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彭其渊

季刊

1672-4747

jtt@home.swjtu.edu.cn

028-87600755

610031

四川省成都市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的办刊宗旨是:坚持党的四项基本原则,努力实践三个代表,在贯彻执行党的十六大精神和各项有关方针正策的基础上,着重反映本校、国内外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与其相关学科方向的最新科技成果、优秀设计、制造与新技术的应用开发。这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的工程设计、制造、材料科学与工程、基础研究、新技术的应用与开发和科学研究等内容。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自动驾驶汽车仿真器综述:能力、挑战和发展方向

    张坤鹏常成王世璞张佐...
    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仿真器在自动驾驶汽车(Autonomous Vehicle,AV)系统的研究、开发和验证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系统地探讨了AV仿真器的国内外现状,并重点分析了其能力、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首先,梳理了AV仿真器的发展历程,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接着,依据技术性指标、功能性指标、性能指标和商业性指标,对各类仿真器进行了全面评估,同时讨论了它们在不同研究和开发任务中的适用性.此外,深入剖析了AV仿真器所面临的挑战和限制,结合深度学习、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的发展,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对于如何克服AV仿真器在复杂环境和多元场景下的局限性,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的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着重强调了未来研究的机遇和新兴趋势,这些将为下一代仿真器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本综述旨在为研究人员、开发者及行业利益相关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协助他们选择最符合需求的工具,并激发自动驾驶领域未来的创新潜力.综述的内容有助于推动AV仿真器在自动驾驶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为人类出行带来更为安全、便捷和高效的体验.

    智能交通自动驾驶汽车仿真器综述自动驾驶汽车测试

    智能网联环境下单交叉口车辆轨迹优化

    冯红艳康雷雷刘澜
    25-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信号灯前车辆的通行效率,改善交通流整体运行水平,本文从减少车辆延误和降低燃油消耗两个角度入手,在智能网联环境下,提出了一种车辆编组识别算法和针对编组头车的多目标线性轨迹优化模型(MOLP-pl).首先对智能驾驶员跟驰模型(IDM)进行改进,调整车辆状态,减少车辆随机到达状态下车辆速度和车头时距分布的差异,同时为后续MOLP-pl轨迹优化模型的运行提供先决条件.在此基础上,以车辆编组为优化单元,通过车辆编组识别算法识别编组头车和跟随车辆,将编组头车的行驶轨迹作为优化对象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了提高车辆轨迹优化模型的求解效率和精度,对其进行线性化重构,采用线性求解器计算编组头车加速度,构建编组头车最佳时空轨迹,然后,利用IDM跟驰模型计算跟随车辆的行驶速度,从而使编组车辆最大效率的通过交叉口.最后,利用SUMO构建的仿真实验表明:本研究提出的车辆轨迹优化算法可显著提高信号灯前车辆的通行效率,在三种不同的交通饱和度条件下,相对于无速度引导场景,车辆延误分别降低了8.56%、12.42%、64.79%,燃油消耗分别降低了17.21%、18.34%、12.64%;相对于逻辑控制场景,延误分别降低了-1.31%、2.63%、60.83%,燃油消耗分别降低了2.47%、7.91%、2.28%.

    智能交通车辆轨迹优化交通效率与能耗编组识别SUMO

    隐私视角下乘客对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的信任研究

    熊波波程玉桂
    3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乘客信任是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推广和广泛应用的关键之一.以数据驱动的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在给乘客提供价值的同时,其隐私安全问题将引起乘客的担忧,从而引发乘客的信任危机.为揭示隐私视角下影响乘客对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信任的因素和作用效应,本文从乘客的心理感知方面出发,结合隐私计算理论和信任理论,通过扎根理论分析方法构建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影响因素中感知隐私风险除了个人信息隐私风险,还存在监控隐私风险新因素;感知隐私收益除了传统个性化服务,还存在功利性利益、利他利益2个新因素.(2)各因素对不同维度的信任存在显著影响,并且影响路径有所差异,其中,个人信息隐私风险、监控隐私风险对能力信任、善意信任、正直信任存在显著负向影响;功利性利益、利他利益仅对能力信任、正直信任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对善意信任存在不显著影响;而个性化服务只对正直信任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结果可以为提高乘客对无人出租车服务信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企业推广普及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智能交通信任扎根理论无人驾驶出租车服务隐私视角

