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历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朱少华

季刊

1009-3451

jshlshyj@163.com

0531-810143 021-81810143

200433

上海市四平路2575号

军事历史研究/Journal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世纪初日本谋划侵占中国南沙群岛之考察

    李理
    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初,日本为侵占中国南沙群岛,先后采取了一系列步骤.1917 年,与日本海军关系密切的小松重春、平田末治等人对南沙群岛进行探险.1918 年,日本海军以"无人岛"发现磷矿为由,秘密主导拉萨磷矿公司调查南沙群岛,该公司先后雇佣日本预备海军中佐小仓卯之助和副岛村八两次踏查该地.从 1921 年开始,拉萨磷矿公司偷盗南沙群岛大量资源,形成殖民开拓占领之事实.此后,日本外务省积极配合,通过外交途径秘密调查南沙群岛之归属,为最后的侵占、吞并做准备,虽然最后因外务省担心中方反对、1929 年爆发世界经济危机等而暂时搁置,但自始至终,日本国家层面图谋侵占南沙群岛之行径,昭然若揭.

    日本政府拉萨磷矿公司日本海军小仓卯之助南沙群岛

    英国对日本侵蚀南沙群岛的应对(1937-1938)

    韩永利王营宝
    15-25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9 年 3 月日本兼并了中国的南沙群岛,而在此之前,从 1937 年到 1938 年,英国实际上已对日本不断侵蚀南沙群岛的举动极为警惕和重视,主要采取了三方面的应对举措:第一,评估了南沙群岛的战略价值和日本侵蚀南沙群岛的战略意图,并提出了应对设想.第二,派勘测船到南沙群岛寻找适合建立空中侦察基地的岛屿,以及时掌握日本的动向.第三,促请法国合作制约日本的侵蚀举动,一是向法国寻求"割让"或"租借"南沙群岛中的一个岛屿,二是敦促法国驱逐南沙群岛上的日本"渔民".英国应对日本侵蚀南沙群岛,主要是为了维护其在亚太地区的殖民利益及欧亚海上航路的安全,但囿于多种原因,未能达到目的.

    英国日本南沙群岛法国

    1937-1940年日法的南沙群岛之争及交涉

    王静郭渊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7 年中日全面战争爆发后,日本在推行南进战略的背景下,通过其军队、台湾总督府与商业公司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对中国南沙群岛的侵略,并与图谋占领南沙群岛的法国产生冲突.双方分别采取增派驻岛人员、军舰巡弋等方式固守各自利益,并通过岛上人员、外交部门多次进行交涉.至 1939 年,日本强行兼并南沙群岛,法国就此继续对日展开交涉,但以失败告终,被迫撤离南沙群岛.法国地缘战略的短视、立场的软弱,未能积极联络英、美向日本施压,以及不切实际地希望日本遵守日法已签订的相关条约等,是造成这种结局的主要因素.

    南沙群岛法国日本交涉

    1940-1943年间国民党南太行游击区研究

    李常宝
    38-48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0 年年初,国民党第 24 集团军进驻南太行山区.该部留守当地期间,有游击破袭日伪交通之举,也有军队主导下的地方建设,亦经受住日军的多次扫荡.但该集团军所辖 3 支部队在南太行地区各行其是,且该游击区范围黄河之北仍归河南的第一战区所管,其后勤保障因黄河阻隔而乏力.最终在1943 年4 月日军的包围扫荡之下或降或被俘或逃,隔河经营的南太行游击区全面沦陷,国民党华北敌后抗战彻底失败.从此,国民党失去了经略华北地区的桥头堡,其影响深远.

    抗日战争国民党军太行山敌后游击战范汉杰庞炳勋

    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内迁兵工厂的整合重组与生产运转

    班晓杰
    4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在大规模组织兵工厂内迁的基础上,为因应原料和设备不足、技术及人才短缺、生产体系不配套以及敌军轰炸等困境,对内迁兵工厂进行整合重组.通过合并、拆分、新建等措施,兵工厂数量大幅增长,最终形成以重庆为中心、川滇黔陕湘各省工厂散布,以武器和原料制造为主、以修械厂为辅的兵器工业布局,兵工力量显著发展,产业链条渐趋完整.整合后的兵工厂积极筹措原料,因利乘便、分工配合从事生产与军械修理,并改进技术经验,有效推动兵工产能与修械水平的提高,为抗战作出积极贡献.

