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农业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江西农业学报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 江西省农学会

罗奇祥

月刊

1001-8581

jxny@163.com

0791-87090763 87090630

330200

南昌市莲塘江西农业科学院

江西农业学报/Journal Acta Agriculturae JiangxiCSTPCD
查看更多>>《江西农业学报》是由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和江西省农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术类期刊。本刊既刊登栽培育种、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园艺园林、蚕桑茶叶、畜牧水产、生物技术、资源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报告、综述、研究简报和实用技术,也发表农业经济、区域经济、农业科技管理、农业发展战略、农产品加工及农业产业化等方面的研究论文、调查报告和对策性文章。《江西农业学报》系国家科技部评定的“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江西省优秀期刊”。 根据最新出版的中国学术期刊综合引证报告(2006),本刊2005年度影响因子为0.406,最近5年来的平均影响因子为0.391,他引率0.92,基金论文率0.38,居同类期刊前列。本刊同时被《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生物学文献数据库》等国内权威数据库全文收录。《江西农业学报》为月刊,国内公开发行,大16开本,每期160页, 彩色封面,逢月末出版,每期订价10.0元,全年订价120元。需订阅者可直接将杂志订阅款寄至本刊编辑部。地址:330200 南昌莲塘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江西农业学报》编辑部。本刊投稿专用电子信箱:jxny@163.com或jxny@chinajournal.net.cn,电话:0791-7090630欢迎订阅,欢迎赐稿。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增密与减氮对青贮玉米产量的影响

    周波韩小花王延召豆丽萍...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和郑单958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施氮量、种植密度及品种互作对青贮玉米鲜草产量和干物质生物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郑单958)、施氮量(N1、N2、N3分别为240、216、168 kg/hm2)和密度(D1、D2、D3、D4分别为6.75万、7.50万、8.25万、9.00万株/hm2)对青贮玉米干物质生物产量和鲜草产量均有显著的影响,在相同的密度水平下,3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物产量随施氮量的减少,总体呈下降趋势,但是N1和N2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在相同施氮水平下,3个玉米品种的干物质生物产量随密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不同施氮量和种植密度条件下,正常施氮量且高密度种植条件下(N1D3、N1D4)的产量表现为郑青贮1号>北农青贮368>郑单958;在正常施氮量且低密度种植(N1D1、N1D2)和减氮条件下(N2、N3)的产量表现为北农青贮368>郑青贮1号>郑单958.因此,综合考虑减氮增产高效的目标,氮肥减施10%(N2)的条件下,郑青贮1号和北农青贮368的推荐栽植密度为8.25万株/hm2,郑单958不推荐作为青贮玉米种植.

    青贮玉米干物质生物产量氮肥种植密度

    甜高粱和饲用玉米不同混种模式对青贮营养成分与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

    孙健雄施洋高进于爱华...
    8-1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甜高粱和玉米混种模式对青贮品质和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以甜高粱中科甜968与玉米苏玉29为试验品种,比较了高粱玉米混种(1∶1)、高粱玉米混种(1∶2)及单种高粱和单种玉米的产量、青贮品质、牛奶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结果表明:甜高粱组的产量最高(6.3 t/667 m2),高粱玉米(1∶2)组的产量低于高粱玉米(1∶1)组,玉米组的产量最低;青贮营养分析结果显示,玉米组的各项营养品质指标相对较好,高粱玉米(1∶2)组的总可消化养分比例最高(79.00%),其淀粉含量和泌乳净能也仅次于玉米组;饲喂试验结果表明,中、高产奶牛在经过饲喂适应期后,高粱玉米(1∶2)组的牛奶品质均有所提升,且产奶量最高."种—贮—饲"模式中高粱玉米(1∶2)模式是相对最佳的模式,高粱组的泌乳净能比玉米组的高2115.30 MJ/667 m2.综上,高粱玉米(1∶2)模式的青贮营养比玉米单独青贮更为均衡互补,可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饲喂效果,增加经济效益,在青贮饲料产业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甜高粱饲用玉米混种模式青贮品质奶牛生产性能

    连州不同晒黄烟品种的综合评价

    黄瑞寅杨天乐李红星黄凯祥...
    14-2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连州晒黄烟品种单一、种性退化等问题,以青梗、8126、塘蓬、连选1号、密托为试验材料,调查分析上述品种的农艺性状、经济性状、化学成分、感官质量和外观质量等指标,以期引进和筛选出适宜连州传统晒黄烟试验点的优质晒黄烟品种.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点适宜的晒黄烟品种不同,星子试验点中连选1号的产量和有效叶数最多,ECI、CCUI和感官质量得分表现较突出;孔塘试验点则以密托的适应性最好,在孔塘种植的产量最高,有效叶数最多,因此ECI和外观质量得分较为突出.综合质量得分表明,星子试验点以连选1号为最高,孔塘试验点以密托为最佳.

    连州晒黄烟品种感官质量综合评价

    水稻幼穗在不同高温胁迫处理下的转录组对比分析

    赵佳梁吴保为曾博虹欧阳冬梅...
    2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高温胁迫已成为制约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之一,发掘新的耐热种质资源、鉴定水稻耐热基因、提高水稻耐热能力、培育出耐热品种是保证水稻产量的重要途径.通过对孕穗期耐热种质资源冷水白(LSB)在2种不同高温胁迫(35和38℃)处理后幼穗的转录组进行分析,共鉴定出785个差异表达基因(DEGs),其中有差异表达基因152个,上调表达基因81个、下调表达基因71个.对DEGs进行GO分类和KEGG途径分析,认为高温下幼穗代谢途径基因表达受到抑制,并可能影响了幼穗的发育,而氧化还原过程和蛋白加工途径是冷水白抵御高温热害的关键,并且耐热转录因子以及内源激素的表达变化可能在冷水白响应热胁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综上,强抗氧化能力、转录因子和激素的表达是水稻冷水白具有更强耐热性的关键,筛选出的耐热相关基因可为培育耐热水稻提供新的参考.

