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高教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高教
江苏高教

邱梅生

双月刊

1003-8418

jsgj1985@126.com

025-86275630;86275638

210036

南京市草场门大街133号A楼

江苏高教/Journal Jiangsu Higher Educa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站在高等教育学科前沿,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研究、探索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类问题,充分发挥舆论先导、决策参谋、学术园地、信息桥梁、实践指导的作用。创刊以来,在全国各地读者、作者的关心支持下,办刊质量在同类期刊中保持了比较高的水平,同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刊特色也日益突显和稳固。刊物在被权威性二次文献转载的论文数量在同类高教研究期刊中名列前茅,并相继被列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CSSCI来源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与排名(2024年)

    "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流大学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的研究"课题组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指引,紧密结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战略部署,对现有的"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优化,推出第三轮中国"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百优榜"。本轮评价指标体系坚持"以本为本""德育为先""科教融合""动态发展"等原则,评价结果为相关高校改进本科教育质量提供参考。

    "双一流"建设高校本科教育质量本科教育质量评价本科教育质量排名

    二元格局与身份标识:高校分类发展的困境及破解

    刘振天
    5-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如同二元经济和二元社会,高等教育领域中同样存在着二元格局与身份标识,它既是传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因素影响的产物,也是现实应对国际竞争与经济发展的需要。二元结构与身份标识阻碍着新时代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多元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必须从公平理念、拨款体系、评价制度和招考制度等方面入手进行综合治理。

    二元格局身份标识高等教育分类发展

    沉默的螺旋:导生欺凌的辨析与防范

    林杰
    1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导生欺凌的本质是导生权力失衡而造成的纵向欺凌。导生欺凌不仅源于导师个体失德,也是由于导生权力不对称、权力梯度过大、大学管理权力纵容而诱发。在全球高等教育系统中,导生欺凌发生率高,识别度低,申诉者少。导生欺凌给研究生身心发展造成危害,也通过代际复制成为有害的组织文化。为有效防范导生欺凌,大学需要制定反欺凌的制度与程序,通过研究生参与治理、导生合议、框定导师制边界规范导师权力。导师还要树立责任伦理,从根本上杜绝欺凌行为的发生。

    导生欺凌纵向欺凌权力失衡防范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传统路径与时代转向

    俞兆达
    24-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集中概括了高等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要素与基本架构,不仅是现代高等教育研究的核心议题,也是打开高校人才培养实践"黑箱"的重要切口。长期以来,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宏观分析路径(主要包括"互动-关系"路径、"阶段-属性"路径和"组织-职能"路径)与"自下而上"的微观分析路径(具体涉及"个体-发展"路径、"潜能-结构"路径和"资本-价值"路径)。这两种传统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路径各有得失,但都缺乏对中观分析路径的内在衔接,无法充分观照高校主体立场及其人才培养多元、多维实践的异质性。由此,应立足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的时代语境,转向把"模式"作为方法,着眼核心要素框架,聚焦关系生态建构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观分析路径。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宏观路径微观路径中观路径

    由个体思维向共同体思维转变——高等教育后普及时代"文凭贬值"的教育回应

    郭培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会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群数量因高等教育的普及而显著增长,这对个体而言也意味着大学文凭的贬值,二者此消彼长的关系是必然的吗?解决此矛盾需要我们采用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后普及时代的高等教育观需要重新构想,通过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个体间的互助合作意识,彰显高等教育的公益性,全方位提升高等教育内涵,以实现我国共同富裕以及社会和谐的整体目标。

    高等教育后普及时代文凭贬值高等教育公益性共同体

    困在时间里的人: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现状、产生及缓解

    李雨潜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基于社会时间类型学理论建构了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的产生机理模型,对全国1008名高校青年教师进行时间焦虑感现状特征和产生机理的实证调查。研究发现:当前超七成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处于较高水平,表现在"过劳焦虑""加速焦虑"和"失控焦虑"三方面,且在性别、学历、学校层次、未成年子女人数和所在地域上存在显著差异。高校青年教师的时间焦虑感受到自我时间、互动时间、制度时间及文化时间的显著影响,且四种时间类型相互"嵌入",形成"分层",在寻求结构性"同步"的过程中逐层牵制,影响程度依次递升,最终使高校青年教师成为"困在时间里的人"。据此提出要弱化"加速"宣传,注重内涵引导;转变管理理念,淡化"淘汰"色彩;优化"共同体"环境,改善互动条件;加深自我认知,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等对策建议。

    高校青年教师时间焦虑感产生机理缓解对策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驱动机理、内涵要义与成效表征

    徐秦法彭钰美赵依明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高等教育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推动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势在必行。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有其特定的驱动机理,它不仅受高等教育主要矛盾转化及其目标规划的内在驱动,而且受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国际竞争力提升的外在驱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共生共荣发展逻辑、契合社会及个体发展实践的一种高阶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合作和高适切性发展。从高等教育内适性、外适性和个适性三个维度看,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成效表征为建立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以及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高等教育体系中国式现代化人的发展

    场域视阈下高校辅导员自我认同的反身性重构

    张媛刘爱莲
    57-64页
    查看更多>>摘要:辅导员群体自我认同度的高低关系高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质量的优劣。在场域视阈下,高校是学术场域与行政场域的结合体,兼具学术与行政的双重属性,辅导员在其中难以获取专家角色、享受权力话语和求得生存空间。为此,在对高校辅导员自我认同反身性概念剖析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性制度对自我认同的深刻影响,提出在场域交互实践中克服自我认同危机的三条路径,具体包括与环境互动获得本体性安全、与他者互动克服自我无意义感和与制度互动形成自我认同的动力。

    场域辅导员自我认同反身性重构现代性

    从师徒制到三元组:后现代知识型观照下的博士生指导模式转向

    史秋衡任可欣
    65-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后现代知识型的出现,急需以现代知识型为依托的二元师徒制转型升级。在对二元师徒制进行继承式发展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指导三元组这一概念。指导三元组倡导指导主体从教师"单声部"独白变为师生、生生"多声部"共奏,指导目的从旧学传递为主迈向新知创生为主,指导方式从灌输式言传转向情境性、反思性和合作性指导。这一指导模式契合后现代知识的相对性、文化性、情境性特质,满足默会知识的习得方式,有利于知识的快速积累与创造,因此具有建构的现实合理性和理论解释力。指导三元组实现了指导模式从"二元时代"向"三元时代"的跨越式发展,为中国博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提供参考与借鉴。

    指导三元组后现代知识型师徒制博士生教育

    "把书念下去":一流高校"双非"学历背景博士生学业抗逆的扎根理论研究

    刘文晓蔡国春陈群陈炜...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过程论视角下的抗逆力研究,把学生良好学业成就的获得视作风险因素和保护因素博弈的结果。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方法,考察来自社会弱势阶层家庭,且本科和硕士阶段均毕业于"双非"院校的"双一流"高校在读博士生群体过往的生活经历和受教育历程,研究发现:科研素质、文化特质、成就动机、家庭和社群环境、师生关系是促成该群体完成学业抗逆的保护因素。其中个体的学术兴趣、科研素养、自身具备的文化特质以及对于读书价值的感知,是"双非"学生不断寻求学业进取的强大内生力量;个体所在家庭的养育实践以及个体所处社群文化观念等为学业抗逆营造了积极的外部情境;基于学缘关系而结成的师生交往为"双非"学生提供了补偿性文化资本,是影响和引领"双非"学生成长的重要驱动。外部情境和重要驱动的双重支撑又进一步强化个体的内生力量,最终完成学业抗逆。

    "双非"院校"双非"学生学业抗逆保护因素保护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