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稻多蘖矮杆突变基因HTD5的生物学功能鉴定

    汪欲鹏罗彤王智权邓梓阳...
    1401-140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蘖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因素,鉴定分蘖相关的功能基因,可为其功能的解析提供依据。[方法]以新发现的多蘖矮杆突变体high tillering and dwarf(htd5)为研究材料,鉴定突变体表型,分析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在htd5中的表达量变化,并检测这些基因的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的变异情况。[结果](1)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htd5的一次分蘖数目、二次分蘖数目以及总分蘖数目均急剧增加,而株高、一次枝梗数目、二次枝梗数目则显著降低;突变体htd5倒Ⅰ、Ⅱ、Ⅲ节间伸长受阻,各节间直径也显著缩小;此外,突变体htd5的粒宽、粒厚和千粒质量均显著降低。(2)与野生型相比,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的正调控因子D27、D14、D3、DHT1的表达量均显著增加,而负调控因子D53的表达量显著下降;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已报道的多蘖矮杆功能基因编码区序列在htd5基因组中均没有发生变异。[结论]突变基因HTD5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多蘖矮杆基因,通过调控独角金内酯信号途径,影响水稻分蘖的产生。

    水稻株型分蘖株高独脚金内酯产量

    雪茄茄芯烟干物质积累及氮、磷、钾养分吸收分配规律

    毛晏敏续勇波王兴福罗鸣...
    1410-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实现雪茄烟茄芯品种科学合理的养分供应,提高雪茄烟叶产量和品质,探究雪茄烟烟株生长过程中各部位干物质积累及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积累和分配规律。[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雪茄烟茄芯品种云雪39,在移栽期、伸根期、旺长期、下部叶采收期、中部叶采收期、上部叶采收期6个关键生育时期植株的干、鲜重积累量和N、P、K养分吸收规律,测定计算烟株各部位干、鲜重,N、P、K养分含量及分配比例。[结果]整个生育期植株N、P、K养分累积量分别为4。92,0。46,5。43 g/株,干、鲜重分别为184。61 g/株、1013。63 g/株。整株及根、茎、叶鲜重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质量的36。68%、41。26%、38。61%、34。06%,整株及根、茎、叶干重积累量分别占全生育期总质量的38。63%、41。87%、40。65%、35。62%,此时为顶叶终采期,是烟株各部位干鲜重积累最快的时期。全生育期植株吸收的N、P、K均主要分配在叶片中,并以旺长期占比最高,分别达到整株积累总量的85。35%、77。37%、79。16%。顶叶终采期雪茄烟吸收的N、P、K养分,分别占各自全生育期总吸收量的37。74%、38。23%、36。18%。[结论]雪茄烟茄芯烟株鲜重、干重积累及对不同养分吸收规律均符合Logistic曲线,雪茄烟全生育期对N、P、K养分吸收量由高到低依次为K、N和P,其中旺长期至成熟采收期是雪茄烟鲜、干重与养分吸收积累最快的时期。不同部位干、鲜重与养分累积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叶部、茎秆、根系。当鲜烟叶产量达到3 645。75 kg/hm2水平时,每生产100 kg雪茄烟干烟叶需要吸收N 3。04 kg、P2O5 0。28 kg、K2O 3。35 kg,比例为1∶0。09∶1。1。

