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苟永明

月刊

1671-4598

ck@chinamca.com

010-68371556转12、21

100048

北京市海淀区阜成路甲8号中国航天大厦四层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Journal Computer Measurement & Control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报道内容:◆ 计算机技术、自动测试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的研究成果及发展方向的综述与评论;◆ 先进的总线技术、故障诊断技术、系统集成技术以及控制理论在工业领域和军事中的 应用;◆ 边缘扫描测试技术、遥测遥控技术和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动态数据采集与信号处理系统;现场总线与接口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 嵌入式系统软件、软件测试以及工控组态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集散/分布控制系统,自控/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楼宇自动化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先进的测控部件及传感器技术在工业自动测试和控制中的应用;◆ 基于总线技术的智能仪器仪表的设计与开发。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深度学习的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研究

    朱力韩会梅彭宏
    213-2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通信信道中存在噪声等干扰因素时,QPSK接收机解调接收信号性能较差的问题,文章研究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该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由LSTM神经网络和全连接层构成,借助了递归神经网络中的内存结构,也利用了 LSTM能提取接收信号的时间相关性这一特点;在信噪比为0~7 dB的条件下进行仿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加性高斯白噪声,同相和正交失衡以及频率偏差干扰因素影响下,文章研究的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在0~7 dB时的误码率相比于使用传统硬判决方法的通信接收机的误码率得到了显著降低;其中,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在7 dB时的误码率低至0。010 9%,大约只有传统硬判决方法误码率的1/7;在发生频偏及同相和正交时,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在7 dB时的误码率分别低至0。014 7%和0。019 8%,都远低于相同条件下传统硬判决方法的误码率;因此,采用研究出来的QPSK智能接收机模型能够显著提高接收机的检测性能。

    深度学习LSTM神经网络全连接层QPSK调制智能接收机

    基于特征点改进的视觉SLAM定位研究

    王伟汤琴琴汪先伟
    219-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改善视觉SLAM系统在低纹理环境下定位精度较低的现象,提出一种改进的ORB特征点提取策略和一种关键帧选择机制;首先采用多尺度分析和基于局部灰度的特征检测方法克服一般ORB算法缺乏尺度和旋转描述的缺点;其次提出一种基于高斯模糊的图像信息增强方法解决传统ORB特征点提取方法在纹理信息不被突出环境下容易失效的问题,并对图像进行象限分割使特征点均匀分布;最后为剔除劣质关键帧,设计了一种综合时间因素与特征点数量因素的关键帧选择机制;将提出的方法移植到O RB_SLAM2上,并在TUM数据集上测试,实验结果表明,视觉SLAM系统的定位误差平均降低14。688%,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视觉SLAM低纹理特征点关键帧定位

    复杂多径下IR-UWB自适应频偏估计算法研究

    田润泽蔚保国鲍亚川赵军...
    227-233,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脉冲超宽带定位系统中,时钟频率偏移是影响测距和测角精度的重要因素;针对复杂多径下频偏估计精度低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应复杂多径环境的脉冲超宽带自适应频偏估计算法;首先,借助脉冲超宽带信号的抗多径优势,将实时估计的信道脉冲响应作为自适应匹配滤波模板,以保证复杂多径下相关峰的准确提取;利用相关峰辐角信息得到前导符号的相位序列;再使用贝叶斯估计算法提高频偏估计精度;在IEEE 802。15。4a标准CM1、CM2多径信道下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低信噪比情况下,频偏估计精度保证在0。2 ppm以内;在巷道环境实验结果表明,50 m范围内频偏估计标准差在0。06 ppm以内;实现了复杂多径环境下高精度频偏估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脉冲超宽带复杂多径环境频偏估计匹配滤波贝叶斯估计

    基于ADAMS的某型冲锋枪自动机动力学仿真和分析

    张红勇王智伟
    234-2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某型冲锋枪自动机运动规律和动力学特性,进而探究导气孔大小对自动机运动循环的影响,首先使用UG软件建立该枪自动机的三维实体模型,其次在ADAMS软件中建立虚拟样机,利用Matlab软件对内弹道和导气室压力曲线进行拟合,对该枪的单发射击进行仿真,得到了枪机和枪机框的位移速度曲线、复进簧压力曲线等动力学特性,对比仿真结果与试验数据,说明虚拟样机模型具有较高的可行性,最后仿真分析导气孔大小对自动机运动循环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随着导气孔直径增大,后坐速度和后坐撞击变大,复进到位速度明显提高,复进时间显著降低,自动循环时间相对缩减,为产品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冲锋枪自动机动力学虚拟样机ADAMS

