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江西农业大学

石庆华

双月刊

1000-2286

ndxb7775@sina.com

0791-83813246

330045

江西省南昌市志敏大道1101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Universitatis Jiangxiensis(Natural Sciences Edi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大学学报》是江西农业大学主办,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综合性农业学术刊物,双月刊,国内外公开发行,ISSN 1000-2286,CN 36-1028/S。本刊立足于国际国内农业科学的发展前沿,理论探索为主,面向社会,刊载有关农业科学、林业科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生物技术与工程、资源与环境科学、农业工程等学科具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论文、研究简报和研究综述等。本刊是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科院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美国《生物学文摘预评》(BA)、意大利《农业索引》(Agrindex)、英国《动物学记录》(ZR)、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学中心文摘》(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生物学文摘》、《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信息源》、《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CAJ-CD)等20多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收录,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及活力快速测定

    张薇蒋诗音王燕孙荣喜...
    935-9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适宜的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研究其花粉活力快速检测方法,以期为南酸枣人工授粉和杂交育种工作提供参考.[方法]采集将要开放的南酸枣花穗,通过水培法获取成熟南酸枣花粉;设置不同浓度的蔗糖、硼酸、氯化钙,采用L16(43)正交试验设计和液体培养法进行花粉离体萌发培养,筛选最佳的南酸枣花粉离体培养条件和培养时间;分别采用I2-KI染色法、TTC染色法和红墨水染色法对花粉进行染色,结合最佳花粉离体萌发条件培养后所得出的萌发率,比较不同染色方法,找出适合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检测的方法.[结果]蔗糖、硼酸、氯化钙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率和花粉管长度具有显著影响(P<0.05).三因素对南酸枣花粉萌发的影响由大到小依次为蔗糖(A)、氯化钙(C)和蔗糖(B).正交试验结果表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花粉萌发率为91.41%,花粉管长度为250.91 μm.由极差和方差分析结果得知,蔗糖20%、硼酸0.3%和氯化钙0.02%组合花粉萌发效果最好,经验证,花粉萌发率为93.27%,花粉管长度为296.34 μm,结果优于20%蔗糖、0.3%硼酸和0.03%氯化钙组合.当花粉离体培养6 h时,花粉萌发率趋于稳定,花粉管长度适中、不堆叠,利于观察和统计数据.红墨水染色法与花粉离体萌发培养萌发率相近,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作为南酸枣花粉活力的快速检测方法.[结论]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最佳培养组合为20%蔗糖、0.3%硼酸和0.02%氯化钙,最适的培养时间为6 h,红墨水染色法适用于南酸枣花粉活力快速测定.

    南酸枣花粉离体萌发花粉活力

    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物种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许梦娇邱璐邓波杨阳...
    94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对群落组成结构、植被多样性,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加深对箬竹扩展的认识,为林分健康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国际竹藤中心安徽太平试验中心林场内的天然箬竹林扩展并取代针阔混交林的连续生态面为研究对象,选取针阔混交林(MF)、竹-林混交带(IMF)、箬竹纯林(IF)3种林地类型,利用Simpson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进行群落物种多样性调查;同时测定3种植被下的土壤理化性质.[结果](1)箬竹向针阔混交林扩展导致了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山茶(Camellia japonica)、南酸枣(Choerospondias axillaris)、乌药(Lindera aggregata)、常春藤(Hedera nepalensis var.sinensis)、柯(Lithocarpus glaber)均在箬竹纯林中消失,共有物种蕨(Pteridium aquilinum var.latiusculum)、柃木(Eurya japonica)、老鼠屎(Symplocos stellaris)、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的数量明显下降;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丰富度和均匀度指数均下降,群落结构简化.(2)土壤理化性质随着箬竹的扩展也发生了变化:与针阔混交林相比,箬竹纯林的SWC、SOC、TN、TP、Mg、DOC、DON、MBC、MBN含量均下降,土壤K含量上升;除DOC、DON、MBC、MBN以外,土壤养分积累均随着土层的加深而减少.[结论]箬竹扩展到针阔混交林导致森林原有优势种种类和数量减少,群落结构简化,造成林分退化,林地土壤质量下降.