    雪茄烟干重鲜重氮素磷素钾素积累规律

    响应面法制备肉桂醛纳米乳及其对纽荷尔脐橙的贮藏保鲜效果研究

    林丽萍陈金印向妙莲陈明...
    1419-14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将脂溶性植物精油活性成分肉桂醛制成纳米乳,探究其应用于采后纽荷尔脐橙果实保鲜实践效果。[方法]为使低能量输入的涡旋法实现肉桂醛纳米乳的制备,以纳米乳中肉桂醛含量、纳米乳对指状青霉(Penicillium digitatum)的抑菌活性为响应值,响应面设计法优化肉桂醛纳米乳配方。纳米乳经实践应用相关稳定性试验验证后,测定其对采后脐橙果实绿霉病的防治效果,以确定纳米乳用于诱导采后果实抗病试验和贮藏保鲜试验的肉桂醛浓度。以肉桂醛纳米乳均匀涂抹纽荷尔脐橙表面,清水处理纽荷尔脐橙为空白对照,测定贮藏期纽荷尔脐橙果实的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度、果皮色泽、总糖、可溶性固形物、可滴定酸、维生素C指标变化,探究肉桂醛纳米乳对采后纽荷尔脐橙的贮藏保鲜效果。[结果]响应面和稳定性试验分析确定肉桂醛纳米乳质量百分比配方为:乳化剂吐温80为20。0%,乳化剂聚氧乙烯氢化蓖麻油(RH40)为10。4%,助乳化剂为乙醇,乳化剂与助乳化剂的质量比为1。4,肉桂醛含量为16。0%。该配方制备的纳米乳平均油滴粒径为(118。30±2。52)nm,体系多分散系数为0。266±0。047。稀释稳定性、(0±2)℃低温贮藏稳定性和(54±2)℃热贮藏稳定性均合格。低温和热贮藏后,对P。digitatum的抑菌活性不受影响。随着肉桂醛浓度的增加,肉桂醛纳米乳对纽荷尔脐橙绿霉病的防治效果极显著提升,由此确定了纳米乳诱导采后果实抗病试验的肉桂醛浓度为1。0%,贮藏保鲜试验的肉桂醛浓度为1。25%。1。0%肉桂醛纳米乳处理的纽荷尔脐橙果实中POD、PPO和PAL抗病相关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果实的相应酶活性,依次为对照组的1。17倍、1。25倍和2。06倍。对照组MDA含量为处理组的1。36倍,差异达显著水平。1。25%肉桂醛纳米乳显著降低了纽荷尔脐橙的腐烂率、失重率、呼吸强调,显著提升了纽荷尔脐橙果实色差指数、总糖、可滴定酸、维生素C和可溶性固形物的指标值。[结论]低能量输入法制备了稳定有效的肉桂醛纳米乳,1。0%的肉桂醛纳米乳可诱导采后纽荷尔脐橙果实对P。digitatum的抗病效应,1。25%的肉桂醛纳米乳可有效提高采后纽荷尔脐橙果实的贮藏保鲜效果,为采后纽荷尔脐橙绿霉病的绿色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肉桂醛纳米乳响应面法采后纽荷尔脐橙贮藏保鲜

    两种AMF组合对石蒜叶生长及光合效能的影响

    温婷游欣吴靖魏绪英...
    1436-144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究接种丛枝菌根真菌(AMF)对红花石蒜生长及光合效能的影响,筛选适宜其栽培的伴生菌种。[方法]将盆栽红花石蒜放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培养(25/20℃),以摩西斗管囊霉(Funneliformis mosseae,FM)和根内根孢囊霉(Rhizophagus intraradices,RI)这2种AMF为试验菌剂,采用3种AMF接种处理(FM、RI、FM+RI),以不接种处理为对照(CK),分别统计其根系侵染率、叶片生长情况,并测定光合生理指标。[结果](1)AMF能与红花石蒜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3种AMF处理的平均根系侵染率为83。55%,以混合双接(FM+RI)处理最高(达87。00%)。(2)不同AMF接种处理对红花石蒜的叶片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FM、RI和FM+RI组的叶片长度最大值分别较CK增加了5。04%、6。85%和18。89%。(3)在25/20℃条件下,4种处理的叶片均始终处于"不断更新"状态。(4)3种AMF接种处理均能有效提高红花石蒜叶片的叶绿素相对含量、光能利用率以及气孔交换能力,并减少能量散失。其中,以FM+RI组效果最佳,其叶绿素相对含量、PSΠ的实际光合效率、光化学淬灭系数、光合电子传递速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率分别较CK增加了9。89%、42。5%、25。91%、37。93%、50。00%、22。33%和75。53%,并显著降低了非光化学淬灭系数(54。68%)和胞间CO2浓度(30。03%)。(5)不同接种处理对红花石蒜叶片生长及其光合效能的促进效应由好到差依次为FM+RI、FM、RI和CK。[结论]3种AMF处理均能有效侵染红花石蒜的根系,也能明显促进其叶片的伸长生长和光合效率的提高,其中以混接处理(FM+RI)的综合效果最好,可考虑在红花石蒜的产业化栽培中推广。

    红花石蒜AMF真菌生长效应光合特性

    农杆菌介导的芋遗传转化体系的构建

    桂艳玲张玉凤何逸宁王延芝...
    1445-1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芋是典型的无性繁殖作物,遗传背景狭窄,突破性新品种选育困难。构建芋稳定遗传转化体系,可实现其性状的快速、精准改良,推动芋由传统育种向生物育种转变。[方法]以4份我国生产上种植面积广泛的多子芋品种为试材,首先剥取茎尖,在茎尖生长培养基上培养30 d,然后转移至愈伤诱导培养基,筛选出容易诱导出愈伤的品种,进一步优化激素配比,提高愈伤诱导率、增殖率、出芽率;在此基础上,通过抽真空处理和黑暗处理分析其对转化率的影响。[结果]筛选出'赣芋2号'容易诱导出胚性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和增殖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6。5 g/L+NAA 0。1 mg/L+TDZ 2。0 mg/L,胚性愈伤诱导率为66。7%,增殖系数为4。6;分化培养基和成苗培养基为MS+蔗糖30 g/L+琼脂粉 6。5 g/L+NAA 0。5 mg/L+6-BA 1。0 mg/L,出芽率为72。2%;在-0。1 MPa真空下处理15 min及黑暗条件下培养7~15 d,芋蔗糖转运蛋白CeSUC3基因阳性率达到65。2%,阳性转化率达到5。0%。[结论]通过品种筛选,培养基优化、侵染条件和培养条件的改变,建立了一套基于农杆菌介导的稳定的多子芋遗传转化体系,为芋的生物育种提供依据。

