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
教育研究

高宝立

月刊

1002-5731

010-82014985

100088

北京市北三环中路46号

教育研究/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反映我国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与教育改革成果,探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发表关于教育思想与办学方向、教育史、教育评估、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的文章。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探索创新心智规律促进创新人才发展

    林崇德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动力.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必须从产生创新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入手.中华大地是创新的故乡,创造了文学、艺术、科技和教育等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创新或创造性是统一的整体,其心智结构由创新动机、创新信息、创新过程、创新成果和创新主体个性品质等要素构成.创新是一个思维过程,需要是创新的动机,信息是创新的源泉.创造性思维是新颖、独特且有意义的智力因素,创造性人格是以非智力因素为核心的创新精神.社会关注的是创新成果.中年期是个体创新的高峰期.专业领域知识经验的增加与创造力成倒U形曲线,高独立自主性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高创造力的发挥,高度投入的心理状态源于强烈的内在动机,坚持坚强、有毅力是创造性人才的意志特征,良好品德是创新活动的精神力量.创新是一种具体的特质,不同领域拔尖创新人才的心理特质具有差异性.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成长规律,促进创新人才发展,应着眼差异、分类培养.

    创新拔尖创新人才创造性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中国教育发展进程与新时代教育变革走向

    葛道凯陈永可
    15-2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致力科技攻关、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基础性、支撑性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教育的变革与经济社会的变革在辩证统一中交替进行、互为促进.基础教育在推进现代化进程中,发展主题不断跃升,逐步走向普及化、规范化、个性化,开启了以优质均衡和尊重个性为特点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办学定位和培养模式在探索和实践中逐步成熟,发展方式、层次结构、专业设置不断改革升级,呈现出明显的高阶化特征;高等教育的普及化进程高速推进,历经全方位、多轮次改革,整体实现历史性跃升和跨越式发展.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变革是教育顺应时代的必然选择,亟须以融合发展为路径,以多样化、个性化、终身化、国际化、数字化为任务,以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引领新时代教育变革,以高水平的中国教育现代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

    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教育变革

    论教育家精神的培养

    靳玉乐王潇晨
    24-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建设教育强国,须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教育家精神的培养,涉及人与自我、人与知识、人与社会乃至自然万物的多重关系.培养教育家精神,在心理世界,要唤醒"小我—大我—无我"的生命意识.即通过勤学修德、明辨笃实,锤炼"小我"品格;通过立己达人、修齐治平,强化"大我"担当;通过参赞天地、曲成万物,追寻"无我"之境.在客观知识世界,要涵养"悟道—传道—弘道"的教育情怀.即在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中"悟道",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中"传道",在文明互鉴、命运与共中"弘道".在物质世界,要发展"生存—生活—生生"的实践智慧.即以求是创新改造"生存"境遇,以仁爱之心驻扎"生活"世界,以胸怀天下创造"生生"之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家精神培养新道路,应强化使命担当,激励广大教师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投身教育强国建设实践.

    教育家精神教育情怀生命意识实践智慧

    我国师范生公费教育:成就、挑战与愿景

    李广秦一铭柳欣源
    34-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师范生公费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优化义务教育教师资源配置、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对2007年以来我国六所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师范院校公费师范生考察发现,师范生公费教育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表现为招生体量规模持续扩容,生源结构走向优质均衡,公费教育政策认可度高,专业能力培养凸显创新,就业政策执行效果显著;同时,师范生公费教育也面临着生源如何多元化,结构如何合理化,角色如何内在化,学习如何深度化等现实挑战.展望未来,师范生公费教育应进一步加强专业标准与社会声望"共提升",政策研制与决策实施"双主体",需求导向与竞争机制"双协调",职业场景与专业情境"同构建",立德树人与学术强师"双融入",教学想象与教学思维"齐发展",高层次与双学位培养"共推进",以持续推动师范生公费教育体系创新发展,全面优化公费师范生素质结构,为我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师范生公费教育角色认同专业能力职业愿景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生成逻辑

    孟照海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主知识体系是一个具有自身逻辑、生成机理和内在规定的知识生产、积累和应用体系.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既是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条件,也是全面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动力和活力的思想先导.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的自主性是一种"嵌入性自主",是在中国与世界、知识与实践、体系与问题、政策与学术的多重互动中生成的.从内在的逻辑建构与外在的社会建构来说,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可分为知识本体层面的理论建构、文化价值层面的意义建构、学科地位层面的制度建构和社会地位层面的生态建构.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要明确什么知识、谁的知识、谁生产知识、谁使用知识,把握理论、文化、制度和社会四重逻辑.在理论逻辑中重视原创性和系统性,在文化逻辑中重视主体性和创造性,在制度逻辑中重视学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变革,在社会逻辑中重视实用性和可信性,最终促进知识增长、文化自觉、学科建设和知识应用.教育强国建设只有在知识体系这一底层逻辑上实现主体性和自主性,才能真正实现教育发展的系统性跃升和质变.