    箬竹针阔混交林扩展森林群落结构土壤理化性质

    基于叶绿体基因片段的井冈寒竹属系统发育关系研究

    刘恒汪城坤冀雪楠杨光耀...
    954-9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 Wen)属于禾本科(Poaceae)竹亚科(Bambusoideae)青篱竹族(Trib.Arundinarieae),是中国亚热带地区的特产散生竹属.该属植物为灌木状木本竹,地下茎呈复轴型,秆细长,每节多分枝,当年不再产生次级分枝,小枝末端通常仅有1片叶子,花序为圆锥型,雄蕊为3枚,秋冬季节发笋.井冈寒竹属植物主要产自中国长江以南的低海拔地区,其中南岭地区是该属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其栖息在林下、沟涧的阴凉潮湿处,呈现片状分布,具有观赏价值、食用价值和生态平衡效应.目前,该属植物的系统发育关系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旨在对叶绿体基因片段的系统发育重建,初步探讨该属植物种间的亲缘关系,为深入理解竹类植物的演化历史提供一定的参考资料.[方法]试验广泛采用青篱竹族11个支系26属82种以及簕竹属(Bambusa)和牡竹属(Dendrocalamus)外类群6种作为样品.利用7个叶绿体基因片段,即rpl32-trn L、rps16-trn Q、trn C-rpo B、trn D-trn T、trn T-trn L、trn G-trn T(t)和mat K,对井冈寒竹属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进行重建.结合通过分子钟估算,探究其起源和类群间的分化时间.[结果](1)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井冈寒竹属(Gelidocalamus)为复系类群,成员分别聚在青篱竹族的Shibataea clade(IV)和Phyllostachys clade(V)两个分支中;(2)分化时间估算结果表明,IV、V分支分别在5.44 Mya和3.41 Mya分化出来,除小蒙竹(G.monophyllus)外,井冈寒竹属其余种在约3 Mya间陆续分化出来.[结论]井冈寒竹属不是一个自然的单系类群;红壳寒竹(G.rutilans)应归于箬竹属下;亮竿竹(G.annulatus)可能为井冈寒竹属和箬竹属的杂交起源;冬顶寒竹(G.dongdingensis)与同春箬竹(I.tongchunensis)近缘,或为箬竹属成员,或为一独立分支.本研究通过重建井冈寒竹属的系统发育关系,对该属内成员的系统位置进行了初步阐述,为争议类群的归属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

    温带木本竹井冈寒竹属系统发育关系分化时间估算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及其与土壤化学因子的关系

    吴成丹孟昭军刘曼红孟祥征...
    969-9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探讨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随恢复年限的变化,土壤化学因子对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影响.[方法]选取挠力河自然保护区2005年、2014年、2020年和2021年退耕湿地以及自然湿地为研究对象,在野外采样调查的基础上,测定土壤有机碳(SOC)、速效氮(AN)、速效磷(AP)、土壤含水量(SWC)、酸碱度(pH),计算不同退耕年限湿地植物多样性指数,并分析土壤化学计量特征与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关系.[结果](1)随着退耕年限土壤SOC、AN和SWC都呈现增加的趋势,AP呈减少的趋势,pH在不同恢复阶段无差异;(2)共鉴定出植物21科43属57种,其中,菊科最多为12种,占研究区植物种类数的17.54%;其次禾本科10种,占12.05%;蓼科和莎草科分别为6种和4种,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优势种以一年生草本植物(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兴安薄荷Mentha dahurica和铁苋菜Acalypha australi)向多年生草本植物和典型湿地植物(灰脉苔草Carex appendiculata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演替;(3)植物生物量、群落高度和群落盖度都随退耕年限的延长呈现增加,植物群落Margalef指数、Shannon-Win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随退耕年限的延长而下降;(4)SOC和SWC是影响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因子.[结论]随恢复年限的延长,植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在向典型湿地植物群落演变,退耕湿地土壤SOC和SWC对退耕湿地植物群落特征和植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影响.