    遗传转化体系农杆菌介导生物育种

    成虫期食物对花绒寄甲生殖适合度及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

    张子良卢桦罗致迪罗惠文...
    1456-14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以体外寄生性天敌昆虫花绒寄甲为研究对象,探讨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种成虫期食物对该虫生殖适合度及后代发育的影响,以期为天敌昆虫的大规模室内繁育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在室内恒定条件下对羽化后的成虫在20周观察期内通过设置仅饲喂人工饲料(20D),仅饲喂外源水分(20W),同时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20DW),前10周仅饲喂人工饲料、后10周再饲喂人工食料和外源水分(10D+10DW),前10周仅饲喂外源水分、后10周再饲喂人工饲料和外源水分(10W+10DW),以及不饲喂任何食物(20N)等6个成虫期食物处理,对成虫的生殖适合度指标和后代生长发育参数进行测定。[结果]20D和20N处理下的成虫均不产卵且雌雄成虫的存活率最低。其余4个处理的生殖适合度同样明显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其中20DW处理下成虫的每周产卵量和总产卵量最多,卵的孵化率最高,雌雄成虫寿命最长,而以10D+10DW处理中的各项指标表现最低。此外,后代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发育也受成虫期食物差异的影响,表现为20DW处理中的后代显示最高的幼虫寄生率,最短的发育历期和最大的体型,其次为10W+10DW处理的后代,而同样以10D+10DW处理中后代的各项生长发育指标表现最低。[结论]花绒寄甲属收入生殖型昆虫,成虫期食物是影响花绒寄甲生长发育和生殖的重要因素,而外源水分是其中重要的限制因子。

    花绒寄甲成虫期食物外源水分生殖适合度后代发育

    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田间抗性与室内适合度评估

    陈建漆学伟洪霖梁玉勇...
    1466-14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是玉米的主要害虫,筛选并利用抗性品种是有效控制其为害最经济环保的策略。[方法]首先通过调查田间自然感虫状态下的玉米叶片为害指数和果穗为害指数对47个玉米品种进行了草地贪夜蛾抗性鉴定,随后选用田间抗性差异较大的4个玉米品种的叶片室内饲养其幼虫,评估寄主适合度,最后测定玉米叶片生化物质含量并分析其与叶片为害指数、寄主适合度的相关性。[结果]调查发现47个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的抗性在苗期和果穗期有差异,在苗期所有品种抗性均较差,有39个为敏感品种,7个为高感品种,仅京科968具有中抗水平;在果穗期,有8个品种表现高度抗性,5个品种达到抗性标准,13个中抗品种,7个敏感品种,14个高感品种;高抗的品种有万鲜甜159、美玉爽甜糯502、桂甜571、赣科甜9号、百沐达、桂甜570、正甜68、荆恒18-1。室内饲养表明草地贪夜蛾取食4个玉米品种叶片适合度由高到低为:锐玉926、赣科甜8号、京科968、双萃270,适合度指标分别为9。57、7。12、6。40、6。13;生化物质含量测定和相关性分析发现该害虫田间叶片为害指数与玉米叶片还原糖显著正相关(R=0。940,P=0。030),室内寄主适合度与单宁、总生物碱含量显著负相关(单宁:R=-0。910,P=0。045;总生物碱含量:R=-0。926,P=0。037),也与直链淀粉、总糖含量负相关,但无显著差异。[结论]筛选得到1个苗期中抗、8个果穗高抗草地贪夜蛾的玉米品种。由于自然感虫状态下不同玉米品种对草地贪夜蛾抗性都较差,目前应开发其他绿色防控技术减少其为害。证明了室内适合度则与田间抗性结果有差异,同时挖掘出还原糖、单宁、总生物碱可能参与玉米防御害虫,为进一步筛选抗虫代谢物提供依据。

