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罗奇祥

月刊

1001-8581

jxny@163.com

0791-87090763 87090630

330200

南昌市莲塘江西农业科学院

江西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学报》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西省农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本刊既刊登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园林、蚕桑茶叶、畜牧水产、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江西农业学报》系国家科技部评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本刊2005年度影响因子为0.406,最近5年来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391,他引率0.92,基金论文率0.38,居同类期刊前列。本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江西农业学报》为月刊,国内公开发行,大16开本,每期160页, 彩色封面,逢月末出版,每期订价10.0元,全年订价120元。需订阅者可直接将杂志订阅款寄至本刊编辑部。地址:330200 南昌莲塘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学报》编辑部。本刊投稿专用电子信箱:jxny@163.com或jxny@chinajournal.net.cn,电话:0791-7090630欢迎订阅,欢迎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及高温逼熟气象灾害特征分析

    章起明易艳红杨林汪建军...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1993-2022年江西省11个地市79个国家气象站历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气候变暖背景下江西省双季早稻小满寒和高温逼熟等气象灾害的发生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江西省近30年来分别有80.0%和93.3%的年份发生了不同程度、不同范围的小满寒及高温逼熟灾害;从时间变化上来看,遭受小满寒侵袭的站数随着时间变化呈减少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369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102站/a(P<0.05);发生高温逼熟的站数呈递增的趋势,其中发生轻度及以上灾害站数的年际变化倾向率为0.783站/a(P<0.05),发生重度灾害站数的为0.503站/a(P<0.05),高温逼熟灾害范围在1993-2012年间扩张明显;江西省小满寒高发期为5月中旬至下旬前期,高频中心主要位于赣西北和赣东北地区;高温逼熟高发时段为7月初至中旬,高频中心主要位于浙赣铁路沿线一带、吉泰盆地、赣南北部地区.

    气候变暖双季早稻小满寒高温逼熟灾害特征

    气候变化对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的影响分析

    梁宏喆张思涵刘博文贾桂梅...
    74-80,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利用1981-2022年气象观测资料及1982-2022年冬小麦生育期资料,分析了定州市近40年来冬小麦全生育期气候变化情况、极端天气发生情况以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并对冬小麦生育期与气象要素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定州市冬小麦生育期气温呈变暖的趋势,降水量呈增多的趋势,日照时数呈减少的趋势;极端高温事件呈增多的趋势,极端低温事件呈减少的趋势,整体呈现变暖的趋势;极端降水指数呈增多的趋势;播种—越冬期整体呈推迟的趋势,越冬—成熟期整体呈现提前的趋势,冬小麦全生育期呈现显著缩短的趋势;定州市冬小麦适播期为9月26日—10月7日,最佳播种期为9月28日—10月2日,同时应在适播期范围内延迟播种;1982-2022年定州市冬小麦全生育期历期呈缩短趋势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和日照时数减少.

    冬小麦气候变化极端天气生育期适播期

    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王凯潘凌洁徐志豪李佳丹...
    81-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确水稻—红螯螯虾种养的经济效益,分析其总效益、净效益、投入产出等,为制定政策以精准支持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通过访谈调研、查阅台账、问卷调查等方法,跟踪调研了浙江宁波地区20家经营主体近3年的投入产出情况,分析比较了水稻—红螯螯虾共作与水稻单作2种模式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开展水稻—红螯螯虾共作近3年的平均总收益为139500元/hm2、净收益50835元/hm2,远远高于水稻单作;开展水稻—红螯螯虾共作近3年的平均总投入为88665元/hm2,是水稻单作的2.83倍;开展水稻—红螯螯虾种养近3年的平均产出投入比为1.65,是水稻单作的1.94倍;在水稻—红螯螯虾共作中,净收益的构成为稻虾米占70.6%、红螯螯虾占29.4%,稻虾米对净收益的贡献率大于红螯螯虾.建议政府加大对水稻—红螯螯虾种养模式的支持力度,强化对水稻—红螯螯虾共作模式中基础设施的投入改造、虾苗购买、品牌打造、技术推广与培训等关键环节的扶持力度.

    水稻红螯螯虾经济效益种养结合

    不同龄期人工饲料育对优食一号生长发育和茧丝质的影响

    邓真华郑蜀云陈紫梅钟利军...
    87-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家蚕品种优食一号为研究对象,以全龄桑叶育为对照(CK),研究比较了1~3龄人工饲料育、1~4龄人工饲料育和1~5龄人工饲料育的饲养效果,并检测了不同饲育处理家蚕的丝质成绩.结果表明:优食一号经不同人工饲料育饲养后,其龄期经过、生命力、产茧量、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等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其中1~3龄人工饲料育处理的饲养效果最好,虽然与CK差异不显著,但是显著优于1~4龄饲料育和1~5龄饲料育的,且1~5龄人工饲料育处理的饲养效果最差;1~3龄饲料育处理的各项丝质成绩指标除了洁净和清洁得分外均明显优于1~4龄人工饲料育和1~5龄人工饲料育的.因此,目前适于江西农村推广普及的家蚕饲料育方式为1~3龄人工饲料育.

