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书育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书育人
教书育人

徐晓风

月刊

1008-2549

jiaoshi@jiaoshuyuren.com

0451-88060276

150080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和兴路50号

教书育人/Journal Education and Cultiva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探索

    孙明材
    8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必须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在讲授过程中也需要深入挖掘其当下意义,古为今用,尤其要借助经典指导当代大学生的立德树人、应征入伍和心理调适。同时,还要做到推陈出新,准确阐释,纠正理解偏颇;深入阐释,挖掘深层内涵。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改革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研究生思政课教学改革

    旷爱萍杨丽艳张博洋
    93-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今教育技术化的背景下,实现人工智能与高等教育体系的深度整合,构成了教学革新的核心使命。将"人工智能+"模式引入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旨在促进工具性的人工智能与思政课程价值导向的有机结合,创新教育方法以提高教学品质和水平,同时响应全球化变革中科技与教育的融合需求。通过探索人工智能与思政教学融合的新模式,维护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均衡,构建全面的保障体系,并增强理论指导的自觉性,坚持在主要战略领域的实践。借助"人工智能+"全面推动教育创新变革,推进研究生教育现代化。

    "人工智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

    王祺
    97-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已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的重要途径。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课程思政建设面临诸多挑战与困境。在深入剖析制约因素、精准把脉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一系列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应对策略,以期为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提供有益参考。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

    "双碳"目标下高校课程思政与实践协同创新路径研究——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例

    冯冬冬张宇赵义军
    100-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思政建设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从"课程-思政-实践-平台"的角度层层递进,全面探究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相关理论问题,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提出立足双碳目标的学生培养路径。为更好实现教学改革的推广,在原有课程思政的基础上,将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目标与龙江经济振兴紧密结合,联合企业提出了碳中和创新平台,引领学生感受时代脉搏与科技前沿发展,自觉树立崇高理想,与时俱进;助力高校学生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提高碳达峰碳中和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教学改革碳中和思政教育创新平台

    数智时代高校思政课数字化转型路径探析

    周召元
    104-1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在高校的深度运用,引发了高校思政课教学方式的革新,助力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实现,是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数智时代背景下,更多的智能技术及智慧设备会运用到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实践,为思政课的开展带来新生机,也对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方向提出了新要求,为顺利实现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可通过优化顶层设计、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思政教师数字素养等维度稳步推进,以期实现思政课数字化转型目标。

    高校思政课教学数字化转型路径探究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探索

    许屹山王雨晴倪子辰
    108-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程作为硕士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公共必修课程,发挥着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作用。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融入该课程中去,是党和国家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课程提质增效的实践要求、研究生坚定"三信"的时代要求。厘清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亟须融入的重点内容、把握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有机融入的实践进路,具有重要意义。

    党的创新理论成果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教学

    《教书育人》(下旬刊)投稿须知

    封2,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