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军事历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军事历史研究
军事历史研究

朱少华

季刊

1009-3451

jshlshyj@163.com

0531-810143 021-81810143

200433

上海市四平路2575号

军事历史研究/Journal Military Historical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研究军事历史的大型综合性学术季刊,该专业唯一的中文核心期刊。内容涉及广泛,从古代到现代、从中国到外国、从理论到实践,从战略到战术,从军事文化到军事人物均涵盖其中。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闽浙赣苏区落实打通中央苏区战略述论

    庞振宇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1930 年中共中央指示赣东北特委实施打通中央苏区战略.方志敏等共产党人着力从闽北和信河南两个方向推进,到1933 年,在闽浙赣苏区红军和中央苏区红军的共同努力下初步实现了这一战略.中共苏区中央局划出闽浙赣苏区的信抚分区、闽北分区与中央苏区的建黎泰苏区组建闽赣省,国民党在 1933 年 5 月至 9 月间积极实施了对闽赣苏区和闽浙赣苏区的切割和"围剿".赣东北打通中央苏区战略的最终失败,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共在闽赣省建设的指导思想上存在失误,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在闽赣苏区实施了"围剿"新战术的预演.

    赣东北闽浙赣苏区闽赣省红军反"围剿"堡垒战术

    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对敌军宣传工作再探析

    易凤林魏烈刚
    13-2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敌军的宣传是中共宣传工作的重要一环.土地革命时期,中共在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基础上,逐渐深化了对"敌人""敌军"的认识,明确了开展对敌军宣传的重要意义、目标方向和具体内容.为适应复杂多样的对敌斗争实际,中共在理论认识的基础上,构建了相对完备的对敌军宣传组织体系,明确了涵盖广泛的对敌军宣传工作范围,探索了灵活多样的对敌军宣传策略,以提升对敌军宣传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中共在这一时期开展的对敌军宣传实践,既为当时红军的军事胜利和中共政治影响的扩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也为此后中共开展对敌斗争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有益借鉴.

    土地革命红军对敌军宣传反"围剿"国民党军

    "创造铁的红军":苏区时期红军军事教材研究

    刘小花
    24-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军事教材是人民军队开展军事教育训练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苏区时期,红军通过中央供给、缴获、翻译、自编等多种渠道逐步解决了军事教材的来源问题.教材的内容从红军特点和战争实际出发,包括军事基础理论、军事实践总结、专业技术兵(种)等类别,初步形成了以步兵课程教材为主,涵盖专业技术兵(种)、地方武装训练等内容相对完备的军事教材体系.这些在战火硝烟中诞生的教材,具有科学规范、通俗形象、针对性实用性强等鲜明特点,对提高红军战斗力,锻造一支军事素质过硬的"铁的红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苏区时期军事教材战斗力铁的红军

    关于赣东北苏区反"围剿"中"持久围困堡垒"方针几个问题的辨析与思考

    耿殿龙
    3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1931 年第三次反"围剿"开始到1933 年第四次反"围剿"结束,赣东北苏区逐步深化了对碉堡及如何反碉堡的认识.赣东北省委领导制定了应对国民党军碉堡战术的"持久围困堡垒"方针.这一方针的主旨是通过发动群众和地方武装配合红军打破国民党军队的碉堡封锁.赣东北苏区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方志敏也十分看重这一方针.此方针运用于两次反"围剿"战争中,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此方针也存在与敌我力量对比实际不相匹配的问题.

    赣东北苏区反"围剿"碉堡持久围困堡垒方志敏曾洪易

    论秦、西汉国家"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

    宋杰
    4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防备六国旧贵族豪强和诸侯王的反叛,秦与西汉政权均将关中(山西)作为基本经济区和都城所在地,采取了"以关中制山东"的对内防御战略.一是在"关中"与"关外"东西两大区域的分界线上设置了"五关"防线,派兵驻守盘查;二是以关西人为主组建国家的主力军队"北军"和禁军,屯驻在都城附近;三是在荥阳、洛阳设立敖仓与武库,并采取"广关"之举措,来扩大首都与基本经济区的防御纵深;四是于关外的中间地带设置郡县以阻隔诸侯王国,运用各种措施削弱王国势力;五是采取强干弱枝之策,迁徙六国旧贵族、豪富到关中;六是在关中大兴水利和推广农业先进技术.这一战略在西汉获得成功,但在秦朝和新莽遭到完全的失败,至东汉初年被朝廷放弃.