    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应用研究综述与展望

    李海舰刘中华陈开群齐建宇...
    5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的合理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交通运行风险.本文首先针对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将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划分为非电气化防控设施和电气化防控设施.其次,归纳了高速公路非电气化和电气化防控设施在风险防控中的作用以及研究中的关键问题,讨论了不同电气化风险防控设施的应用场景及其效用.然后,对由电气化设施构成的风险防控系统在多种典型场景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分析.最后,对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应用综述结果及未来发展情况进行了总结.文献综述结果表明,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和系统在不同场景中均能起到积极的效果;非电气化防控设施受限于自身物理特性,在应对动态信息发布和主动性、针对性风险防控上存在一定的不足;电气化风险防控设施以及风险防控系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交通拥堵、不良天气等交通风险的防控愈加完善.同时,日渐成熟的车路协同技术和不断发展的智慧公路系统也是未来保障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的重要一环.本文的研究成果可在一定程度上为今后高速公路风险防控设施的选型、设置及应用提供一定的借鉴.

    交通工程风险防控技术高速公路交通标志标线交通安全设施研究综述

    面向资源约束的电动公交车充电调度策略

    李斌黄起彬
    7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减少公交运营成本、合理制定插入式充电模式下公交总站的电动公交车充电调度方案,本文基于帝国竞争算法提出了一种面向资源约束的公交车充电调度策略(RCO-CSS).基于电动公交车运营的时空特点和充放电特性,应用多技能资源约束多项目调度问题(MSRC-MPSP)运筹规划思想对电动公交车充电问题进行抽象建模,以车队规模与充电桩数量为主要资源参数,以最小化充电成本和日均设备购置成本为目标,构建资源约束充电调度模型,进而设计一种二阶段演化帝国竞争算法(TSE-ICA)对模型进行求解,输出最佳的充电调度方案及匹配的行车运营计划.采用4个分别包含5、10、20和36条线路的公交运行实例对RCO-CSS进行了性能评估与有效性验证.在实例探讨中,首先运用Taguich法对资源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发现资源越宽裕,模型输出的日充电费用越小,但车辆与充放电设备平摊至每日的购置成本越大;其次,将TSE-ICA与其他4种先进的元启发式算法进行实验数值对比,验证了所提算法的寻优性能;最后,通过与无序充电调度策略和常规有序充电调度策略进行比较,证明了RCO-CSS能够更好地降低用电成本、设备购置成本和电池充放电次数.基于MSRC-MPSP和TSE-ICA的RCO-CSS为公交运营商制定充电调度方案和行车运营计划提供了一种可行且敏捷高效的新思路.

    智能交通充电调度策略多技能资源约束多项目调度问题电动公交车帝国竞争算法行车计划Taguich法

    电动公交车队规模与充电桩配置协同优化

    熊杰甘凯伦李同飞陈艳艳...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保障电动公交系统的车辆能源供给和线路顺畅运营,本文在多线路与多充电站场景下考虑线路行程时间的随机性,建立面向线路层面的电动公交系统车辆与充电桩配置双层优化模型.模型以车辆和充电桩投资成本与乘客候车成本之和的最小化为目标,对各线路车队规模、各充电站充电桩数量及线路与充电站间的充电匹配关系进行优化决策.在下层模型中,为反映随机行程时间下车辆充电过程对线路运营的影响,引入顾客源有限下的多服务台排队模型来刻画固定线路与充电站匹配下的排队充电过程;在上层模型中,考虑充电站与场站容量约束,对电动公交系统的线路与充电站匹配关系进行优化.在求解方面,首先基于排队模型设计算法求解特定线路与充电站匹配下的车队规模及充电桩数量,进而利用CPLEX求解器对线路与充电站匹配关系进行优化.在实验环节,设计不同规模的算例验证本文所提双层模型与算法框架的有效性,计算结果表明,本文所提的双层模型和算法框架可在满足充电站和场站容量限制的前提下尽可能缩减车队成本、充电桩成本与乘客候车成本;相比较两种人工经验方法,本文算法可将总成本分别降低5.65%和4.54%.

