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焦新安

季刊

1671-4652

xuebao@yzu.edu.cn

0514-87991323

225009

江苏省扬州市大学南路88号

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Yangzhou University(Agricultural and Life Science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扬州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原《江苏农学院学报》、《江苏农业研究》,2002年更为现名)是扬州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农业与生命科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刊号ISSN 1671-4652,CN32-1648/S,季刊,季末出版,国内外公开发行,邮发代号28-9。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期自由大气CO2富集下稻田土壤有机碳分布结构与红外光谱特征研究

    宋娴张飞繁马莹莹尹微琴...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野外自由大气CO2浓度长期升高对不同深度农田土壤碳、氮含量和分布的影响,依托中国FACE(Free-air CO2 enrichment)系统平台,以15年试验区的土壤为研究样本,分析不同深度土壤总碳和全氮含量的变化,基于湿筛法区分颗粒态有机质(POM)和矿质结合态有机质(MAOM),并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研究不同深度土壤有机碳官能团的变化.结果表明:FACE处理有提高0~15、15~30 cm 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中0~15 cm 土壤总碳、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12.52%和14.32%,而15~30 cm分别增加21.74%和33.33%.0~15、15~30 cm 土壤POM和MAOM的碳、氮含量均高于30~45、45~60 cm 土壤,且土壤总碳、全氮更多地分布于MAOM中.FACE处理极显著增加0~15 cm 土层POM的碳、氮含量,其增幅分别为25.92%和24.45%;极显著提高0~15和15~30 cm 土层MAOM的碳、氮含量,增幅分别为0~15 cm的32.62%(碳)和59.52%(氮)以及15~30 cm的42.34%(碳)和31.06%(氮).FACE处理与对照各深度土壤有机碳红外特征峰形态基本一致,但主要吸收峰相对强度存在差异.与对照相比,FACE显著减小45~60 cm 土壤芳香族官能团(1 630 cm-1)的峰面积,增加0~15、15~30 cm 土壤但降低30~45、45~60 cm土壤吸收峰峰面积的比值.综上,长期FACE处理有提高表层土壤总碳、全氮含量的趋势,其增量碳、氮更多地分布于MOAM中,同时提高表层土壤有机碳化学结构的稳定性,有利于表层土壤固碳.

    FACE土壤深度有机碳颗粒分组傅里叶红外光谱土壤固碳

    苗床施硒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籽粒富硒的影响

    邱学虎胡曾友许方甫刘国栋...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粳稻品种南粳46为材料,于苗期应用新型包膜缓控释硒肥,设置2种硒肥施用方式[基质土混拌硒肥育秧(基质土处理)和基质块下撒施硒肥育秧(基质块处理)]、4种硒肥浓度(15、30、45、60 kg·hm-2)及不施硒肥对照(CK)处理,测定秧苗素质、产量及籽粒硒含量等相关指标,研究苗期一次性于秧盘内基施缓释硒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及籽粒富硒的影响,探究新型硒肥简化施用方式.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秧苗成苗率随硒肥施用浓度的增加而下降,基质块处理成苗率均显著高于基质土处理.施用硒肥后,盘结力则随成苗率的下降而降低,秧苗其他素质随着硒肥浓度的上升而增加.2种育秧方式下秧苗中硒积累量较CK显著增加,60 kg·hm-2硒肥处理较15 kg·hm-2硒肥处理秧苗硒积累量分别提高67.53%、84.49%.与CK相比,硒肥处理秧苗漏插率增加,产量分别降低1.06%~16.27%、1.35%~3.35%.2种育秧方式下施用硒肥处理籽粒硒含量较CK分别增加46.63%~223.71%、62.38%~249.89%,最大值分别为127.09、139.50 μg·kg-1;同一硒肥浓度下,基质块处理籽粒硒含量均高于基质土育秧处理.综上,基质块下撒施硒肥可在保证秧苗正常成苗且稳产的情况下实现籽粒中硒的富集,是一种可行的苗期简化施硒方式.

    水稻硒肥苗期生长发育产量硒含量

    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肥对稻麦轮作水稻土有机碳矿化特征的影响

    刘平孙天翔沈安邦孙进宇...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大田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对稻麦轮作模式下土壤有机碳赋存转化及功能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连续3年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后土壤有机碳含量提高2.0%~17.5%,全氮含量提高1.4%~30.5%.替代10%最有利于提升>2.00和<0.053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替代40%最有利于提升0.25~2.00和0.053~0.25 mm团聚体中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各处理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整体上高于仅施化学氮肥处理,其中替代30%、40%最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累积矿化量,前者也最有利于提升土壤有机碳矿化率.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处理会导致土壤外切-β-1,4-葡聚糖酶/纤维二糖苷酶(S-C1酶)活性下降,替代20%最有利于提升土壤蔗糖酶和β-葡萄糖苷酶活性,替代50%最有利于提升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综上,有机肥等氮量替代化学氮肥可显著提高土壤0.025~2.00和>2.00 mm团聚体碳氮含量,土壤有机碳含量与土壤全氮含量以及β-葡萄糖苷酶与土壤蔗糖酶呈显著正相关,替代20%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矿化,替代40%有利于土壤碳固定.

