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毛保华

双月刊

1009-6744

bhmao2006@bjtu.edu.cn

010-51684836

100044

北京西直门外上园村3号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楼D403室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Journal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本刊是面对国内外交通运输系统工程、智能交通、交通管理、交通工程与信息工程等学科领域的决策者、科技工作者、交通运输工程师、交通运输院校研究院所的专家、硕、博士研究生以及交通运输企业家的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的任务与对策——"交通7+1论坛"第六十次会议

    杜鹏
    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交通运输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0%,在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自身也肩负着碳减排的重任,是落实双碳战略的重要战场之一。本次论坛以"新时期我国交通运输业碳减排的任务与对策"为主题,以双碳战略目标为引领,以各种运输方式比较优势的充分利用为切入点,明确交通运输各方式的减排任务和重点减排领域,同时综合考虑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新能源产品替代程度以及未来新技术的经济可行性,探讨重点领域的减排对策和可行路径。

    公路运输航空运输货物运输减排任务减排路径新能源替代

    碳交易价格不确定下冷链多式联运路径优化

    杨华龙于果
    5-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碳交易价格不确定下的冷链多式联运路径优化问题,本文依据现行市场碳交易价格变化特征,运用三角模糊数描述碳交易价格,结合多式联运经营人的风险偏好水平和客户的软硬运输时间窗要求,分别建立碳交易价格模糊可信度函数及客户满意度函数。据此构建考虑运输成本和客户满意度的双目标优化模型,设计模糊自适应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FANSGA-Ⅱ)。数值算例结果显示,相较于随机均匀分布方法,三角模糊数方法可使优化结果更加稳定,运输成本变异系数可由20。3%降到4。4%左右。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多式联运经营人风险偏好水平与铁路和水路运输方式的占比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实行碳交易政策后,可以使碳排放量下降至少7%。货物的制冷温度越低,碳交易风险偏好值对运输方式选择的敏感性越高,但当风险偏好值达到某特定值时,选择的运输方式将不再改变。研究结论可为多式联运经营人制定冷链运输方案提供参考。

    综合运输冷链多式联运路径双目标优化模型碳交易价格FANSGA-Ⅱ

    基于级联失效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网络脆弱性分析

    冯芬玲董开云张泽方源...
    15-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部陆海新通道涉及多个港口和货运站点,且通道内节点与线路易受各类风险事件影响,并伴随其导致的货流在节点间转移从而引发网络的级联失效,使通道呈现一定的脆弱性。因此,本文基于西部陆海新通道内存在的不同运输方式构建相应的子网络,复合叠加地理距离较近的节点,构建西部陆海新通道复合运输网络;其次,基于改进的相关性赋权法—优劣解距离法(CRITIC-TOPSIS)识别网络关键致脆节点,建立更符合真实复杂系统特性的非线性负载—容量的级联失效模型,设定网络连通度与网络过载效率指标测算网络脆弱性变化幅度;最后,对网络进行脆弱性仿真模拟,比较分析不同参数与策略设定对网络脆弱性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西部陆海新通道复合运输网络能够有效体现各子网络之间的互补作用,相比于各运输子网络,在受到攻击后,网络的脆弱性水平显著降低;基于节点致脆度的蓄意攻击策略比其他节点攻击策略能使网络以更快的速度崩溃,失效节点数为10时,复合运输网络的脆弱性指标已下降99%,网络达到近乎崩溃的速度最快;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容量系数可以有效降低西部陆海新通道复合运输网络的脆弱性水平,当容量冗余系数α≥4和 β≥1。4,过载容量系数γ≥0。3时,网络对不同攻击策略的扰动抵抗能力较强,网络脆弱性水平较低。

    综合运输脆弱性分析复杂网络西部陆海新通道级联失效

    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异质制造商竞争演变分析

    冯琳蔡江浪贾鹏
    30-4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下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推进我国交通领域节能减排的重大举措,本文基于考虑市场份额因素的古诺演化模型研究双积分政策下新能源汽车制造商市场竞争博弈,并提出建议。研究发现:双积分交易退场的必要条件是燃油车制造商内部积分均衡,随着最终燃油车制造商负积分清零目标的实现,双积分政策将正式退场;根据积分交易生命周期划分,积分交易初期更有利于促进劣势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市场竞争优势,新能源汽车市场将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低质量产品充斥市场,导致市场调节机制失灵;随着燃油车制造商转型加入,双积分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市场增长的边际作用降低,市场竞争格局将依据所有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竞争力差异重新划分,并趋于稳态;双积分市场周期演变对新能源汽车制造商的影响,从上半场冲抵生产成本的正面效应转化为下半场限制产能增长的负面效应,而对燃油车制造商,则由前期的削弱竞争优势演变至后期的促进转型发展。最终,积分政策红利消失将促使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注重生产技术的创新,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管理优势,促进交通运输业的新质发展。

