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发展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发展研究
教育发展研究

张国良

半月刊

1008-3855

jyfz@263.net

021-64034596;64038342;64186212

200032

上海市茶陵北路21号

教育发展研究/Journal Research in Educational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涵盖各级各类教育,注重决策参考和分析,适合教育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科研人员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面向2035的我国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预测及优化分析

    胡娟尹浩宇田浩然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当前研究型大学和学生规模相对较小、高职院校和学生规模总体占比偏大,这种顶部陡峭、底部沉重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不能与产业结构转型和国家创新发展相适应.本研究在美国高等教育普及化以来类型结构的变化基础上,结合中美两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和人均GDP数据指标,采用自回归分布滞后计量模型,对我国2035年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进行优化预测,并根据实证结果和分析提出了我国2035年的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适宜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尽快扭转我国高等教育增长模式,加大近期调整力度;通过扩大"双一流"高校数量和校均培养规模来扩大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建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和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普及化高等教育类型结构.

    高等教育类型结构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人均GDP类型结构优化

    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体系构建的八大关系——基于深度访谈的分析

    黄兆信谢海霞
    9-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是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需要.本研究采取最大差异性抽样原则选取64名专家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通过主题分析的方法梳理了科技自立自强背景下我国高校创新体系构建需要处理的八对关系.高校创新体系的构建需进一步理清高校创新体系与国家创新体系、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与地方高校、创新人才选拔与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自由探索研究与有组织科研、科技自主创新与国际科技交流合作、科学研究与服务社会发展、创新环境与科研创新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以上关系不仅能减少高校创新体系构建的障碍,助力我国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也能为推动我国高校的内涵式、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启示.

    高校创新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体系关系

    我国高校STEM人才培养的现状与趋势——基于整体分析模型

    陈越洋桑标
    1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STEM代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涉及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的体系化培养.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STEM教育蓬勃开展,高等教育阶段正在关注STEM领域的人才培养.结合长三角教育现代化监测评估实证研究,本研究引入大语言模型判断等技术,搭建了我国高等教育STEM专业人才培养整体分析模型,对我国高校STEM专业人才培养规模、学科结构、区域差异及发展趋势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指出,我国STEM教育亟待建立培养整体规划布局,实施STEM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引导各区域及高校选择合适的差异化发展路径,并建立STEM专业人才培养监测评估及指导体系,为教育强国建设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STEM教育高等教育教育政策教育强国

    会聚观视域下国际科研合作驱动创新的组态模式研究

    赵昕陈洁黄琚印珊珊...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等教育尤其是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提升中国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柱.面对当前高等教育研究主题的全球性、复杂性和多元性,学科会聚研究组织正以其有效整合学科的先天优势,对开展国际科研合作发挥重要作用.本文从会聚观视域运用fsQCA方法的多案例分析研究了国际科研合作驱动创新能力和拔尖人才培养的组态模式.通过对国内15所学科会聚研究组织案例的分析发现,"全域整合型"、"资源协同型"和"虚拟场域型"是驱动创新能力和拔尖人才培养的3种国际科研合作组态模式.

    会聚观视域国际科研合作学科会聚研究组织科研创新拔尖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促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现机制研究——基于中介效应与门槛效应的检验

    李玉珠和震
    35-4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职业教育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本研究基于我国31个省级区域2014-2021年的经验数据,综合评价和测度了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运用基准回归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分析了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职业教育显著促进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且在稳健性检验、内生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中介效应分析表明,产业结构升级是职业教育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职业教育也会受到工匠精神的影响,导致门槛效应的出现.当区域工匠精神水平突破门槛值后,职业教育的促进作用更强.异质性分析表明,职业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和一般发达地区的表现更为显著.基于此,建议大力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持续推动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深化产业结构升级,推进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升级的深度融合,大力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共同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以促进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职业教育产业结构升级工匠精神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职升学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2012-2021省域面板数据的分析

    陈鹏赵强王恒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确立,中职学校"就业与升学并重"的时代逐渐到来.研究以2012-2021十年间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对象,可视化呈现了中职升学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采用固定效应回归模型,从区域经济水平、家庭资本、学校教育条件三个一级指标的七个二级指标探究中职升学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均GDP、专科以上学历比、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生均公共预算支出四项指标显著正向影响中职升学率,对中职升学率的提高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研究建议,各级政府应积极拓展中职升学渠道,响应职校生的升学诉求;职业学校应紧密对接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培养高层次技能型人才;家庭应进一步提高对子女教育的资本投入,赋能中职生进阶成长;各级政府还应提高职业学校的生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指导职业学校合理设计生均教育经费开支比例,赋能中职学校内涵式发展.

    中职升学率时空分布影响因素

    拔尖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轨迹、驱动因素与培育策略——基于65位世赛金牌得主发展历程的分析

    高涵刘小苗王子成
    56-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一大批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是中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落脚点和现实归宿.本研究以65位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金牌得主为案例素材,通过扎根理论研究发现: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成长历经技能初涉、建构、激增、高原和拔尖五个阶段,呈现"初学者-熟练者-精通者-反思者-创新者"的蜕变轨迹;其成长形塑是"情境-意识-时机"的整合过程,主要体现为环境配置、教育场域、主体动能、恰当时机的嵌构衔接,其中环境配置与教育场域是外部情境变量,主体动能是内部前置变量,恰当时机是随机变量,不同变量之间的随机组合作用于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成长的方式和路径各有不同.基于此,提出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全周期育人机制、建立贯通式的一体化长学制培养体系、创新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新质能力提升路径与优化职业发展政策工具的对策建议.

    拔尖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轨迹驱动因素扎根分析

    参与式发展视角下大学生的公益人格培养:路径、问题与优化——以寻甸新内生发展项目为例

    吴越菲文军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强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是实现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重要方面和创新形式.本研究基于对寻甸乡村新内生发展项目的案例追踪,归纳、提炼参与式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模式的教育思路与实践路径,以期充实中国公益慈善教育的经验累积,创新探索公益人才培养的本土实践模式.基于项目评估,发现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过程中仍然面临动机不可控、供需错位、连贯性不足、多主体联动有待深入等现实困境.为此,需要从激发学生内生动力、创新公益教育形式、加强培育项目顶层设计、构建整合式教育平台等方面入手,进一步优化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的质效.

    参与式发展大学生公益人格培养公益慈善教育

    绩点为王还是能力至上:课外活动参与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

    黄依梵王慧娟郭建鹏
    75-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全国1128所本科高等学校学情调查数据的分析发现:大学生的课外活动参与呈现出多元特征,绝大多数大学生参与了四项及以上的课外活动;课外活动参与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具有双重效应,课外活动参与的时长投入度、内容专一度、类型丰富度不仅有助于提高其学业成绩,还有利于提升其创新能力;课外活动参与对大学生发展的影响呈现分化趋势,课外活动参与的"量"(时长投入度和内容专一度)对其学业成绩的影响更大,而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质"(类型丰富度)对其创新能力的影响更大.此外,大学生课外活动参与的影响存在异质效应,课外活动参与的"质"使得拔尖学生更高分,但能够促使非拔尖学生更创新.大学生应充分把握课外活动参与的数量和结构,合理规划课外活动参与的时长投入度,着重提高课外活动参与的内容专一度和类型丰富度.

    课外活动参与时长投入度内容专一度类型丰富度大学生发展

    坚持"少而精",实实在在地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李梦卿
    前插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