    稻麦轮作等氮量替代团聚体有机碳碳矿化功能酶

    稻-虾共作模式下水体和土壤细菌群落特征研究

    覃宝利韩光明吴雷明张家宏...
    29-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稻-虾共作模式对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采用16S rDNA基因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夏季稻-虾共作和水稻单作模式下稻田水体、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与水稻单作相比,稻-虾共作模式水体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呈上升趋势,土壤细菌群落丰富度变化不明显,但多样性有所下降,尤其9月显著下降.在细菌群落组成方面,稻-虾共作模式增加水体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相对丰度,降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芽孢杆菌目(Bacillus)相对丰度,增加致病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的相对丰度;降低土壤放线菌门(Actinorny c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和根瘤菌目(Rhizobiales)相对丰度,增加变形菌门、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Steroidobacterales目的相对丰度.功能预测分析发现,稻-虾共作模式下细菌碳水化合物代谢通路相对丰度在水体中呈上升趋势,在土壤中呈下降趋势.综上,稻-虾共作模式可改变水体、土壤细菌群落与功能,提高水体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

    稻-虾共作细菌群落多样性功能预测

    果园不同生草方式对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的影响

    葛永申岳绪国万春雁霍恒志...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连续多年自然生草果园,设置自然生草(CK)、单播油菜(H)(Brassica napus L.)、单播光叶紫花苕(Z)(Vicia villosa var.glabresens)、间作油菜和光叶紫花苕(HZ)4种不同处理,研究不同生草方式在不同翻压时期对果园土壤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单播油菜处理在翻压后可获得比单播光叶紫花苕及自然生草处理更高的土壤有机质积累量、速效磷含量、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但对翻压60 d后0~20 cm表层土壤中细菌和真菌菌落数量增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相对于单播处理,间作处理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0~20 cm表层土壤速效磷含量、20~40 cm次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翻压60 d前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效果一致,可显著提高油菜单播下土壤碱解氮含量,以及光叶紫花苕单播下0~20 cm表层土壤速效钾含量,可获得较高的土壤放线菌以及20~40 cm次表层土壤中细菌菌落数量.综上,"花+肥"模式下油菜可作为一种有机肥源还田,可有效改良果园土壤,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光叶紫花苕间作可有效弥补油菜固氮能力不足.

    果园生草方式土壤养分土壤微生物

    水氮一体化模式对设施辣椒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胡晨曦杨剑婷翟思龙缪宏...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水氮一体化模式对不同品种辣椒栽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及其与产量的关系,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设置2个品种处理(扬椒2号和扬椒5号)和2个水氮模式处理(传统水氮模式和水氮一体化模式),通过设施田间试验研究水氮一体化模式对辣椒生长、产量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模式(沟灌施氮)相比,水氮一体化模式(滴灌施氮)可提高辣椒初花期、盛花期、盛果期和成熟期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促进植株干物质积累,从而提高辣椒产量,扬椒2号产量的提高幅度(19.73%)大于扬椒5号(11.12%).同时,水氮一体化模式可降低辣椒盛果期土壤容重(扬椒2号和扬椒5号分别降低6.62%和5.84%),提高土壤总孔隙度、含水量、铵态氮含量、硝态氮含量和pH值(扬椒2号和扬椒5号分别提高5.60%~10.81%和4.88%~8.56%),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有利于提高辣椒产量.相关性和通径分析表明,辣椒产量与土壤容重呈显著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质量含水量、铵态氮含量和硝态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中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是影响辣椒产量最重要的土壤理化性质.综上,水氮一体化模式通过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主要提高土壤含水量和硝态氮含量)来促进植株生长,进而提高辣椒产量,且扬椒2号的提升效果大于扬椒5号.

