来社会教育时间的可能形态进行想象.教育应当以人的发展为尺度,建构弹性的教育时间,纾解教育时间的起点竞争、时间焦虑,打破机械量化的时间规训,使时间真正"承载"个体发展与社会进步.

    教育时间学校教育个体经验历史图景未来想象

    工作场所学习国际研究的脉络、现状与趋势——基于WoS数据库2006-2022年文献的计量分析

    于文浩刘璐何佳绮
    49-5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工作场所学习是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了解工作场所学习领域的国际研究现状,对当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系统梳理与分析,本研究选择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作为文献数据库来源,首先使用HistCite软件分析工作场所学习领域国际研究文献的研究脉络,归纳出工作场所学习的两大脉络——工作场所学习的知识体系研究和工作场所学习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研究;其次使用基于R语言的Biblioshiny程序对该领域国际研究的现状进行描述,并分析了研究主题的演化;最后使用CiteSpace软件得到该领域国际研究的关键词时区图,并聚类出六个研究热点领域,即工作场所学习中的研究生医学教育、工作场所非正式学习、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反思、工作场所学习相关的量表校验、工作场所学习中的学习环境、工作场所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最终形成工作场所学习领域的研究全景图.

    工作场所学习脉络分析研究主题聚类图谱

    从承诺到行动:终身学习的包容性发展——基于《巴厘岛宣言》的文本分析

    王晨曦
    6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巩固第七届国际成人教育大会成果,将《马拉喀什行动框架》中的教育愿景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政策方略,UIL在印度尼西亚共和国举办包容性终身学习大会,发布了《巴厘岛宣言》.该宣言明确了终身学习的包容性发展愿景,分析了包容性终身学习的挑战与机遇,并提出了使其成为现实的七条发展建议.当前,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受到外部时局变化和内部发展局限的双重影响,身处数字技术优势与教育理念共识同步赋能的机遇之中,其包容性内涵可延伸至对象群体、数字技术和价值观念三个方面.为实现终身学习的包容性发展,需要从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数字技术"软"支撑两个方面构建生态系统,即从法律保障、资金投入、实施监测、协同治理等方面健全体制机制,提供多样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创设内部文化,内外并行为终身学习的包容性发展聚势赋能.

    《巴厘岛宣言》《马拉喀什行动框架》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包容性终身学习大会U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