    挠力河自然保护区退耕湿地植物多样性土壤化学因子

    口服太子参皂苷对鸡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

    廖丽华郑娱许高琳陈沛予...
    980-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研究口服太子参皂苷(RP)对鸡免疫功能和炎症反应的影响,为使用RP作为免疫增强剂提供科学依据,对家禽养殖业的疾病预防和健康维护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方法]试验以鸡毒支原体(MG)抗原、抗体均为阴性的30日龄健康河田鸡为研究对象,根据初始体质量平均分为5组,空白组不给药及疫苗,疫苗对照组口服灭菌生理盐水7 d后免疫MG弱毒疫苗,100,20,5 mg/kg RP试验组分别连续口服RP 7 d后免疫MG弱毒疫苗,一免后28 d进行二免,试验期49 d.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血清中MG特异性抗体消长规律及抗体阳性率和细胞因子(IFN-γ、IL-4、IL-5、IL-1α、CCL4、IL-17A、IL-6)含量.[结果](1)RP组与疫苗对照组相比,口服RP能有效提高一免及二免后7 d的MG特异性抗体滴度及抗体阳性率(P<0.05),其中以RP高剂量(100 mg/kg)效果最佳.(2)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中,与疫苗对照组相比,RP高剂量(100 mg/kg)和中剂量(20 mg/kg)组血清中免疫因子(IFN-γ、IL-4、IL-5)的含量在一免后3 d呈现显著上升(P<0.05),一免后7 d无明显差异;(3)与疫苗对照组相比,RP组炎症细胞因子(IL-1α、CCL4、IL-17A、IL-6)血清中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高剂量组(100 mg/kg)下降最为显著.[结论]首免前口服太子参皂苷(RP)能够提高河田鸡的免疫功能,并降低由MG弱毒疫苗引起的炎症反应,其中100 mg/kg RP效果最佳.

    太子参皂苷鸡毒支原体弱毒疫苗免疫功能细胞因子

    基于CRISPR/Cas9技术的SIRT3基因敲除猪肺泡巨噬细胞系的构建与鉴定

    王宝鑫张文华董霞郑好...
    991-10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构建稳定敲除SIRT3基因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分析SIRT3敲除对病毒诱导的炎症反应的调控作用,为探究SIRT3基因在宿主抗病毒感染中的作用奠定试验基础.[方法]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针对猪SIRT3基因第2号外显子设计sgRNA,连接pb-U6-puro-BFP质粒后转染3D4/21细胞,筛选单克隆细胞,结合Sanger测序、qPCR和Western blot技术对获得的单克隆细胞进行鉴定,进而获得SIRT3基因敲除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3D4/21-SIRT3-KO),并以流感病毒A/WSN/33为研究对象,感染野生型和3D4/21-SIRT3-KO猪肺泡巨噬细胞,利用qPCR方法检测炎症相关因子IL-6、IL-8的表达水平,初步分析SIRT3基因在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Sanger测序结果显示,在挑选获得的敲除SIRT3基因的猪肺泡巨噬细胞克隆中,SIRT3基因第2号外显子位点产生了碱基缺失,并导致移码突变;同时,利用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猪肺泡巨噬细胞中SIRT3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细胞相比,3D4/21-SIRT3-KO细胞中SIRT3 mRNA和SIRT3蛋白均不表达;流感病毒感染SIRT3基因敲除的猪肺泡巨噬细胞时发现,敲除SIRT3能显著加剧流感病毒感染诱导的炎症反应.[结论]研究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SIRT3基因敲除的猪肺泡巨噬细胞系,并初步分析了SIRT3在流感病毒感染中作用.