    西汉关中山西山东基本经济区津关令

    道光二十三年裁减营马考实

    张帅
    62-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道光二十三年,为节省马政经费,缓解财政危机,清朝进行了一场自上而下裁减营马的行动.首先裁减京城八旗营马,除上驷院司轡拜唐阿、八旗捕盗步军校、兵部他尔库什等处马数较少,难以裁减外,其它各营基本按照"减半"原则进行了裁减,合计裁马 6425 匹.随后酌量裁减江南的八旗驻防与九省绿营营马,江南八旗驻防中,除荆州、乍浦两地因马数不敷使用免于裁减,其余江宁、京口、杭州、福州、广州五处合计裁马 860 匹;江南九省绿营中,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江苏五省皆因马数不足,防务颇多,未能裁减,福建、广东、广西、浙江四省合计裁马 2735 匹.江南各地营马最终实际被裁数额很少,远未达到"减半"标准.但不断裁减导致江南清军的营马十分匮乏,军事力量日益孱弱,只够维持日常防卫和地方治安,无力开展大规模军事行动,以致在太平天国战争初期出现溃败.

    道光八旗驻防绿营营马裁减

    北伐时期闽系海军易帜谈判研究

    李有福
    70-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伐期间,闽系海军高层逐渐形成了归附国民革命军的主流意识,并与国民政府互派代表建立联络、展开易帜谈判.闽系海军首要考虑的是解决生存危机,因而与生存问题密切相关的海军军饷、人员待遇和舰队安全等问题就成为双方谈判的重点.同时,为了易帜谈判的顺利促成,国民政府又主动向闽系海军提出"闽人治闽"和"统一海军"的易帜条件,这不仅为闽系海军拓展生存空间提供了有利契机,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易帜的进程.最终,闽系海军易帜谈判虽顺利完成,但内中含有诸多利益的考量.闽系海军虽统归国民政府,但本质上双方仍是貌合神离.

    北伐闽系海军易帜谈判杨树庄蒋介石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美在南海问题上的博弈

    栗广
    78-8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 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美国奉行对华遏制战略,中美两国在南海问题上进行了激烈的博弈.在 1951年旧金山会议前后,中美两国围绕如何处理南海诸岛问题进行了一系列斗争,最终美国主导制定的对日和约对南海诸岛归属问题作了模糊处理.随后,美国一方面支持南越、菲律宾侵犯南海主权,另一方面试图推动它们联合起来对付中国.为此,中国多次发表声明,反对美国支持的南越、菲律宾对南海诸岛的侵犯.此外,针对美国不断在该地区侵犯中国的权益,中国采取了系列反制措施:通过外交声明进行"严重警告"、通过大使级会谈进行抗议、加强对南海诸岛的治理等.中国的维权行动不仅直接维护了南海权益,而且使其对南海诸岛的管理呈现出持续性,为当前南海维权提供了法理依据.

    中美关系南海冷战旧金山会议

    美国海外驻军地位协定体系的形成、特点及影响

    李伯军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战结束前后,美国在海外已建立起一个巨大的军事基地网络,并派驻有大量军队.1951 年,为了维护海外驻军的地位、利益和安全,并为其开展相关军事行动提供国际法律依据,美国以集体安全的名义在北大西洋公约的基础上缔结了《北约驻军地位协定》.以该协定为蓝本,美国又与许多国家通过谈判订立了大量有关美国海外驻军地位的双边协定,从而最终形成了美国海外驻军地位协定体系.这些驻军地位协定对于美国海外驻军人员的特权与豁免以及管辖权等问题都做出了全面的安排.相对于其它类型的国际条约,美国海外驻军地位协定体系具有其特有的非独立性、非平等性特点,它促成了美国与有关国家在霸权、主权、法律与安全方面的合法交易,且对现有国际条约体系、联合国集体安全制度以及国家主权原则都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冷战美国海外军事基地驻军地位协定治外法权

    美苏中程核力量谈判中的亚洲中导问题

    欧阳洛奇
    101-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冷战后期,美苏就中程核力量削减问题展开了艰苦谈判.虽然美国在谈判初期提出相关削减必须放眼全球,但由于当时美苏将更多精力聚焦于欧洲中导问题,加之分歧严重,双方的亚洲中导问题谈判一直进展迟缓.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在2000 年前全面销毁核武器的倡议,但仍试图将地理范围限制在欧洲.面对苏联的裁军攻势,美国转而更加强调削减亚洲中导的必要性,以图保持在谈判中的主动权.针对美国的反建议,苏联在该问题上的原有立场开始松动.在雷克雅未克峰会中,美苏初步达成了在欧洲以外地区各保留 100 枚中导弹头的临时协议.随着美国立场得到更多国家的支持,以及出于彻底消除欧洲中短导的考虑,苏联最终接受了"全球双零点方案".

    中导谈判亚洲中导"零点方案"戈尔巴乔夫里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