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双月刊

1000-579X

wkxb@jxnu.edu.cn

0791-88506185

330027

江西省南昌市北京西路437号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省内最早发行的学术期刊,迄今已有45年历史。承蒙诸多作者朋友长期大力支持,本刊得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壮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层治理中的"干部干、群众看"

    欧阳静王骏
    71-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近年的基层政府公共服务实践中,"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现象的产生主要源于我国"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服务理念正在被"为顾客服务"的市场服务理念所替代,从而使原本"官民共治"的基层公共服务模式转换成了市场化服务模式.在我国"为人民服务"的理念中,"人民"从来都不是单一的个体,更不是顾客."为人民服务"是为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市场上差异化的个体利益服务.因此,以顾客为导向的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在我国服务型政府构建中未必具有指导的适用性.立足于我国传统和现代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从为人民服务、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话语和经验中对服务型政府进行本土化重构是可行之道.

    基层治理"干部干、群众看"服务型政府为顾客服务为人民服务

    意义的再生产:信息稳定视角下新闻发布会的四要素分析

    邱新有王丽华
    8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信息稳定包含信息传播的时间、内容、结构和流量,四个维度的合理把控与社会秩序稳定存在较大的关联度.作为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新闻发布会与信息稳定的关系是值得探讨的议题.具体而言,距离事发时间越近,越有利于舆论引导;距离舆论沸腾时间越近,越有利于事件平息.信息内容与事件、角色、时态和发言人相关联,并与民众间的信任关系成正比.越以政府为中心,信息结构越趋于正面信息,越以民众为中心,则趋于正负信息结合.信息发布量是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由宏观层面的新闻发布制度和微观层面的会话规则共同把控.新闻发布会四要素的合理安排,是在社会范围内实现意义再生产,推动政治秩序从无序到有序的重要环节.

    新闻发布会信息稳定传播仪式信任

    面向公众的新闻创新:现实挑战与策略应对

    王辰瑶何源
    93-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公众的崛起深刻改造和重塑了新闻业,但它并非以早期研究设想的"参与式新闻"的方式.现实中,"数字化的"和"情感的"公众主要构成了当代新闻业的"生态环境",而不是新闻业的"合作伙伴".面对这一新环境,新闻业进行了不同的创新.这些创新行动表明,新闻业须重新理解数字公众不同于传统新闻公众的特征,既要面对数字公众目前表现出的一些不利于新闻业的现实情况,又要主动创新以避免被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异化.近年来一些本地新闻媒体试图以去数字化方式重建与公众关系的努力,给数字时代新闻业与公众关系的课题带来了新的启发.

    数字公众新闻创新参与式新闻

    界定数字记者:以"新闻专长"为标尺

    徐笛
    102-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时代谁可被称作数字记者?现有研究对数字记者的界定有技术路径和网络化路径.前者将技术视作实践过程;后者关注数字环境下传播活动的多元参与主体,但研究尚无法明确数字记者的范畴.考察实践活动中对专长的运用可以进一步明晰数字记者的边界.数字时代的新闻专长包含技能、社会-文化和伦理三个维度,分别对应技能性专长、互动性专长和伦理性专长.只有在实践活动中同时运用三类新闻专长,才可被视作数字记者,由此突破了职业视角.同时,这种界定方式可将技术物纳入数字记者的实践主体范畴,打破了以人类为中心的惯常界定方法.

    数字新闻学数字新闻实践数字记者新闻专长

    近十年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选题现状与发展前景(2013-2022)

    程美东王俊
    110-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国内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成果丰硕.通过对2013-2022 年全国八个中共党史博士点344篇中共党史专业博士论文的选题类型进行分析,发现近年来国内党史学界潜心研究,党史博士论文研究范围宽广、主题丰富、热点鲜明,各学位点充分考虑自身学科专长和优势,培养出各具特色的党史学术人才.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党史学科发展也面临着问题意识有待加强、论文标题冗长重复、史学色彩淡化、重大成果和特色成果缺失等现实问题.党史研究要以历史研究为基础,以政治史为中心,强化问题意识,以文论、文据、文采为抓手产出优秀研究成果,更好推动中共党史学科健康发展.

    中共党史博士论文选题学科发展博士生教育

    互构·相融·共强: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关联逻辑

    饶武元罗邹贤刘建光
    119-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同特质共生成,探究两者的关联发现: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互构、相融、共强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的力量之源,其理想信仰支撑形象之核、初心使命铸牢形象之基、伟大斗争彰显形象之美、不负人民哺育形象之根;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彰显了伟大建党精神的价值标识,凝聚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思想力量,接续了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引领目标,发扬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精神禀赋,坚定了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赓续;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存在着相融共进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与文化逻辑;新征程上伟大建党精神与中国共产党大党形象要同筑共强,必须要筑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以奠定基本前提,砥砺初心使命"传家宝"以坚定实干立场,点燃文化自信"新火种"以提供持久涵养,强化政治品格"力量源"以注入浩然正气.

    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大党形象互构相融共强关联逻辑

    中国现代旧体打油诗词的戏仿手法

    李遇春董瑞鹏
    129-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现代旧体诗词创作中,带有戏谑性的打油诗词十分引人注目.而在打油诗词中,戏仿手法的广泛使用又成了一个艺术焦点.从创作动因来看,新文学家群体创作戏仿诗词主要为了强化旧体诗词的社会介入性,现代通俗文学家群体创作戏仿诗词主要为了发挥旧体诗词的娱乐消遣性,底层作家或业余作者创作戏仿诗词主要利用其快速便捷性.而这三种情形的区分是相对的,三位一体是常态.在戏仿诗词创作过程中,作者主要通过对经典诗词作品的模仿、改造、颠覆三个步骤建构新的戏仿诗词文本,同时借助现代报刊传媒的广泛传播实现戏仿的意图和效果.从文学史的效应来看,戏仿是中国现代旧体诗词文体演变和文体革新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改造了旧体诗词的文体形式,而且扩大和提升了旧体诗词表现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为旧体诗词重新赢得了广大受众的支持和喜爱,对中华传统诗词的现代转型做出了积极贡献.

    现代旧体打油诗词戏仿创作动因文本建构艺术贡献

    《再见,哥伦布》中的"矛盾共鸣"及其伦理启示

    赖日升刘茂生
    139-1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再见,哥伦布》是犹太裔美国作家菲利普·罗斯的第一部作品.罗斯通过犹太裔情侣尼尔和布伦达的失败恋情揭露了20 世纪50 年代美国犹太居民生活中存在"矛盾的共鸣之音",两人分手的背后隐藏着深刻的伦理必然:尼尔所代表的年轻一代犹太知识分子阶层,虽然对犹太传统道德存在诸多看法,但仍认为秉持道德传统是在美国安身立命的基础;布伦达所代表的犹太富裕阶层,则选择完全放弃犹太身份及其相应的道德传统.罗斯通过尼尔与布伦达在恋爱过程中各自做出的伦理选择,表达了自己对保持少数族裔身份问题的伦理思考.

    《再见,哥伦布》伦理选择伦理身份"矛盾共鸣"伦理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