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江西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江西社会科学
江西社会科学

龚建文

月刊

1004-518X

jxsheke@163.com

0791-8596531 8592529

330077

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649号江西省社科院内

江西社会科学/Journal Jiangxi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江西省社会科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所刊发的文章注重理论性、学术性、原创性。在学术界影响较大,所刊发的文章被引用率和转载率都居全国同类刊物前列。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卷首语

    《江西社会科学》编辑部
    5页

    历史研究中的史料问题

    李红岩
    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学的实证性主要体现在对史料的依赖上.没有史料即没有历史学.历史研究处于史料的先天限制之下.史料既限制历史重现,也让已逝的历史重新出场.史家通过史料打开真实的历史世界,为史料提供定位与构思,反向填充信息,让史料澄明起来,实现历史现场的情景再现.史料是历史编纂活动的第一环节.历史阐释首先体现在史料释证阶段,以揭示史料所蕴含的共同性与公共性为旨归.展望未来,史料的浩繁将导致垃圾与无用史料极度增长,故今人当怎样留存史料,会成为史家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为此,必须寻求面向未来的史料存留之道.

    史料历史学历史阐释史料存留

    资料建设:构建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的基石

    行龙
    15-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当代史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已成为学界的共同话题."从群众中搜集史料","走向田野与社会",完善中国当代史资料分类体系,真正实现"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结合,正是构建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的基石,也是史学研究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

    中国当代史学术体系资料建设史料存留

    当代史史料存留制度构建刍议——从新中国的档案事业和《当代中国》丛书谈起

    李文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各级、各部门档案的陆续开放,对新中国史研究起了奠基作用的《当代中国》丛书工程才得以顺利启动和推进,而《当代中国》丛书工程的实施又反过来极大地推动了新中国史档案的开放和史料的收集、保管和利用.《当代中国》丛书工程为新中国史史料的收集、保管、整理和利用示范过一段时期行之有效的体制和机制,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当前,建立健全当代史史料存留制度,有赖于国家层面尽快将续编《当代中国》丛书提上议事日程,也有赖于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的进一步完善,并更加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作用.

    中国当代史史料存留制度档案事业《当代中国》丛书

    人文研究与经学探索

    杨国荣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学探索与人文的综合研究如何协调,是涵盖文史哲但又以经学研究为方向之一的学术机构首先面临的问题.就经学研究而言,问题进一步涉及经学的历史形态与现代建构之间的关系:不仅应注重经学的历史,而且需要使经学本身取得现代形态;仅仅停留在历史,便无法获得新的建树.从具体的研究进路看,史与思的关系或历史意识和理论意识交融,也是需要关注的问题,与之相关的是中西之学的互动,后者的实际意义,在于形成世界文化的视域.史思统一、学无中西,构成了人文研究应当体现的基本原则.

    经学人文研究史与思中西之学

    论三教并立——中国古代哲学展开期脉络

    宋志明
    36-4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从原始宗教中提炼出来的天人之辨.经过先秦奠基期之后,从汉代开始进入展开期,中国哲学基本问题随之发生了第一次变化,将重点从人转到了天.汉朝衰微后,玄学取代经学,以抽象思维取代经学的象数思维,从天人之辨衍生出体用之辨,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第二次变化.引入佛教以后,中国佛学取代玄学,从抽象讲出超越,使中国哲学基本问题发生了第三次变化,注重探讨此岸彼岸关系.继中国佛教之后,道教问世,遂形成儒释道三教并立的格局.

    经学玄学中国佛学三教并立

    作为亚圣的颜子与克己复礼——以海昏侯墓衣镜颜子传记为中心

    张昭炜
    44-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昏侯墓出土的衣镜显示颜子居孔门弟子之首,衣镜的颜子传记可与《论语》《史记》相印证.颜子传记分为五部分,分别是生平、孔颜的克己复礼为仁、博文约礼、用行舍藏、孔子评颜子.克己复礼在颜子之学中居首,是颜子之学的主旨.通过《论语》内证:克己复礼与"克、伐、怨、欲不行焉"分别表现"克"之能义与约束义,与孔子回答仲弓问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形成乾坤互通;外证于《左传》的"克己复礼,仁也".内圣与外王一致,儒者的内圣根本确立后,陋巷与天下只是内圣转化外王的不同场域而已,颜子与禹稷同功.颜子内圣之学是宋明理学的重要思想资源,奠定了宋明理学治欲修身的基本结构.

    海昏侯墓衣镜克己复礼孔子与颜子缄默维度治疗欲望

    乾嘉朝朱子学"式微"辩

    徐公喜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乾嘉朝时期,由于文化政策的变化,考据学一时兴盛,传统朱子学出现了相对弱化的情形,但并非达到学界所认为的"式微"程度.从学者群体影响看,乾嘉时期,依然存在着一大批朱子学群体,有的能够与戴震比肩;从地域看,考据学主要盛于江左,远不及朱子学的南北上下;从成果数量看,朱子学著述编撰刊印丰厚,远非考据学著作可以比拟.作为官学化、制度化的朱子学得到尊崇,各学术派别不敢"显背紫阳".

    朱子学乾嘉考据学术群体时空意义

    被害人保护视野下网络暴力的刑法规制

    欧阳本祺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网络暴力的外延不宜过于宽泛,网络暴力侵害的法益仅限个人法益,不包括网络秩序等社会法益,不宜把线下暴力和通过网络实施的传统暴力当作网络暴力.对于网络暴力的刑法治理,应该从传统的行为人规制模式转向被害人保护模式,处理好言论自由、被害人保护、秩序维护三者之间的关系.主张增设网络暴力罪的观点混淆了领域立法和现象立法的区别,值得商榷.对于网络暴力构成的诽谤罪等犯罪的构成要件应该做扩大解释,"告诉才处理"不等于自诉案件的规定,表达的是对被害人告诉权的尊重.网络服务提供者作为控制互联网生态环境中关键环节的守门人,应同时具备监督保证人义务和保护保证人义务.

    网络暴力被害人保护扩张解释守门人义务

    网络暴力犯罪案件的程序适用与误区澄清——以亲告罪与自诉程序的关系为视角

    谢登科
    79-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网络暴力犯罪是侮辱、诽谤等攻击性言论行为在网络空间的表现形态,通常需要适用侮辱罪、诽谤罪对其予以刑事规制.这两个罪名在我国《刑法》中属于"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主流观点认为"告诉才处理"案件仅属于自诉案件,它只能适用自诉程序,需要由自诉人向法院提起自诉来获得救济.此种认识误区既不符合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对"告诉才处理"案件的现有规定,也不利于对网络暴力犯罪的有效治理.将亲告罪案件界定为纯自诉案件,会大幅提高网络暴力犯罪案件中的立案门槛和难度,导致被害人因举证不能、败诉风险而遭受"二次侵害".通过"自诉转公诉"方式来解决网络暴力犯罪案件中的被害人取证难问题,会限制被害人追诉意愿和程序选择,从而有悖于设置亲告罪制度的初衷和目的.对于网络暴力犯罪的有效治理,需要在理论层面厘清"告诉才处理"与自诉程序、公诉程序的关系,建立亲告罪案件"公诉—自诉"的二元追诉格局.

    网络暴力告诉才处理自诉程序公诉程序程序选择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