    城市交通配置优化排队模型电动公交车队规模充电桩数量

    交通碳排放研究综述: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左大杰赵亮熊巧刘志鹏...
    111-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运输业是碳减排的重要行业,关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的研究一直是交通碳排放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本文从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三个方面来进行综述.在交通碳排放量核算方法部分按照直接获取、"自上而下"法、"自下而上"法、机动车排放模型四种方法进行分类.在交通碳排放影响因素辨识部分从IPAT模型、Kaya恒等式、直接选取三点进行综述,并对近年学者们选取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在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分析部分综述了脱钩模型、因素分解法、计量经济学方法、系统动力学方法,进而对用不同方法分析的交通碳排放作用机理进行了总结,其中Tapio脱钩模型和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是应用较为广泛的方法.最后,探讨了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指出本领域的研究难点主要集中于交通碳排放核算方法的优化及统一、影响因素选取体系的形成上.

    综合运输碳排放量核算影响因素作用机理文献综述

    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异质性分析

    胡含李昕光孙崇效于文昌...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揭示居民低碳出行决策过程的内在机理,识别个体异质性对低碳出行决策的影响,本文结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价值信念规范理论(VBN),引入环境意识、政策因素和出行时间感知构建了城市居民低碳出行意向模型.首先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98份有效数据进行检验分析,识别模型中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然后通过多群组结构方程进行异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个人规范、态度、知觉行为控制和主观规范对居民的低碳出行意向均有显著直接影响;政策因素与环境意识、出行时间感知可通过中介变量来间接影响低碳出行意向;潜变量对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影响因素按总效应值排序为:个人规范(0.405)、政策因素(0.359)、态度(0.325)、环境意识(0.294).多群组分析结果表明,年龄和出行时间可以调节潜变量之间的作用关系:对于出行时间较短的青年人来说,态度是影响其低碳出行意向的主要因素;对于出行时间较长的中老年人,个人规范对其低碳出行意向的影响更大.研究结论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城市居民低碳出行引导策略,促进城市低碳客运交通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交通工程低碳出行意向计划行为理论和价值信息规范理论多群组结构方程出行时间感知异质性分析

    基于Kolmogorov熵权的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节点重要度识别算法

    杨振珑黄文成法慧妍范成敬...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延误、破坏事件及运营故障等事故频发,事故站点大多客流量大且交通繁忙,因此识别城市轨道交通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对于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营具有重要意义.为更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实际情况,本文首先基于复杂网络理论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模型;其次在网络拓扑指标的基础上,考虑车站自身属性及其周边区域环境对节点重要度的影响,构建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指标评价体系;然后基于混沌时间序列与混沌系统指标序列的共性,采用Kolmogorov熵权法计算指标权重,结合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指标数据得到城市轨道交通网络节点重要度排序;最后,通过成都地铁网络的实例研究结果表明:排序前10的关键车站均位于城市中心城区且皆为换乘站点.与信息熵权法结果进行对比发现,本文方法有8个共同的关键站点,且排序结果分布更集中、极端值更少、得分差距更小.研究成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城市轨道交通网络的结构特征,为预防事故、优化运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城市交通城市轨道交通复杂网络节点重要度Kolmogorov熵

    考虑货运方式和客运硬时间窗的地铁客货共车运输优化

    邸振曹楚悦肖妍星
    150-159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地铁网络在解决大城市居民出行问题上的成功实践,能否利用非高峰时段地铁线路的冗余运力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和货运压力,成为近年来城市货运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本文研究了一个基于"客货共车"模式的地铁客货协同运输优化问题,特别考虑了货运需求的运输方式约束(即同一货物运输需求将完全通过地铁完成,或完全不依赖地铁)以及客货需求的时间窗约束,其目标是在必须满足乘客需求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地铁运力服务货运需求,同时减少货运对乘客的影响以及混合编组的工作量.货运需求的运输方式约束使得该问题被构建成一个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通过线性化技术,将非线性整数规划模型转化为等价的线性整数规划模型,并利用商业求解器CPLEX进行求解.以北京地铁八通线为例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解决所关注的问题,同时所得到的协同优化策略能够提高地铁线路的"客货共车"运输效率.为了进一步说明所考虑的问题特点,相关计算结果与已有研究进行了对比,这为地铁货运管理和决策提供了更多参考.

    地铁货运客货协同运输车厢分配货运方式时间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