    交通运输经济竞争演变博弈新能源汽车双积分政策

    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

    蒋贤才郭子豪宋成举
    47-6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车辆临近交叉口的变道行为会制约交叉口通行效率的提升。基于此,本文提出一种网联车辆环境下城市道路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方法(Segmented Cooperative cOntrol Method for Urban Road Traffic Flow,SCOM-URTF),该方法采用双层优化模型,实现路段功能区动态划分和路段—交叉口交通流的协同优化。上层模型设计了一种分车道速度诱导错位变道策略(Misaligned Lane-changing with Separated Lane Speed Guidance,ML-SLSG),通过纵向空间错位排列促成左转和右转车辆的快速变道,最小化车辆变道区长度,并均衡车道组交通流量;下层模型以最小化车均延误为目标,基于动态规划法协同优化网联车辆的轨迹与交叉口信号配时参数。仿真结果表明,ML-SLSG策略能有效缩短变道长度,在低、中和高这3种交通负荷下,本文提出的车辆纵向轨迹优化模型能使交叉口车均延误减少5。9%~8。0%,且与信号配时协同优化后,车均延误可再降低3。7%~22。8%。与同类方法对比研究表明,SCOM-URTF更适合多种驾驶行为相互协调的交通环境。敏感性分析显示,更高的CAV渗透率和道路限速有助于降低车均延误;增大交叉口间距可在初期减少车均延误,但达到临界点后会出现延误反弹,而轨迹与信号的协同优化能有效遏制延误的反弹。

    智能交通交通流分段协同控制路段功能区划分网联车辆轨迹优化信号配时

    网联车借道公交专用道的路权优化及动态控制策略

    李浩然袁振洲岳睿朱闯...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网联车辆借道城市公交专用道中所存在的车道利用率低和高交通需求下效果差等问题,本文提出一种新型借道公交专用道的动态控制逻辑与方法,不仅确保了公交优先,且可动态实时识别公交专用道中的剩余资源,并提升其时空资源利用效率。首先,定义公交专用道剩余时空资源识别方法,并基于车辆运动学特性和车辆驾驶类型,设计包含右转车辆的车辆行程时间计算方法;其次,根据预设的借道规则识别可借道车辆备选集,并构建路权分配优化模型,允许部分获得路权的网联人工车辆/自动车辆使用公交专用道,使公交专用道中的剩余时空资源得到有效利用;最后,以济南市某道路为例,利用SUMO(Simulation of Urban Mobility)软件进行仿真实验予以验证。结果表明,在交通需求、公交到达间隔和右转车辆比例等参数与实际道路完全一致的仿真实验中,相比于实际道路的传统公交专用道使用方法,以及既有文献中提出的"公交专用道间歇动态优先"方法,本文所提出的方法在优化目标上均有明显的改进。相比实际和文献中的控制方法,非右转车辆延误分别降低了30%与16%,右转车辆延误分别降低了24%与26%,且能确保公交优先通行。同时,参数敏感性分析显示,在不同交通需求、右转车辆比例、网联渗透率及公交到达间隔下,本文方法展现出更优的适用性。

    智能交通公交优先交通仿真公交专用道借道网联车辆

    事件干扰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诱导优化研究

    赵明玺马昌喜麻存瑞
    76-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在早晚高峰、大型活动和恶劣天气等干扰事件下,通常出现运营中断或服务能力下降的情况。为有效缓解这些干扰事件对客流的负面影响,提高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韧性,本文提出一种针对事件干扰的客流诱导优化方法。首先,在考虑事件干扰影响和乘客诱导服从率的基础上,以系统中乘客总出行时间最小化为目标,建立轨道交通客流诱导模型。其次,设计一种基于列生成的精确算法,运用Gurobi求解限制主问题,A*算法求解价格子问题及分支定界算法求解整数解。最后,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发现,运用本文所设计的加速策略能够提升求解效率66%~89%,求解效率显著优于单独使用Gurobi;并通过模拟轻微干扰到严重干扰事件的情景表明,所提出的优化方法适用于不同规模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能够在多种强度的干扰事件中有效地诱导乘客出行路径。