    抗日战争兵器工业兵工厂大后方

    全国抗战时期大后方高校军事教育的试行及其滞碍——以重庆中央大学实验军训为例

    何鑫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国抗战时期,国民政府在大后方试图强化对高校学生的军事教育,这既有因应战时形势的考量,也有通过军训强化对学生训导的用意.中央大学被列为首批实施军训实验的高校.通过战时军训提高青年军事技能,本属有利于抗战的政策,但在中央大学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重重障碍.军训所需服装、设备和场地不合要求,学校不愿承担军训的巨额开销导致军训教官对学校不满,而军训教官试图扩大其职权并介入学校管理则引发校方的警觉.这些矛盾历经数年才得以缓解,但由于战争已近末期,军事训练未能取得预期的成效.

    抗战时期军事训练中央大学实验军训

    1950年代初台湾当局的军购弊案及其善后措施——以毛邦初案为中心

    尤淑君
    69-83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 至 1950 年间,美国为避免卷入国共内战和与苏联发生正面冲突,采取了弃蒋(介石)政策.蒋介石为获得美国的军事援助,同意实施美国军方提出的私下支持台湾当局的秘密方案——"特种技术合作案"."特种技术合作案"的实施,使国民党空军内部周至柔与毛邦初之间的权力和利益之争公开化、激烈化,也使国民党军内部的军购舞弊案被暴露.国民党当局在控告查办毛邦初主持的"空军驻美办事处"舞弊案的同时,重构了对美军购渠道机制,进一步确立了其在台湾的统治基础.虽如此,由于台湾当局对美国的依赖性,决定了其在对美关系和对美军购中难以自主,终究如同傀儡,无法摆脱美国的控制.

    毛邦初军购弊案周至柔蒋介石

    从被动防守到主动进攻:20世纪50年代初期浙东前线的海防斗争

    唐明胜
    84-99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 至 1955 年间,为了应对国民党武装在浙东沿海的袭扰和策反活动,中共的海防斗争策略逐渐从初期的被动防守转变成后期的主动进攻.初期的海防斗争采取被动防守策略,主要原因是当时解放军缺少海空作战力量.另外,地方上的海防动员工作刚刚起步,部门之间的协作尚存在困难.因此,初期的海防斗争不仅呈现出时松时紧的特征,而且以防守策略为主.中共海防斗争策略的转变发生在1953 年下半年至1954 年年初之间,随着朝鲜战争的结束,新的国际形势导致国共双方在浙东沿海的对峙升级.中共中央军委随后提出了"力量向前伸"的对敌斗争策略,同时向浙东前线增派海空力量,计划以主动的军事打击和政治攻势来彻底结束浙东的对峙局面.主动进攻的海防斗争策略取得了明显成效,国民党武装在解放军的进攻之下根本无力进行防守,最终不得不放弃其占据的浙东沿海岛屿.

    浙东前线国共对峙海防斗争舟山群岛大陈岛

    二战后苏联的军事工业转型与军事工业综合体的形成

    张广翔齐石
    100-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核武器以及运载和发射核武器的导弹、战略轰炸机、核潜艇等战略武器装备系统的研制过程中,苏联军事工业逐渐实现了从以发展常规机械化武器装备为核心到发展核武器和战略武器装备为核心的转型.在转型的过程中,苏联军事工业生产形式、行政管理体制以及军事学术和军队组织都相应地发生了改变.同时,苏联的对外军事技术合作和武器装备贸易,推动着苏联军事工业规模的扩大和军事工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流动,将军事工业部、军事部门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机关紧密联结在一起.在这些围绕军事工业发展的转变中,来自政治、经济和军事等部门的相关机构和人员共同组成了一个有机联系的网络,共同推动苏联国家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通过军事工业的运转和发展,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各种形式的国家军事力量,苏联军事工业综合体由此形成.

    苏联军事工业转型军事工业综合体核工业战略武器华沙条约组织

    赣东北苏区史实考辨三题

    曾辉
    115-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已有观点认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成立过江西省东乡县委员会,舒同曾担任过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32 年在邵式平、方志纯指导下曾建立过东乡县临时苏维埃政府;1933 年红 10 军曾进驻过东乡.但对当时档案等文献进行详细考辨后发现,这三种广为流传的说法都不能成立.在大革命时期及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江西省东乡县只成立了区委,没有成立过县委,舒同也不可能担任过中共东乡县委书记;1932 年邵式平、方志纯指导下建立的是东乡区苏维埃政府及河南县苏维埃政府,而不是东乡县临时苏维埃政府;1933 年红 3 军团和红 11军都曾转战进驻东乡,但是红 10 军未曾进驻过东乡.

    赣东北苏区东乡舒同邵式平方志纯红10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