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苏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苏社会科学
江苏社会科学

金晓瑜

双月刊

1003-8671

s83321531@163.com

025-83321531 025-86638536

210009

南京山西路120号国贸大厦16层

江苏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s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人文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重视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研究。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明互鉴:国际传播共鸣的认同间性建构

    张杰梁眉佳
    94-10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交流互鉴是构建国际传播新秩序的基本理念.汲取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承认、共鸣等理论资源中的主体间性原则,并将其与中国智慧和实践有机结合,进一步理解和阐释文明如何交流、文明如何互鉴,提出更符合当下国际传播语境的"认同间性"概念作为建立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间共鸣关系的基础."认同间性"可以发展出基于平等和协商的我们/他们关系,并通过对差异性的承认达到认同,在此基础上才能建立共鸣关系,使得各种文明和文化能够相互敞开与靠近,进而找到文化相通之处并确认文化共识,进而达到半受掌控的良好关系状态.从主体间性到认同间性的建构过程,就是国家间从承认到共鸣的关系建构过程,这真正体现了文明交流互鉴的理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为建构国际传播的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一种可能的路径.

    承认共鸣国际传播认同间性文明交流互鉴

    "技道合一":中华文明国际传播的内在逻辑与媒介化治理

    刘国强尹佳
    103-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智技术带来传播生态变革,中华文明国际传播挑战和机遇并存.立足媒介化理论所强调的"媒介能动性"与"技术-社会"互动勾连的分析路径,认为"技道合一"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框架并与当下的媒介化社会现象呼应,其作为中华文明的构成要素与国际传播的逻辑诉求,契合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用中国理论指导中国实践的理念.未来的国际传播延续"技道合一"的媒介化治理理念,注重树立"人机物"日常互动传播意识、构建体系化的文明强符号并推进面向全球的媒介规制,这将有助于调和"技""道"异化问题,进一步提升我国国际传播的影响力.

    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媒介化媒介逻辑

    项目制治理:公众动员与社区治理的模式创新

    吴青熹
    113-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公众参与在社区治理中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社区治理中普遍存在公众参与不足的问题.项目制治理将公众视为常规治理任务的主要完成者,通过制定"土政策"对有诉求的居民形成强激励,把治理任务科学分解为若干小任务匹配给合适的居民去完成,并采用一个标准公平与柔性考核相结合的考核办法,形成一套动员公众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机制.在项目制治理的运作中,社区负责"两头",即制定"土政策"以获得资源并分解与匹配治理任务,考核任务完成情况;公众则负责"中间",即具体治理任务的完成.这种治理分工模式具有良好的互补性,可使政府和公众在治理过程中实现"功能性互补".项目制治理既有别于传统的行政主导型或居民自治型的社区治理模式,也有别于社会组织参与的社区治理模式,是一种行政、市场等多重机制复合叠加的治理模式.这种社区治理新模式不仅可以有效激励公众参与治理,使公众和政府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实现"功能性互补",还有助于社区"集体道德性"的建构.

    社区治理项目制公众参与社区治理共同体政社关系

    支持性社会组织如何参与社区治理——基于爱有戏社区公共空间平台化运营的案例

    母艳春崔月琴
    122-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的治理格局中,支持性社会组织因其所具备的专业性、资源链接和平台化运营能力,在社区治理中发挥着双向协同的作用.面对社区外部的资源方,支持性社会组织致力于建构开放性的社区服务平台,聚合多样化的治理资源,强化社区服务的有效性;面对社区内的居民,支持性社会组织通过服务拓展激活居民的选择性参与,通过参与式动员和项目化赋能促进社区社会组织发育.双向协同的有机关联,从多元主体联动和居民主体性发育两个层面促进了社区治理结构转型.社区公共空间平台化运营机制的形成及社会组织双向协同功能的发挥,有赖于政府行政赋权释放出必要的活动空间,同时支持性社会组织主体性作用的发挥、专业性能力的呈现、开放性资源的获取、社区组织的赋能使其平台化运营的空间效果得以彰显.平台运作的协同机制创新不仅释放了社会组织的治理功能,也开辟了一条兼具行政、市场与社会属性的社区治理创新路径.

    支持性社会组织协同治理社区公共空间平台化治理创新

    逆境中的创新: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的互动机制

    徐高彦张婷婷
    131-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多样逆境事件频发的风险社会,社会治理共同体建设是增强社会系统韧性的重要保障,其关键在于汇聚多元主体力量以实现协同治理的效益倍增.平台企业作为数字化时代的重要微观主体,在逆境事件中能够与政府面临的多重压力有效耦合,采用同质竞争和错位竞争两种模式展开功能高频迭代与互动即时创新,从而有效发挥数字化管理能力,重塑社会基础设施,实现平台生态的层叠增效.从非市场动态竞争的研究视角,利用"觉察-动机-行动"这一完整的逻辑轴线,对不同平台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的竞争互动过程进行解构与探讨,很好地展现了东方集体文化之精髓,即在逆境事件中加强同质性网络社会责任治理创新,打造高速进化的共生演化平台生态,加大释放公共服务数字化潜力,进而快速推进逆境事件解决方案的持续涌现.