    城市交通客流诱导列生成干扰事件A*算法

    考虑跨相位冲突的环形交叉口信号周期计算方法

    卢凯陈志学林永杰郭海锋...
    8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信号控制环形交叉口中存在的车流跨相位冲突问题,通过分析车辆在环形交叉口内的行驶轨迹,根据相位通行时间、相位间隔时间及最短相位间隔时间的特点,建立基本周期等式与跨相位间隔时间等式约束。结合相位通行时间、相位间隔时间以及信号周期的不等式约束,考虑环形交叉口相位设计中可能出现总损失时间为负的情况,建立以信号周期最小为优化目标的环形交叉口基本信号配时模型。针对不同相位有序集合,建立一般周期等式与不等式约束,分析不同相位集合下周期取值范围随各相位流量的变化情况,给出环形交叉口信号周期取值范围的计算方法。以总流量比等于1。05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当信号周期取最短信号周期52s时,交叉口的各项评价指标均达到或接近最佳值。针对3种不同的交叉口进口流量情形,将本文方法与左转二次放行方法及改建十字交叉口方案进行对比分析。实验发现,两种环形交叉口控制方法较十字交叉口控制方法的延误时间与排队长度分别降低了52%和55%,在对向进口流量不均衡时,本文方法较二次停车方法延误时间与排队长度分别降低了43%和44%。此外,以广州市华夏路—金穗路环形交叉口为例进行仿真分析,对比发现,本文方法方案在延误时间、停车次数及排队长度等方面取得了较优的整体控制效益。

    交通工程信号控制跨相位环形交叉口信号周期

    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城市轨道交通客流控制优化

    梁金鹏赵莲芳李利鸣郑建风...
    102-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峰时段客流拥挤是大城市轨道交通面临的关键挑战,其不仅增加站内客流踩踏事故风险,还导致上下游车站的乘客等待时间存在显著差异。针对客流需求的随机性和动态性特点,本文构建一个旨在提高出行效率并改善乘客出行公平性的多目标客流控制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合理确定各站点乘客的上车比例,在满足可行性约束条件下,优化所有乘客平均等待时间(效率)和每个站点乘客平均等待时间(公平性)与理想值间的欧式距离。为求解该多目标随机优化模型,本文开发了在线优化算法,针对每种需求场景制定客流控制决策。基于北京地铁5号线客流数据的数值实验结果表明,与先到先服务的基准策略相比,该策略能显著提升运营效率并改善公平性。此外,该算法能得到与Gurobi直接求解相近的结果,同时,将计算时间降低了76。3%。本文为解决高峰时段轨道交通客流拥挤问题提供了有效的策略和方法论参考。

    城市交通客流控制多目标优化客流拥挤在线优化算法

    多干扰下地铁列车运行与车底周转一体化调整优化

    彭其渊江山刘思源石俊刚...
    11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应对多干扰事件(区间短时中断、区间限速和车站停站延长)对地铁运营的影响,本文综合使用扣停、取消列车、小交路折返、跳停车站和车底空驶出入库这5种调整策略,考虑列车运行、车底周转和车底折返等约束,以最小化列车延误时间、客运收益损失、备用车底启用数和车底空驶里程的加权和为目标,构建列车运行图和车底周转计划一体化调整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并设计迭代局部搜索算法求解。以某一条地铁线路的实际数据为背景,构造一组案例测试所提出方法。结果表明:针对不同干扰场景的案例,本文提出的方法均能在短时间内生成一体化调整方案,平均求解时间为15。55 s;提出的取消列车和小交路折返策略能控制发生延误的列车数量并阻止延误的传播,车底空驶出入库策略可减小因折返站能力紧张而导致的次生干扰;与固定车底周转计划和不考虑车底周转调整成本相比,本文提出的调整方法分别平均减小了74。9%和7。3%的列车延误,其中,考虑车底周转调整成本后,进一步平均减小了23。1%的备用车底启用数量和20。1%的车底空驶里程。

    城市交通一体化调整迭代局部搜索列车运行图车底周转计划多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