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张小毛

季刊

1673-0097

jxdlxb@163.com;jxdlxb@126.com

0791-83898661

330032

江西省南昌市麦园

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Electric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主办的公开发行的理工类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反映校内外作者在电力、热力、计算机、管理等学科领域内的科研成果,教育、教学实践和人文理论研究中所取得的新成果及电力生产实践中的新技术成果。欢迎从事电力科研、生产和管理的电力工作者、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踊跃投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与翻译方法分析

    杨帆
    123-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学作品的翻译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还是一个跨文化的沟通过程.文化差异在文学翻译中表现为语言表达、情感传达、社会习俗和历史背景的不同,这些差异对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深度至关重要.深入探讨了文学作品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文化差异的翻译方法,即文化适应、动态对等、创造性转换和注释添加等策略.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传达原文的字面意义,还能够保留原作的文化内涵和情感韵味.

    文学作品翻译文化差异翻译方法

    论马克思对鲍威尔论在犹太人解放问题上的争论及实质

    黄馨桐彭坚
    126-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针对鲍威尔关于犹太人解放的观点和逻辑批判,提出了政治解放不等于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不意味着人类解放的观点.在探讨宗教与政治及社会现实、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口号与资产阶级的现实利益之间的关系问题时,马克思表明了唯物主义的立场;在探讨政治解放与人类解放之间的关系问题时,马克思深刻揭露了政治解放的缺陷与实质,反映他已经开始从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马克思与鲍威尔的分歧不仅作为思想家的具体观点和理论逻辑的分野,还反映了两人作为不同阶级利益代表的政治立场.

    《论犹太人问题》宗教解放政治解放人类解放

    论毛泽东诗词中斗争精神的核心要义和现实启示

    许婷婷鲍中义
    130-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也是独领风骚的一代诗人.毛泽东诗词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发扬斗争精神的文化记录,蕴含缘何斗争、为谁斗争、谁来斗争的核心要义,对当前夺取伟大斗争新胜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要在历史中汲取智慧,坚持问题导向,坚守人民立场,讲求斗争艺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

    毛泽东诗词中国共产党斗争精神

    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的现实启示

    杨帆
    133-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是在理论的批判继承和实践的丰富发展中形成和确立的,其内涵是在指导社会实践的历史发展中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对当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马克思劳动关系理论为指导思想,分析我国劳动关系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主要思路.

    劳动关系理论马克思主义劳动者

    跨越时空的历史追寻与现代性反思——评于坚长诗《莫斯科札记》

    李寅秋
    136-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莫斯科札记》是于坚创作的极具个人特色的长篇史诗,是现代汉语诗歌领域的鸿篇巨制.于坚以"意识流"的形态展开叙事,诗歌在眼前的现实、遥远的历史、个人的回忆之间来回穿梭,造就了多重时空的交织并置,构建了广阔无边的诗歌场域.在这个场域中,于坚执着追寻俄罗斯历史文化的古老踪迹,深切关注现代性社会下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走向,并尝试探索出一条精神回归途径.

    《莫斯科札记》历史追寻现代性反思于坚

    乡风文明视域下农村家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

    刘杨潘月游
    139-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家庭文化建设是乡风文明的源头抓手.家庭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基本场所,家庭文明是社会文明的基石,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良好的农村家庭文化发挥着推动乡村风貌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的重要作用.基于此,通过案例分析与实践调研,归纳总结当前部分农村家庭所面临的文化建设困境,并结合农村实际,创新农村家庭文化建设路径,为助力乡村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农村家庭文化

    《民法典》人格权编亮点与创新分析

    王卫
    142-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以下简称《民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人格权独立成编是其最大的创新和亮点.人格权编有效应对网络时代科技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构建起中国范式的人格权保护体系,把人权保障提到了历史新高度.人格权编不仅明确了9种具体的人格权内容,保持人格权益保护范围的开放性,确立了保护人格权的特殊方式,尽量平衡人格权保护与其他价值之间的关系.

    人格权编《民法典》亮点法律制度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意义及路径研究

    熊欣陈矢榆
    145-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期,以思想政治工作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既是旗帜鲜明跟党走的政治体现,又是促进企业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基于此,针对现实存在的问题,对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意义进行研究,从理论层面驳斥思想政治工作无效论,积极探索增强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意识的有效路径,推动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面发展.

    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实践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培养

    邬杨甘国华
    148-1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造就更多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对提升职业教育文化再生产"含金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儒家、道家、墨家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可对工匠精神进行赋能,挖掘工匠精神中"匠技、匠德、匠道"三维度的内涵,探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工匠精神培养的价值意蕴.从"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以增强德技兼修为根本,以培育大国工匠为使命"等维度出发,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赋能高技能人工匠精神培养的有效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技能人才工匠精神

    向死而生——《长路》中的死亡书写

    郝晨晨
    151-1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长路》是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科马克·麦卡锡的一部后启示录小说,曾斩获2007年美国普利策小说奖及鹅毛笔奖.麦卡锡通过描绘一个人类文明坍塌、死亡横虐的末日景象,为小说人物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死亡空间,而尸体、雨雪、灰尘等意象为死亡书写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文化象征符号.麦卡锡延续一贯的写作风格,在《长路》中描绘了暴力、猎杀等残忍的场景.死亡是个体的终极表达形式,与生命紧密相连,不可分割.通过对死亡的书写,麦卡锡向读者揭示了未知的凶险与人性的丑恶,同时也体现了其对于生命的关怀及人性的探索.

    《长路》死亡书写科马克·麦卡锡死亡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