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评论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评论
教育评论

黄新宪

双月刊

1004-1109

0591-87272726 87842091

350003

福州市五四路217号

教育评论 /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学术理论刊物。刊登中外教育理论及教育改革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有思想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管理、教育史、教育改革、各级教育、教育综述等。读者对象为教育理论工作者、各级各类教育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学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系统论与学生感知:两种教育质量评价理论的比较研究

    舒美英蔡建国董峰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体系中,系统论与学生感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较具代表性,但学界对这两个理论存在争议,有必要对二者作出总体、全面的考察与比较。系统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持教育产品质量观,在质量评价行为上关注产出结果,其评价结果主要为外部问责服务;学生感知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理论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理念,秉持教育服务质量观,在质量评价行为上重点揭示学生接受教育的服务过程,旨在为提高教育质量内部改进服务。高校应突破评价工具化、功利化等困境,全面建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全面强化"以学习产出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行为,全面培塑"持续改进"的教育质量评价文化,优化推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建设。

    高等教育质量评价系统论学生感知

    共生理论视角下高校科研"一体化"评价改革探析

    陈允龙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共生理论的分析视角,文章对当前高校科研"一体化"评价存在的改革困境展开分析。共生阻尼机制依然强势、共生动力机制不够彰显以及共生诱导机制日渐失衡的现状表明,当前评价"指挥棒"的共生向导角色发挥并不明显。共生单元间的"激励不相容"、共生模式内部的组织僵化以及共生环境的条件支撑不力是其重要掣肘之因。实现高校科研"一体化"评价改革,须积极强化评价"指挥棒"的能量媒介作用,通过阻尼机制的纾解、动力机制的强化和诱导机制的均衡,"一体化"助推教育、科技(研)、人才的协同进化与共生共荣。

    科研评价改革"一体化"评价共生理论破"五唯"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遵循

    林炜
    94-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守正创新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遵循,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过程之中。守正创新是在守正中夯实根基、把牢方向,是在创新中继承发展、开拓前进,这体现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诸多方面。唯有一以贯之坚持守正创新,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

    守正创新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内涵、价值与实践向度

    董潇珊陆永胜
    102-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是治理制度、理念、内容等方面现代性不断彰显的过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要在正确的价值导向下,结合新的实践经验不断调整和优化治理体系,确保其长期有效地运行。在价值层面,以科学完备的治理制度体系为价值根基,以"人民至上"为根本价值取向,以人与社会现代化的互动推进为终极价值目标,呈现出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立足于实践向度,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理价值体系,将立德树人作为治理内容体系的核心,构建多元协同的治理组织体系,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治理格局。

    思想政治教育治理体系教育治理现代化

    政治认同视角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研究

    鞠斐扬
    109-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构建高等教育立德树人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对塑造学生世界观、价值观,培养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作用。政治认同与思想政治教育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应从大学生的政治认同角度出发,加强学生思想动态分析,全面改善教学话语体系,丰富教学内容供给并加强联系实际,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感,全面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取得良好育人效果。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政治认同有效性

    青年网络语言行为异化的表征、溯因及消解

    刘建华李婷燕
    114-1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时代,青年网络语言行为异化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折射出青年在使用网络语言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状态,这一异化现象的客观存在不可避免会影响青年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从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视角审视青年网络语言行为异化现象,具体表现为网络语言行为内涵异化、网络语言行为主体交往异化、网络语言行为主体状态异化。网络语言行为主体的主体性缺失、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力度不足是造成青年网络语言行为异化的主要原因。加强对网络技术的监管力度、重构青年的主体地位、提升青年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冲击、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内容、关注青年的内在多元需求,是消解青年网络语言行为异化现象的应然路径。

    网络语言行为异化主体地位

    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三维透视

    汤媛季卫兵
    12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礼仪文化作为表征仪式典章、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等综合意义的文化体系,应顺应时代发展,积极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深入挖掘礼仪文化持敬而立、守仁向善、尚和致远等内涵的基础上,阐释礼仪文化在发展中应坚持与时偕行、人民至上、知行合一等基本原则,从家庭与社会异质同构、隐喻与明示良性互动、虚拟与现实交互联通等方面进一步推动礼仪文化的现代转型,使礼仪文化符合现代人的文化需要,在新时代绽放出勃勃生机。

    礼仪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现代转型

    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历史视野

    梁祯婕
    129-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宽广的历史视野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品质,是讲好思政课的充沛底气。思政课教师应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史、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和中外历史的纵横比较中夯实历史知识体系;应深刻理解唯物史观,并运用唯物史观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应善于从历史长时段中总结历史经验和规律,讲透当代中国的历史逻辑与发展大势,深刻理解逻辑与历史的一致性;应引导学生形成历史意识和历史自觉,以正确的历史观涵育正确的价值观,以历史的大视野陶炼人生的大格局。

    思想政治理论课历史视野思政课教师大历史观

    UPTE师范生师德涵育体系构建实践

    徐晋华
    136-140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生是国家未来教师的生力军,故师范生师德养成尤其重要和迫切。目前,师范生的行为方面仍表现出一些问题,这与师范院校师德教育理论化、被动化、单向化、碎片化等有关。高校应构建"明德(Understand)·修德(Practice)·践德(Training)·评德(Evaluate)"师德涵育体系,以"明德"为基,以"修德"为本,以"践德"为重,以"评德"为要,师生互相激励,同向同心,共同推进师德建设,形成"一体化"师德涵育闭环循环体系。

    师德明德修德践德师德评价

    系统论视域下高校科创育人的作用机制与实施路径

    黄炳超
    141-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科技创新关系国计民生。高等学校科创育人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抓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高校科创育人工作呈现整体性、开放性、层次性、目的性特征。目前,高校科创育人工作面临科创育人制度有待优化、科创课程体系不完善、科创竞赛出现功利化导向、科创活动缺乏长效机制等现实困境。高校应从制度保障、课程建设、赛事搭建、项目培育等方面入手,立足学校发展使命,完善科创育人工作体系,培养高素质人才,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

    系统论科创育人立德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