    家蚕人工饲料育饲育方式生长发育茧丝质

    基于植被指数的生态恢复力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以武陵山片区为例

    杨蔓红尹宁玲左金友杨益民...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作为生态恢复力替代指标,从敏感性和适应性2个维度构建了生态恢复力测度模型,对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态恢复力进行了综合评价,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究了武陵山片区生态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武陵山片区生态恢复力指数平均为0.45,整体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格局;(2)低、较低、中等、较高和高生态恢复力地区分别占武陵山总片区面积的0.29%、18.19%、35.82%、29.01%和16.69%;(3)生态恢复力与年平均气温、坡度、建设用地面积占比、碳排放量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高程、人口密度、GDP呈正相关;其中年平均气温、人口密度和碳排放量是武陵山片区生态恢复力的主要影响因素.

    生态恢复力归一化植被指数影响因素武陵山片区

    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耦合协调研究

    陆一凡孙媛媛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2000-2020年长三角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相关数据,构建了长三角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综合指标评估体系,并分析了长三角地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耦合协调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长三角地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均表现波动上升趋势,但在2008、2020年均呈现下跌趋势;(2)灯显机制评估结果表明,除2001年处于重警状态外,其他年份长三角地区的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协调发展水平稳步提升,实现了从中警、轻警到无警状态的三阶段跨越;(3)长三角地区耦合协调的空间异质性较为突出,各地区的多年平均协调度由大到小为:江苏>安徽>浙江>上海.最后,提出了增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和韧性,以及构建水资源—能源—粮食系统的风险预警机制、风险防控体系等政策建议.

    水资源—能源—粮食耦合协调风险预警空间异质性

    乡村振兴背景下促进兵团农工合作社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刘明轩陆峰李晓玉韩梅...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农业作为兵团的优势产业,运用农工合作社进一步激发农业产业的潜在价值,盘活全产业链条多方资源,推动乡村振兴,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以兵团某典型师市数据为基础,通过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总结了兵团农工合作社基础型、经典型、引领型等3种典型发展模式,指出了农工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整体大而不优、内部管理亟待提升、外部条件尚未健全等困境.因此,针对性地提出了强化基层党建引领、理顺内部运行机制、完善外部支撑架构等优化路径,以期推动兵团农工合作社高质量发展.

    乡村振兴农工合作社高质量发展优化路径

    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度与耦合协调度评价

    王正源郭耀辉杨万宝杜兴端...
    117-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统计年鉴等相关数据,构建了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对该省及其21个市(州)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度和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四川省农业农村现代化整体水平偏低,农村现代化实现度普遍高于农业现代化实现度,成都和攀枝花两市进入农业农村现代化加速实现阶段,绵阳等11个市(州)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转型升级阶段,达州等8个市(州)处于农业农村现代化起步阶段.(2)四川省平均协调程度处于初级协调水平,攀枝花市达到高度协调水平,成都和雅安市处于中级协调水平,达州和巴中处于濒临失调状态,其他16个市(州)处于初级协调或勉强协调水平.(3)农业产业体系整体效率仍显不足,农产品加工产值相对滞后;农业生产体系科技活动人员仍未充分发挥作用,农机化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农业经营体系中的农业企业和家庭农场发展较慢,农业服务机构尚未得到有效落实.鉴于此,提出了加强顶层设计,确保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相关规划的落地落实;加强农业农村协同发展,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农村现代化;加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的协同发展等对策建议.

    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标体系耦合协调度标准值法四川省

    互联网发展与农户共同富裕:效应与差异分析

    吴丹程照晴巫林洁邹萍...
    128-13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CFPS 2020年数据,采用熵值法从经济水平、医疗健康、教育水平、精神富裕、生活保障等5个维度测算了农户共同富裕水平,实证检验了互联网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1)互联网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实现起到了"助推器"的作用;(2)互联网发展对共同富裕的5个维度具有差异化影响,其中在经济水平、教育水平、精神富裕和生活保障等维度呈现出不同程度的正向影响,但对医疗健康维度无显著影响;(3)互联网发展对农户共同富裕水平呈现出多分位先增后减及区域差异化的促进效应,且对非农就业农户共同富裕水平的促进效应更加明显.研究结论可为后续利用数字技术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一定的参考.

    互联网发展农户共同富裕区域差异非农就业

    《江西农业学报》征稿启事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