    草地贪夜蛾玉米品种田间抗性适合度

    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发生特点及药剂防治技术研究

    李海源李娟胡妍月孙杨...
    1478-14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调查掌握猕猴桃褐斑病田间周年发生特点,通过田间试验评价不同绿色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与化学药剂组合在田间对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效果,筛选出高效绿色防治药剂,同时通过不同时期施药,筛选猕猴桃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提出对褐斑病高效的绿色施药方案。[方法]于试验地点的非防治区开展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采用随机取样法调查猕猴桃褐斑病田间自然发病状况。田间药效试验中,比较绿色药剂-化学药剂组合或绿色药剂-绿色药剂组合对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田间药剂采用化学药剂戊唑醇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以及绿色药剂多抗霉素B与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的组合,评价各组合对猕猴桃褐斑病的田间防治效果;防治适期试验中,分别于猕猴桃褐斑病的始发期、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评价不同时期施药及不同施药次数对褐斑病的防治效果,比较得出褐斑病的防治适期及合理施药次数。[结果]通过猕猴桃褐斑病周年发生情况调查,猕猴桃褐斑病可于6月中旬进入始发期,随后快速上升并于7月中旬达到盛发期,且不同地点的褐斑病发病时期存在差异。通过田间药效研究,结果表明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使用后的褐斑病rAUDPC值(relative area under the disease progress curve)分别为0。043和0。040,相对防效分别为74。76%和76。86%,二者相对防效显著高于戊唑醇单独施药或其他绿色药剂单独施药。通过防治适期研究,于病害始发期开始连续施药2次、3次或4次的病情指数分别为54。57、43。46、45。93,相对防效分别为40。40%、52。45%、49。83%,其防效显著高于病害上升期和盛发期施药。此外,于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和4次的相对防效显著高于连续施药2次。[结论]绿色药剂阿泰灵或氨基寡糖素搭配化学药剂戊唑醇,于病害始发期连续施药3次对猕猴桃褐斑病有良好田间防治效果。

    猕猴桃褐斑病发生特点绿色防治防治适期施药次数

    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分解物质的动态特征

    郭嘉龙张丽仙杨丽陈宇龙...
    1488-14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不同发育阶段杉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难分解物质(木质素、纤维素、总酚、单宁)的动态特征,为充分理解杉木人工林养分循环障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福建三明福建农林大学莘口教学林场中龄林(18年生)、成熟林(30年生)、过熟林(42年生)3个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开展凋落枝与凋落枝+叶的室内分解试验,分别于第0、15、30、72、118、172、264天对不同类型凋落物进行取样。[结果](1)不同类型凋落物木质素和纤维素初始含量表现为凋落枝>凋落枝+叶,且随林分的发育而显著增加,单宁初始含量表现为凋落枝<凋落枝+叶,亦表现为过熟林最高。(2)在分解0~264 d的过程中,不同发育阶段2种类型凋落物木质素总体呈释放-富集-释放的模式,纤维素总体呈富集—释放的模式,总酚和单宁除分解0~30 d略有富集外,总体呈释放模式。(3)264 d试验结束时,凋落枝中难分解物质的释放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总酚、纤维素、木质素和单宁,分别为62。56%、32。75%、20。96%、15。33%;凋落枝+叶中难分解物质的释放率由大到小依次为总酚、纤维素、单宁和木质素,分别为76。25%、37。32%、22。05%、-3。52%。(4)相关性分析表明,木质素释放率与单宁、总酚释放率显著负相关(P<0。05),总酚释放率与纤维素、单宁释放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难分解物质的释放存在相互作用关系,木质素的释放与单宁、总酚的释放存在拮抗作用,总酚的释放与纤维素、单宁的释放存在协同作用,建议在杉木纯林中补植低叶片木质素含量的阔叶树,提高凋落物的基质质量,从而加快凋落物分解和养分循环速率,以达到提高杉木人工林地力水平的目的。

    杉木发育阶段凋落枝叶难分解物质残留率相关性分析

    江西杉木大径材培育立地选择与密度控制技术研究

    宋晓琛娄永峰黄金金冷春晖...
    1498-150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研究全周期下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大径材培育的立地与密度效应,确定杉木大径材培育过程中不同立地指数下的林分适宜密度,为杉木大径材培育技术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方法]以江西省永丰县官山林场30年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调查14~22立地指数和不同保留密度样地资料,分析大径材培育的立地与密度效应。[结果]相同密度下的30年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立地指数越高,总蓄积量、总出材量、大径材出材量和大径材出材率均越大。随密度增加,30年生和50年生杉木人工林,其林分总蓄积量、总出材量和大径材出材量先升高后降低,而大径材占比、大径材蓄积量占比和大径材出材率呈下降趋势。[结论]综合考虑,在50年培育周期内培育杉木大径材,要选择立地指数14以上的立地,立地指数12时,不适合培育大径材。立地指数14和16,杉木林龄30年时,林分保留密度1 200株/hm2,林龄50年时,可间伐至900株/hm2,林分蓄积为460~500 m3/hm2,大径材出材率可达55%以上;立地指数18以上,杉木林龄30年时,林分保留密度900株/hm2,林龄50年时,可间伐至600株/hm2,林分蓄积为500~560 m3/hm2,大径材出材率达到70%以上。

    杉木大径材立地控制密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