    设施辣椒水氮一体化生长产量土壤理化性质

    鲍曼不动杆菌基因突变文库构建及耐药抑制基因筛查与鉴定

    苏峻锋张鹏宇於亭徐悦...
    6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挖掘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耐药性产生的调控基因,以敏感株鲍曼不动杆菌AB43为研究对象,采用Tn5转座突变技术建立突变库并构建亚胺培南(IPM)和四环素(Tet)抗生素筛选模型,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认耐药突变株的基因突变位点.结果表明:成功地从突变库的4 000余株突变株中筛选出6株对亚胺培南耐药性升高的突变株,1株对四环素耐药性升高的突变株.通过全基因组测序确认,UvrD、LipA、CzcD、OprD等基因突变可导致鲍曼不动杆菌AB43耐药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生长速率发生改变.这一研究为进一步探索鲍曼不动杆菌耐药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鲍曼不动杆菌耐药性转座子调控基因

    牡蛎共生菌Myceliophthora lutea ML-1发酵液的化学成分研究

    陶超袁梦朱小丽郝增君...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牡蛎共生菌Myceliophthora lutea ML-1发酵液的化学成分,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C18反相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M.lutea ML-1发酵液粗浸膏进行分离纯化;采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谱等现代波谱技术及文献比对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并基于LC-MS/MS分子网络分析M.lutea ML-1发酵液粗浸膏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从M.lutea ML-1发酵液中分离到5个化合物,即3-methoxy-5-pentadecylphenol(1)、3-methoxy-5-heptadecylphenol(2)、3-methoxy-5-nonadecylphenol(3)、3-methoxy-5-heneicosylphenol(4)和尿嘧啶(5).分子网络分析显示,M.lutea ML-1发酵液富含多种类型化学成分;除间苯二酚类化合物外,还含有环二肽、酰胺、吲哚等生物碱.综上,从牡蛎共生菌M.lutea ML-1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4为5-烷基-3-甲氧基苯酚化合物,分子网络分析结果为后续化合物的导向分离提供了思路.

    牡蛎共生菌Myceliophthoralutea次生代谢产物分子网络

    低聚糖对鼠李糖乳杆菌和植物乳杆菌的选择性促进作用

    王鹏张怡芸王兴奔沈东强...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择3株婴幼儿食品中应用的商业菌株(鼠李糖乳杆菌MP108、GG和动物双歧杆菌Bb-12)以及2株母乳源益生菌(鼠李糖乳杆菌M53和植物乳杆菌AUH2103)为试验对象,研究益生菌对低聚糖的利用能力,并探究低聚糖对益生菌的选择性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低聚果糖及低聚半乳糖能显著促进植物乳杆菌AUH2103的生长,鼠李糖乳杆菌MP108、GG、M53及动物双歧杆菌Bb-12对低聚果糖、菊粉、2'-岩藻糖基乳糖、低聚木糖利用能力较弱,但对低聚半乳糖利用能力均较强,其中鼠李糖乳杆菌MP108的利用能力最强.以植物乳杆菌AUH2103和鼠李糖乳杆菌MP108进行混菌培养,与普通MRS相比,在低聚糖MRS培养基(尤其是低聚果糖MRS)中,植物乳杆菌AUH2103生长优势更为显著;当低聚果糖为唯一碳源时,植物乳杆菌AUH2103与鼠李糖乳杆菌MP108的活菌数比值高达41.添加低聚糖能显著缩短植物乳杆菌AUH2103和鼠李糖乳杆菌MP108发酵乳的凝乳时间,并提高凝乳酸度;在低聚糖发酵乳中植物乳杆菌AUH2103的活菌数显著高于鼠李糖乳杆菌MP108.综上,低聚糖的添加在混菌培养时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植物乳杆菌AUH2103的繁殖能力,低聚糖对不同益生菌同样存在选择性促进作用.

    鼠李糖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发酵乳低聚糖选择性促进作用

    3种商品茶多酚的表征、抗氧化性及其抑菌效果比较研究

    刘雅楠张迅单洪雁赵文鹏...
    84-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3种商品茶多酚(CTP)为研究对象,对其儿茶素类化合物组分及其结构进行表征,并探究其抗氧化性和抑菌效果.液相质谱测定结果表明,3种CTP均检出7种儿茶素类化合物,其中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含量最高,CTP1-CTP3含量分别为40.12%、36.27%和59.13%.SEM图谱分析发现,3种CTP均呈现出大小不一和棱角分明的块状结构.红外光谱分析显示,3种CTP分别在1 342~1 312和1 141 cm-1处出现酚羟基的特征峰,且以CTP3峰值强度最高,依次高于CTP1和CTP2.CTP3对DPPH、·OH、ABTS自由基的半抑制浓度最低,分别为0.087 6、0.060 5、0.152 5 mg·mL-1.CTP3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菌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抑菌圈直径分别为23.24和11.43 mm.这一研究为CTP作为抗氧化剂和抑菌剂在食品加工中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

    茶多酚液相质谱红外光谱自由基清除抑菌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