    猪肺泡巨噬细胞系SIRT3CRISPR/Cas9炎症反应抗病育种基因编辑

    蓝莓多酚微胶囊的制备及体外消化特性研究

    赵慧芳吴文龙李维林俞小花...
    1001-10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旨在研究蓝莓多酚的提取纯化及微胶囊制备工艺,为研发具有缓释功能的蓝莓多酚微胶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酶解渣汁分离后的蓝莓皮渣为试验材料,通过比较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大孔树脂在蓝莓多酚纯化上的作用,确定蓝莓多酚的提取纯化工艺,在此基础上通过均质和冷冻干燥的方法制备蓝莓多酚微胶囊,以包埋效率为主要指标,结合颜色和结构表征明确蓝莓多酚微胶囊的最佳制备工艺,并进一步分析微胶囊的体外胃肠消化特性.[结果](1)分别比较园蓝、巴尔德温和寨选4号3个品种蓝莓果渣和果汁提取物,发现果渣提取物的总多酚含量均高于果汁提取物,寨选4号最高达2倍以上;(2)通过比较10种大孔树脂对蓝莓多酚吸附和解吸附的性能,优选出HPD-300、HPD-100B和HPD-100 3种树脂,并比较不同乙醇体积分数对蓝莓多酚的解吸附效率,确定选用80%的乙醇溶液对蓝莓多酚进行解吸附;(3)选择HPD-100B大孔树脂进行提取和纯化的扩大试验,获得纯度达71.4%的蓝莓多酚提取物;(4)在此基础上比较麦芽糊精、大豆蛋白和乳清蛋白3种壁材对蓝莓多酚的包埋率,发现大豆蛋白的包埋率最高,并且复配阿拉伯胶能够进一步提高多酚的包埋率;(5)通过色差的比较发现,相比多酚提取物,微胶囊产品的L*降低,a*、b*升高,即微胶囊的明度降低,红色增强,蓝色减弱;(6)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与片层结构的多酚提取物相比,微胶囊呈现交联状的圆球形;(7)体外消化试验发现,多酚提取物在胃液和肠液中的释放率均达到99.8%,而多酚微胶囊在胃液和肠液中的释放率分别为65.77%和74.31%.[结论]蓝莓多酚的最优制备工艺为蓝莓皮渣粗提物水液上样HPD-100B、HPD-300或HPD-100大孔树脂,5倍柱体积的水冲洗,80%的乙醇收集蓝莓多酚,且经减压浓缩和冷冻干燥制备得到蓝莓多酚提取物,纯度达71.4%.蓝莓多酚微胶囊的最优制备工艺为阿拉伯胶与大豆蛋白比例为3∶7,壁材溶液质量分数10%,芯壁比1∶5,芯壁混合液pH 2.0,4 000 r/min均质10 min,冷冻干燥.所制备的蓝莓多酚大豆蛋白+阿拉伯胶微胶囊的包埋率97.6%,颜色为带有红、蓝色调的低明度粉末,结构为交联状的圆球形,具有一定的缓释特性.

    蓝莓多酚大孔树脂微胶囊扫描电镜体外消化

    凯氏拟小球藻Z6利用葛渣水解液合成油脂的工艺优化研究

    白格李敏朱彪丁欢欢...
    1012-1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筛选获得适合凯氏拟小球藻Z6(Parachlorella kessleri Z6)利用的木质纤维原料,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法优化该藻株培养条件,以期提高其油脂产量.[方法]通过探究葛渣、甘蔗渣、稻草秸秆及菌糠等4种水解液培养条件下凯氏拟小球藻Z6生物量与油脂产量变化,获得最优木质纤维原料;通过单因素、PB以及中心组合试验获得凯氏拟小球藻Z6最优培养工艺,并通过GC-MS技术分析优化前后凯氏拟小球藻Z6脂肪酸成分.[结果](1)以葛渣水解液为发酵原料时,凯氏拟小球藻Z6的生物量与油脂产量最高;(2)利用PB试验获得葛渣水解液、硝酸钠、磷酸氢二钾和柠檬酸等4种成分为显著影响因素;(3)通过CCD中心组合试验确定凯氏拟小球藻Z6的最佳培养条件为70%葛渣水解液、0.70 g/L硝酸钠、0.02 g/L磷酸氢二钾、0.075 g/L七水硫酸镁、0.04 g/L二水氯化钙、0.008 g/L柠檬酸,其余成分与BG11培养基一致;(4)在最优组合条件下,凯氏拟小球藻Z6的油脂产量可达到2.22 g/L,相较于初始葛渣水解液培养基和异养培养基分别提升了43.23%和12.69%.[结论]葛渣水解液可作为凯氏拟小球藻Z6的发酵原料,经响应面法优化后的藻株Z6总脂量有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木质纤维素原料利用以及提高微藻产油性能提供有益的参考.

