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数字化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肖迎春
    1页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政校关系的重塑——基于治理理论

    张一弛
    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发展是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的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这是高等教育多样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当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中政校关系存在的问题是:政府政策体系不清晰导致高校"茫然失措"、政府权力下放有限导致高校"怀才难施"、政府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导致高校"盲目跟从"、政府"同一指挥棒"管理导致高校再临同质化危机。要在"多元""互动""协调""合作"的治理理论指导下,地方政府作为政校关系治理的主导者,应加强顶层设计、搭建服务平台;高校作为责任者,应强化主体意识、寻求多元合作;行业企业作为参与者,应树立利益共同体理念、检验人才培养质量;市场作为监督评价者,应建立中介机构、评估转型质量。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政校关系治理理论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院系调整的逻辑和策略

    朱昕雨张珊珊孙诗璇
    9-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开展院系调整,对落实新时代教育政策、推进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深化校内综合改革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研分析"双一流"建设以来部分建设高校新成立学院的情况,归纳总结其院系调整的共性特点,深入剖析调整的原因,对"双一流"高校推进院系布局调整提出服务需求、立德树人、强化特色、系统布局、开放合作等五项参考策略。

    机构管理院系调整双一流大学治理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融入国学通识类课程的思考

    关健英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学是中国固有的知识体系,也是中华民族独特的价值体系。国学通识类课程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是高校本科生培养方案的重要课程资源。国学通识类课程的课程内容与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相契合,中华文明突出特性融入国学通识类课程具有学理依据。在授课中要坚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导向,把握国学通识课的价值引领。要立足课程内容,谙熟国学学理,融通文史哲艺,悟透知识点,找准五个突出特性的融入点,才能自然融入而不着痕迹。要创新授课方法,采取专题讨论、参观体验等方法,使学生在参与体验中认识和认同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自觉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中华文明突出特性国学国学通识课课程思政

    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研究

    袁帅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校中外籍师生所占的比例以及课程内容与教学的国际化水平均位居全球前列,国际教育已成为该国最大的服务出口和第三大出口行业。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程,按年代可划分为四个时期:局限于英国高等教育的时期、对外教育援助时期、以贸易为导向的时期、以国际化为导向的时期。"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政策制定、"需求驱动"的社会环境及"教育目标引导"的意识形态影响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深层结构。对政府出台的政策进行分析,找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路径依赖和关键节点。政府、行业、机构等都是利益相关的行为体,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主体的利益博弈成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进程中的动力机制。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推进策略中总结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中包括满足国家发展的需求、将学生放在核心位置、保障国际教育质量的发展经验,以求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提供借鉴。

    历史制度主义高等教育国际化高等教育国际化政策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提升路径研究

    张新刚
    26-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提升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确保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方向的基础和保障。目前,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的时代,高校主流意识形态遭遇了话语主题的虚化、话语传播载体的僵化、话语环境的复杂化、话语影响力的淡化的挑战。高校提升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的有效路径:建立一项机制,构建两种模式,遵循三个层次,用好四个平台。

    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

    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转向

    梁明伟
    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伴随网络信息社会的崛起和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现实,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面临适时转向的现实需求。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在转向的过程中,存在宏大叙事被消解和微观叙事重视不够、网络空间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失效、对外话语讲述能力不足以及西方话语霸权打压的问题。因此,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结合内外环境现实变化,努力做好三种现实转向:宏大微观相融合,坚持宏大叙事的同时聚焦微观叙事;现实虚拟相统一,关注现实生活话语的同时做好网络空间话语治理;国内国际相促进,对内凝心聚力的同时对外讲好中国故事。

    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现实转向

    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研究

    赵晓芳黄春
    36-3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高校践行文化育人和立德树人指明了新方向,规划了新路径。将习近平文化思想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不仅有利于提升思政课教学的理论深度和文化内涵,也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强化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在全面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时代价值和丰富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引领能力,优化教学内容,提升融入的精准性,创新教学形式,提升融入渗透性,是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习近平文化思想高校思政课文化自信融入路径

    课程思政的实施误区及其矫正

    濮燕屏郭跃
    40-4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教育教学领域的"课程思政"改革,要避免课程思政陷入实践的误区,包括"全面推进"陷入机械化实施、思政元素提炼不典型而陷入"硬"结合、专业课教师单独实施而陷入分割化、路径依赖与虚化而陷入"象征性"的误区。课程思政建设应全面贯彻《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着力提高专业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的能力,健全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编辑课程思政指导案例,才能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立德树人课程思政误区矫正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逻辑

    张杰
    45-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是高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优质课程资源,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思政课的政治导向和价值追求相融相通。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对于满足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助力思政课实现守正创新、推进伟大建党精神的广泛传播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实践层面,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优化教学内容,多角度切入讲活讲透伟大建党精神,并以课外实践教学为补充,提升融入的丰富多样性,同时抓好教师队伍建设这个关键。

    伟大建党精神思政课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