    水稻耐热转录组转录因子激素

    大麻种质资源萌发期耐冷性鉴定及筛选

    张晓艳曹焜李学海韩承伟...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筛选大麻萌发期耐冷性鉴定指标,挖掘大麻耐冷性种质资源,对21份大麻种质资源进行萌发期耐冷性鉴定及筛选.结果表明:供试大麻种质资源中11个耐冷指标变异系数的变化范围为16.652%~155.576%;通过主成分分析选出3个具有代表性因子作为大麻耐冷性筛选与评价的重要指标,分别为相对发芽指数、相对发芽系数和相对胚根长;根据隶属函数值筛选出强耐冷性资源1份,冷敏感性资源1份;21份大麻种质资源萌发期的耐冷性存在显著差异,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可为大麻种质资源耐冷性鉴定及耐冷品种选育提供基础材料和理论基础.

    大麻种质资源萌发耐冷性鉴定筛选

    江西烟区烟青虫发生规律与防控时机研究

    张志高王利兵吴晴阳张文梅...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诱捕和人工普查相结合的方法于2022年3月—2023年7月研究了江西烟区烟青虫成虫、卵、幼虫和蛹的发生和消长规律,根据发生规律制订了深耕冬灌、诱杀成虫、人工捕杀、释放赤眼蜂和施用生物农药等控制措施的适宜防治时间.结果表明,江西两大烟区4个烟草试验点共捕获烟青虫2108头,其中成虫681头、卵670粒、幼虫625头和蛹132粒.成虫于每年3月下旬开始出现,5月上中旬和6月中下旬分别出现密度高峰;卵于4月下旬出现,5月中旬和6月中旬密度较高;幼虫于5月上旬发生,5月下旬和6月下旬密度较高.与成虫发生进度比较,卵在烟株上发生进度推后5~10 d,幼虫推后10~15 d.根据卵和幼虫的发生规律,5月中旬之前发现的为越冬蛹,5月下旬之后发现的为当年第1代蛹.为有效控制烟青虫的发生危害,每年11月下旬到次年2月上半月可深耕冬灌杀灭杂草和土壤中的越冬蛹;3月下半月到7月上半月使用诱捕器诱杀烟青虫成虫;4月下半月到5月底施用生物农药防治烟青虫卵和幼虫.

    江西烟区烟青虫发生规律防控时机

    农业绿色防控技术采纳的现状与建议

    刘思涵封涵柳李梅芳
    43-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文献综述法对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对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绿色防控技术的采纳情况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当前农业绿色防控技术在推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最后展望了我国未来农业绿色防控技术的发展方向.

    农业绿色防控技术技术采纳研究现状展望

    茶树与绿肥间作对茶园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王礼献徐慧芳黄国勤黄俊云...
    54-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茶树作为全球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种植与管理方式对茶叶品质、生态环境、农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深入研究茶树间作绿肥对茶园生态环境的影响,探讨了茶树与绿肥间作的现状,综合阐述了茶树与绿肥间作在促进茶树生长、提高茶叶品质、增加经济效益、改善茶园土壤理化性状,以及减轻茶园水土流失和病虫草害,调节茶园小气候、增强温室气体排放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期为茶园发展绿肥生产、茶园生态化管理和实现茶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茶树间作绿肥茶园生态环境

    毕节市植烟土壤缺镁风险评价与应对措施

    张龙李彩斌陈秀娥陈德慧...
    64-6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评估贵州省毕节市植烟土壤缺镁风险状况和采取相应改良措施,采集了贵州省毕节市植烟区耕层土壤样品,对土壤pH值及交换性钾、钙、镁含量进行检测,并对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应用植烟土壤缺镁风险评价防控措施体系对毕节市植烟土壤潜在缺镁风险进行了评估,并分析了可能导致缺镁的风险因素并提出了一些应对的生产改良措施.结果表明,毕节市植烟土壤pH值总体适宜至偏酸,交换性钾、钙、镁含量丰富或较丰富;风险评价发现毕节市有1/4的土壤存在高或极高的缺镁风险,有30.3%的样点需要进行土壤酸碱度改良,22.4%的样点需要叶面喷施镁肥.此研究对防范毕节烟区烟草缺镁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可为其他烟区中量元素协调提供理论和实践借鉴.

    评价指数烟区农田耕层

    大丽花花瓣高效的原生质体分离体系研究

    杨冬周静段青田洋波...
    70-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解决大丽花常规育种进程缓慢、现代生物技术育种体系不完善、大丽花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验证体系不成熟等问题,以大丽花花瓣为试验材料,研究分析了原生质体制备过程中的材料处理方式、甘露醇浓度、酶解时间、酶解组合、纯化方式等因素对大丽花原生质体产量和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的最佳组合为:采用切丝法将花瓣组织切成1 mm条带状,置于1.00%纤维素酶+0.50%离析酶+0.40%果胶酶+1.00 mol/L甘露醇的酶解液组合酶解10 h,得到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产量最高,为5.46×106个/mL,活力最大,为88.83%;建立了高效、稳定、快速的大丽花花瓣原生质体分离体系,可为后续大丽花体细胞融合和基因功能分析研究提供良好的试验平台和技术支持.

    原生质体大丽花FDA染色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