    凯氏拟小球藻Z6木质纤维素响应面优化油脂产量

    基于改进YOLOv5s的自然环境下番茄成熟度检测方法

    常文龙谭钰周立峰杨启良...
    1025-1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在番茄识别任务中,现有的目标识别算法速度慢、对遮挡番茄以及小番茄识别准确率低,影响了其在嵌入式设备上的部署和应用.为实现复杂环境下农业机器人对番茄果实的快速准确识别,该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改进的YOLOv5s模型的番茄成熟度识别方法.[方法]结合番茄生长环境的分布特点,引入MobileNetv3网络和ECANet注意机制,改进YOLOv5s目标检测算法.[结果]改进后的YOLOv5s(Im-YOLOv5s)与YOLOv5相比,准确率、召回率和平均准确率分别提高3.4%、2.4%和2.3%,权重大小降低了48.6%,检测速度提高了52.9%,提高了检测性能,缩短了模型推理时间.[结论]与多种主流目标检测模型相比,改进后的YOLOv5s对番茄的成熟度的漏检和误检大大减少,识别效果更好,具有良好的鲁棒性和实时性,满足对不同成熟度番茄的精准实时识别需求,适合在嵌入式设备上的部署和应用,可为番茄自动化采摘提供技术支持.

    YOLOv5s番茄成熟度检测深度学习MobileNetV3机器视觉

    齿梳式油茶花药采集器关键部件设计与试验

    李忠英赖曲芳邓勇杰刘木华...
    1037-10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针对油茶花粉人工采集难度大、耗时费工、尚未实现机械化等问题,为实现油茶花粉的机械化采收,提出一种通过采集油茶花药来收集花药裂开后释放全部花粉的研究思路,设计一种油茶花药采集装置,并对其工作过程及关键部件参数进行设计与分析.[方法]基于油茶采粉与授粉农艺性状和力学特性的分析,设计一种齿梳式油茶花药采集器,并对油茶花药与齿梳分离机构相互作用过程进行力学分析,确定影响花药采摘性能的主要因素.以花药采净率、花朵损伤率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法,确定齿梳间隙、齿梳安装角度、齿梳辊转速的取值范围;并以齿梳间隙、齿梳安装角度、齿梳辊转速为试验因素,开展三因素三水平正交试验;以花药采净率、花朵损伤率为考核指标,运用Design-expert软件对试验因素进行参数优化,获得了各因素的最优参数组合.根据优化后的工作参数,进行油茶花药采摘性能试验,以采摘一朵油茶花花药的时间作为评价指标,测定齿梳式油茶花药采集器的采集效率.[结果]各因素对花药采净率影响的主次排序是齿梳辊转速、齿梳安装角度、齿梳间隙;对花朵损伤率影响的主次排序是齿梳辊转速、齿梳安装角度、齿梳间隙.综合分析选取较优参数组合为:齿梳间隙为0.59 mm,齿梳安装角度为58°,齿梳辊转速为322.23 r/min;该花药采集器采净率为97.02%,花朵损伤率为8.33%.采摘性能试验表明,齿梳式油茶花药采集器平均采集效率约为3.88 s/朵.[结论]提出的齿梳机构采摘花药的方法可行,研制的齿梳式油茶花药采集器运行稳定,满足油茶生产农艺要求,可为油茶机械化采粉技术与装备研究提供参考.

    油茶花药采集器齿梳式关键部件采摘正交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