    平台企业社会责任治理创新动态竞争非市场

    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的学理探究与推进路径

    杨林
    141-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是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科学把握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理论内涵,关键在于明晰其作用场域和本质属性."基层"在我国体现为由乡镇(街道)机关、基层自治组织、社区民众以及社区所在时空构成的统一体,"基层社会治理"实质是"社会治理在基层",即在基层社会场域内发生的社会治理行为及其过程.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本质在于将法治基本理念作为应对基层社会领域治理失灵的价值指引,推动高水平"三治融合".以识别社会治理重点领域法治需求、多渠道链接法治资源、加强社会治理主体法治能力建设、优化法治产品供给为主要路径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

    全面依法治国基层治理社会治理法治化

    新发展阶段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创新战略

    李杏戴一鑫
    149-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面临构建以我为主、自主可控产业链的新命题,"新质生产力"概念的适时提出为回答上述命题提供了关键有力的指引.从技术、要素和结构三个维度识别新质生产力的特征,认为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于破解传统发展路径下形成的"二元创新结构".立足于我国逐渐积累的"新型大国优势",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基本思路在于强化"大国供需匹配机制""人力资本偏向型创新机制""体制型部门与产业部门融合机制"及"产业结构转换驱动要素配置机制",进一步可分解为不同层面的创新路径选择:一是纠偏产业政策功能目标从"产能复制型扩张"转向"产业创新体系建设";二是加快破除体制型创新部门融入产业链的"二元"体制;三是推进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有序融合;四是以本地化创新集群强化区际技术优势互补;五是加快形成互动平衡的国内外一体化创新网络.

    新发展阶段新质生产力大国优势创新战略

    论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及其治理

    郭珍
    159-1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采用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土地卫片执法等一系列治理工具提高耕地保护制度执行效果.实践中,与制度内容不符、偏离制度目标、违背制度精神的象征性执行、替代式执行、观潮式执行、抵制式执行等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广泛存在.原因在于:基层政府采取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的交叉利益较高、组织成本较低,虽然技术治理提高了执行偏差行为的实施难度与私人成本,但基层政府官员会利用中央给予的灵活性、执行过程与考核检查之间的"时间差"使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既成事实,进而利用剩余控制权、造假、共谋等多种手段逃避问责.此外,执行偏差的"示范效应"驱动未采取此种行为的基层政府"向邻学习""向强学习""自我学习",这引起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渐进扩散,"相对剥夺感"以及基层政府之间的合作诱发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行为加速扩散,各种机制间存在相互推动的循环积累效应,最终致使耕地保护制度目标与制度执行结果之间存在鸿沟.应从扩大耕地保护交叉利益范围、增强基层政府耕地保护能力、将耕地保护党政同责落到实处、提高问责制度的有效性等层面治理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

    耕地保护制度执行偏差生成逻辑扩散机制治理策略

    空间生产视角下城市更新的话语权重构

    殷洁陈一展
    169-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话语作为一种权力深刻嵌入城市更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中.基于福柯微观权力理论,以南京老城南更新两个阶段为案例,将其中的话语权力建构过程置于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论的框架内进行研究,并利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更新反思过程中的学者话语建构过程,尝试阐明政府、学者与公众三方话语通过权力博弈与知识生产,干预城市更新空间实践的作用逻辑.研究发现:在城市更新中,权力呈现微观性与网络化特点,且话语、知识本身就是权力.城市更新空间生产是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与空间实践三位一体、辩证统一的动态发展过程.空间的表征体现为政府塑造空间的意志与话语,表征的空间则是通过学者与公众话语由抵制转向接纳而形成的社会关系,空间实践则表现为物质环境与生产关系变迁的过程和结果.话语权力基于"共识"生产知识,知识则渗透空间生产三元互动的全过程,进而塑造城市更新的空间实践.

    空间生产话语权力福柯城市更新南京老城南

    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体系的内涵把握与实践方略

    张晋晋韩克勇黄征学
    17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式现代化对国土空间体系提出了新要求,国土空间体系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国土空间保障.与中国式现代化五个鲜明特征密切相关,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表现为全面形成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国土开发协调有序的空间发展格局.这种格局不仅是地理空间的划分,还反映一个更广泛的经济、社会、环境目标的综合性协调发展.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的形成需要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的综合承载能力、提升特殊功能区的综合保障能力,同时,强化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国土空间治理体系为其提供基础保障.由此形成"一个格局、两种能力、两个体系"的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国土空间体系,这是统筹空间发展和空间安全的重要前提.此外,要通过加强体制机制保障和政策支持,进一步确保国土空间有序布局、合理利用,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国土空间保障能力.

    中国式现代化国土空间体系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