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与时代价值

    刘复兴李清煜张剑
    4-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战略性意义愈发凸显。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将家庭、家教、家风三者视作浑然一体、不可割裂的有机整体,立足百年变局与复兴全局,明确了家庭建设的核心地位,家庭教育的关键功能以及家风建设的涵育作用,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理论体系。其不仅总体把握了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基本地位、历史源流与根本目标,还着眼于新时代的具体实践,明确新时代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具体要求是立德树人和涵养新风,保障机制是协同育人,关键要素是抓好领导干部队伍这一关键群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丰富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作出了原创性贡献,为赓续党的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思想作出了时代性贡献,为中华优秀传统家文化与家庭教育思想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其汇聚了以家庭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能,提供了促进家庭发挥生活依托、社会功能和文明作用的根本遵循,形成了营造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的科学指南,明确了学校家庭社会同向发力共同办好教育强国事业的实践指向,贡献了推进全球家庭事业发展进步的中国智慧。

    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理论体系时代价值家庭教育

    大历史观视域下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文明意蕴

    刘同舫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综合改革是推动中国教育现代化和构建新型教育文明的重要一环。基于大历史观视域审视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与文明意蕴,有利于把握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性、规定性和进步性。大历史观是对唯物史观的继承与发展,将其作为审视教育综合改革的方法论,意味着从历史发展的整体性与长期性出发,将教育综合改革内嵌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强国史与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双重历史叙事维度。在社会主义强国史的历史叙事中,教育综合改革的内在动力植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历史追求,规定了教育综合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要求妥善处理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和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在世界文明发展史的历史叙事中,教育综合改革既是对资本主义教育文明和苏联式社会主义教育文明的反思与突破,也是对社会主义教育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探索,其内蕴的根本任务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类情怀,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塑造提供主体支撑并铸牢价值基础。

    大历史观方法论教育综合改革内在动力文明意蕴

    人工智能时代的真理问题与教育责任

    徐子燕石中英
    26-3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人工智能引发了知识生产、传播与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在为教育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真理观。在真理标准方面,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驱动下的数字平台挑战了传统上符合论、融贯论与效用论的真理标准,试图通过复制重组人类已有知识与信念,以商业逻辑下的流量为标准重新定义真理;在真理认识方面,人工智能介入真理认识过程,突破了理性主义与经验主义的真理认识传统方式,同时带来知识生产过程不透明、不可解释等问题;在真理信念方面,人工智能挑战了真理存在、人类能够认识真理、人类具有追求真理的使命、真理具有广泛价值等传统真理信念。因此,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者需要承担相应的真理责任。一方面,应当提升自身真理素养,包括破解以往教育中教条主义真理标准的束缚;充分理解人工智能参与真理生产的机理;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带来的真理观念转变,同时坚定对真理的信念等。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人工智能时代正确认识并探索真理,包括引导学生思考真理标准;帮助学生反思"流量真理观",学会对算法推荐的信息加以甄别,确立人类在真理认识中的主体地位;加强人工智能素养教育,引导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探索和追求真理;通过自由的批判式对话与人机融合共创的积极尝试,帮助学生建立对真理的信念,使学生成为真理的信奉者、追求者与捍卫者。

    人工智能大语言模型真理观教育责任

    生成式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变革的逻辑——基于新质生产力的视角

    孙立会周亮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人类社会演进的各个历史阶段,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将引起生产力的改变。教育因生产力赋能而不断推进人类社会发展。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突破了普通人工智能辅助人类精准决策的技术路径,改变了技术赋能教育变革的逻辑。生成式人工智能生发出类人的感受性,有助于还原人类的自我意识,支撑情感计算与学习分析,实现人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生成式人工智能通过持续的对话交流增强个性化教育场景的交互属性,赋能教育变革展现出学习面向能力生成、教学面向育人本位、评价面向发展需求的新形态。理性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之于教育的风险挑战,发挥作为新质生产力的生成式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的实践效能,应以证据导向的"试点—推广"教育政策应用普及模式为保障,通过开发自主可控的教育领域专用大模型,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教育应用规范,加速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多维变革,以育人回归坚守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人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只有通过迭代升级的智能技术,人类才有能力摆脱教育所面临的诸多困境,进而克服和解决实现人的个性化的全面发展的重重障碍,使教育因生产力进步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人机交往新质生产力教育变革

    教育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理论逻辑和实践进路

    王振存张清宇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是人类独立于世界的标识,是人类社会异于自然的鲜明特质。人类的文明形态始终处于运动变化的过程中。当前,人类文明正在转型,表现在文明中心转移、文明交往关系转换、文明发展范式转化等方面。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是文明转型与历史发展的必然。教育与文明的关系素来密切。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发展进程中,教育的外部环境、内在诉求、媒介应用均发生了变化,教育呈现泛生态化、高质量化、赛博格化等变革特征。教育之于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多重逻辑要义,有助于筑牢发展根基、涵养精神动力、提供人才智力支持。面向未来,教育亟须应对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之需要,构建人类教育新形态,助力解决民族性和全球性难题,以建设教育强国稳固文明发展根基,以中国特色教育优势助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以开放式数字化教育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最终实现教育与文明的共促共荣。