    国产化混合云平台建设与性能优化的研究

    徐扬张静尚真真赵宇帆...
    244-249,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验证实时性业务迁移至国产化混合云平台的可行性,采用国产化主机、虚拟化云平台软件、容器化云平台软件搭建混合云平台,对时统和组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实时业务模型迁移进行了研究;为了保证混合云平台测试范畴的完整性,硬件普适性,实验设计了 4种混合云模式,并适配两个品牌主机,对时统和组播两个业务模型按照组合方式进行了 8个云模型的迁移实践;实验针对不同混合云模式综合采用了软件和硬件调优技术,达到了同时满足时统业务模型满足时延不大于8 ms和组播业务模型满足数据包丢包率不大于10-6个/s的两个性能指标;得出时敏性业务可以迁移到国产化混合云平台的结论,并通过分析混合云4种模式优劣势,对时敏性业务和通用业务的云平台部署模式提供了决策支持。

    混合云云平台国产化性能调优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提取技术研究

    李华李国
    250-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中地物目标边界清晰度较低,容易导致地物目标与背景之间的区分度降低,进而难以提取地物目标;为此,提出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提取方法;从光谱特征、纹理特征和边缘特征3个方面分析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特征;结合3种影像特征对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数据集实行增广处理;对完成增广后的数据集定义影像编码标签,以此确定地物目标增强权重,通过参量化处理地物目标光谱特征,计算光谱吸收指数,获取地物目标提取表达式,从而实现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保证地物目标边界的清晰度,具有较强的地物目标提取能力。

    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地物目标提取编码标签光谱吸收指数

    基于光束法平差的双线阵系统标定技术

    郭迎超王国珲
    256-261,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线阵相机特殊使用场景中所需要的高精度图像,对线阵相机进行高精度标定;提出一种基于光束法平差的双线阵相机标定方法;通过背景差分法获取线阵相机的特征点的像素坐标;再利用已有的直接线性变换方法和非线性优化方法求出相机的内参、外参及畸变参数后,将得到的初始参数与世界坐标作为待优化集合,利用LM法和光束法平差对该集合进行更进一步的优化,使得双线阵系统的重投影误差降到最低;实验表明,该方法与传统的线阵相机标定方法相比重投影误差降低了 75。01%。

    线阵相机视觉标定光束法平差重投影误差

    多尺度信息融合的船舶外板检测三维标志点识别方法

    刘玉奇黄博晓李占王英华...
    262-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船舶外板开展数字化检测技术研究对提升船舶外板智能制造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解决船舶外板检测参考点坐标获取问题,提出了一种识别三维标志点的方法,可在船舶外板数字化检测过程中为实测点云和模型点云的匹配提供参考坐标信息;该方法针对船舶外板结构特点和形面测量需求,设计三维标志点的几何结构;此外,结合三维标志点自身多种特征和周边结构差异化特征,将标志点多种尺度信息进行融合,实现对标志点的精准识别;最后通过标志点测量数据计算对应船舶外板上定位点的三维坐标;通过试验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在三维标志点识别方面具有准确性高、定位精准的优点,将大幅提升船舶外板数字化检测的效率。

    船舶外板数字化检测三维标志点识别方法形面测量精准识别

    基于Co-PSPNet的轻量级水下鱼体图像分割算法

    李晓雯李海涛高树静张俊虎...
    268-275,3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水下环境中图像模糊和资源有限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Co-PSPNet网络的轻量级水下鱼体图像分割算法;主干网络使用了 MobileNetV2,以降低网络的计算复杂度和参数量;引入了 CoordConv模块,以增强网络对鱼体边界等细节信息的感知能力;将全局池化后的特征作为注意力机制网络的输入,以增强具有较高语义信息的特征;经过大量的实验评估,该算法在公开的水下鱼体图像数据集上取得了优越的性能;实际应用中,该算法满足了水下生态研究和水下机器人领域对水下鱼体图像分割的工程需求;通过对水下环境下图像模糊和资源限制等问题的解决,该算法为水下生态研究和水下机器人领域的应用提供了有效的图像分割解决方案。

    图像分割轻量级算法PSPNetCoordConv模块水下鱼体注意力机制

    基于等效地球半径的超短波超视距时差定位方法

    仇旭东张海瑛窦修全
    276-282,298页
    查看更多>>摘要:超视距无线传输条件下的超短波辐射源目标高精度定位技术是非合作通信侦测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针对该难题,在考虑地球曲率影响的同时,提出采用等效地球半径模型对超短波信号的对流层散射信道进行修正,在此基础上构建全新的基于到达时间差的定位方程组;通过Chan算法与牛顿迭代法相结合,对该非线性方程组进行求解,从而实现了辐射源目标空间位置的获取;详细推导了不同坐标系下坐标的转换计算、TDOA方程组的求解算法、定位性能的客观评价参数——几何精度因子;通过仿真分析了时差测量精度对定位精度的影响,并对提出的等效地球半径模型进行了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降低超视距定位误差,并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定位性能的提升效果更明显,实现了对超短波超视距辐射源目标的高精度定位,具有较高的工程应用价值。

    超短波对流层散射超视距时差定位等效地球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