    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教育新形态教育文明文明转型

    文化记忆: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及当代培育

    杨茂庆刘振芳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记忆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文化根脉,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经验和价值观念,作为维系民族身份认同的重要纽带,通过多种文化媒介在代际之间传递。民族精神则是民族文化精粹的集中表达,凝聚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导向、信仰体系、行为准则和理想追求,通过文化记忆得以传承,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被赋予新的意义。厘清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的关系,依循文化媒介传承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化记忆视角,赓续传承民族精神的文化媒介包括仪式、文字、图像、身体和地点等象征性符号。以此为镜,凭借仪式点燃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利用文本激活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捕捉图像唤醒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依托身体接续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借助地点凝聚民族成员的文化记忆,是民族精神当代培育的实践进路。

    文化记忆民族精神赓续传承文化媒介

    从"适应未来"到"共同生活"——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情境观

    叶波
    72-8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改革情境观关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方向。"适应未来"与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共同生活"之间,隐含着定义"未来"的不同视角和情境观念,对此,需要作出理论澄清。基于课程、改革与情境的同构关系,建构分析框架,对"适应未来"与"共同生活"的课程改革情境观展开分析发现,"适应未来"课程改革情境观假定了高度不确定的未来社会,以当下情境的特殊主义、当下情境与未来社会情境的可迁移性和知识的工具价值,致力于个体内在心智模式发展,在"人—物"关系中彰显了课程改革的文化立场,面临情境推展、心灵失序和历史断裂的困境。"共同生活"课程改革情境观以伦理本义,在未来社会的确然性共生状态中,基于文明立场,以当下情境中的"位"、"育"之道,通过发展素质和养成德性,构建课程当下情境与未来社会关系,以实现公共性与个体性的双向建构。

    课程改革情境观中国式现代化伦理本位

    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耦合态势及协同路向

    张旸黄婕胡群鸽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耦合关系映射出教育与社会互动的内在机理。以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相关变量的面板数据为依据,建立耦合发展模型,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互动并非线性关系,而是受制于地域经济背景、政策导向及二元结构的特定情境。两者的耦合态势实现了从勉强协调到中度协调的积极转变,在人口、地域、经济、社会、生态与教育方面均展现出"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在空间格局上存在显著差异,呈现出以东部为核心逐渐向外扩散的"东高西低"样态。东部地区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水平的提升体现了教育作为高端要素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但也映射出教育领域在快速城镇化中的系统性保障不足;中部与东北部地区城乡融合的推进更多地响应了教育均衡配置的紧迫需求,但在教育主动融入城乡融合、发挥推动地域均衡发展的作用方面存在潜力空间。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面对城乡教育的鸿沟,亟待从空间视域切入,催化城乡融合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的双向驱动力,统筹构筑宏观理论制度体系,塑造逐级递进且自觉协同的政府治理模式,优化要素差异性流动以实现城乡空间使用价值的回归,完善指标与数据支撑以形成评价与耦合的联动机制,从而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重塑城乡空间正义,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在两系统的耦合中持续跃升。

    城乡融合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空间正义耦合关系协同发展

    读书何以有用——高等教育扩张下高水平大学的教育收益及阶层分化

    周丽萍孙晓哲岳昌君
    9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从"以量谋大"向"以质图强"转型的新阶段。高水平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标杆和阶层跨越的关键途径,其教育收益及引起的阶层分化对理解扩张政策下教育分层与社会流动关系至关重要。通过考察我国高考录取规则,采用断点回归因果推断模型,估计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收益,研究结果发现,我国高水平大学教育通过人力资本效应、信号效应和同伴效应使得个人初职起薪显著增长68。81%,弱势阶层比优势阶层学生获益更为显著。在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新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路径,应扩大高水平大学招生规模,强化其规模经济效应;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普通本科大学招生规模,强化其质量监管;加大优质高等教育机会向弱势阶层的倾斜支持,建立以需求为导向、以质量为核心、以贡献为标尺的高等学校分类评价与资源动态调整机制,持续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高水平大学教育收益高等教育普及化断点回归

    新制度与小革命: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制度化及其高等教育体系转型

    陈先哲李梓欣
    11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规制—规范—文化认知"三维理论分析框架,分析德国应用科学大学的制度化进程及其撬动高等教育体系转型的制度变迁逻辑,对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具有重要启示作用。研究发现,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变革进程并未产生制度性震荡,而是在原有架构上进行制度叠置,以一种温和"小革命"的运行状态实现了新旧制度的平稳转型,并积极回应了新生产力变革带来的教育需求。在规制性要素上,德国颁布和修订《高等学校总纲法》,明确了应用科学大学的法律地位,并根据社会需求不断缩短其与综合性大学的发展差距。在规范性要素上,德国将"不同但等值"作为推进高等教育体系从单一性向双类型转型的核心价值,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也奉行此理念并出台系列定位清晰的规范准则保障错位发展。在文化认知要素上,学术文化与技术文化是双类型高等教育体系背后的文化内核,两者在不断博弈中达至文化中和并促进制度内化。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高等教育体系制度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