    中国教育学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制度逻辑社会逻辑

    家庭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困境化解——朝向个体成人的教育

    杜薇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庭教育不仅是促使子代"成人"的有效途径,也是通过代际"筹划"实现亲代生命延续的重要方式.然而,家庭教育过程中仍存在忽视"个体成人"价值本身的问题,从而影响了子代健全人格的培养和人类代际更好的继替,为此,须回归家庭教育价值及实践本身.不同的时空场域和文化环境,家庭教育展开的逻辑起点和实践理路不同,现代家庭教育正处于古今交融的时间场域、中西互嵌的空间场域、家庭变迁的社会场域.在如此复杂的处境中,要切实开展并发挥家庭教育的现实功用,应该树立"在世代之中存在"的家庭发展观、"亲亲为大"的家庭亲子观、"成人先于成才"的家庭成才观.在此基础上,通过政府层面"再家庭化"的政策支持、社会层面拟"亲缘共育"机制的再造、家—校合作层面"主体权责"边界的明晰、家庭本身层面的"自觉自为"等实践措施,共同培育内心丰盈、人格健全的子代.

    家庭教育亲子关系价值取向子代培养个体成人

    课程的选择性:证成与达成

    程亮
    70-80页
    查看更多>>摘要:增加选择性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对这一目标的证成主要有需求论、个性论、潜能论和自由论等立场,但这些立场都面临一些重要的理论或实践困境.要克服这些困境,离不开对"共同基础"这个基本前提及其与选择之间关系的确认:"共同基础"即所有学生应该获得的基本发展或基本要求,它折射出教育目的在国家、社会与个体之间的平衡与整合;"共同基础"之上的选择、"共同基础"之内的选择、选择之中的"共同基础",则是处理二者关系的不同方案.在实现条件上,需要考虑所提供的课程选项在品类上的多样性、在价值上的合理性、在经验上的包容性等规范特征.学校实践层面,应以"基础"引导课程的个性化,以"综合"促进课程的包容性,以"内在"提升课程的价值性,以"指导"增进课程的适应性.

    课程课程改革选择性共同基础

    教育资源配置改革与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来自北京市多校划片政策试点的证据

    童健岳童张聪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市多校划片政策推动了教育资源配置改革,对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聚焦北京市A区的改革试点,基于学区房市场竞争模型与双重差分法,分析多校划片政策对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效果,并进一步探究影响政策实施效果的主要因素.研究表明,多校划片政策产生了"优质教育选择空间放大"和"优质教育获取机会增加"的双重均等化效应.从家庭特征、施策环境与政策细则等多角度剖析政策实施效果的影响因素后发现:第一,父母受教育程度越高,多校划片政策的教育均等化效应越显著,而家庭教育选择"逐优偏好"的路径依赖决定了多校划片政策效果与学校教育质量变化幅度正相关;第二,在优质学校相对集聚的片区,多校划片政策的教育均等化效应较弱;第三,在"先单后多"的多校派位规则下,优质学位的稀缺程度也会进一步影响政策效果;第四,"双减"与"公民同招"等政策与多校划片政策作为促进义务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一揽子政策,展现出了较强的协同有效性.

    多校划片政策公共服务均等化教育资源配置资本化效应政策协同

    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探因

    周小李谢涵
    9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全面推广,乡村定向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乡村教师队伍的中坚力量.当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现象突出,其深层缘由亟待研究.期内流动特指尚处于服务期内但主动选择解约并离开乡村学校的行动.理性选择视角下的期内流动,是乡村定向青年教师为追求自身效益最大化而实施的一种"有目的行动",其动因由个人实力、个体效益最大化、行动风险与收益评估、推力与阻力博弈等构成.基于22位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的深度访谈发现,期内流动路径包括读研深造、考编进城、考公及其他(自由行业等)四类,具体影响因素包括个人特质、资源拥有、待遇和地位、生活条件、个人发展需要、得失权衡、同辈参照及推力优势.此外,报考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时考生自主性缺场,是其入职后萌生"我要重新选择"的另一重要动因.为确保乡村定向青年教师"留得住、教得好",多方利益主体应从满足个体效益需求、化解行动强推力、增强报考自主性及调整行动风险收益比等方面采取措施,激励其主动履约、高质从教.

    乡村定向青年教师期内流动理性选择乡村教育

    谁治理:论大学治理主体

    周作宇
    111-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谁治理"关涉治理主体,是保证治理有效性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所有的大学治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从治理主体上找到原因.从大学组织边界看,治理主体有内部主体和外部主体,内外主体依行政层级普遍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从主体行为的角色看,有拟制主体和自然人主体,拟制主体最终要通过自然人主体实施其行为;从主体发挥作用的状态看,有潜在主体和现实主体.主体性是主体由潜在到现实发挥作用的意识和能力基础.主体性的活化和上升需要持续启蒙.内外主体既是启蒙的主体,也是启蒙的对象;主体性活化既是内部主体的治理策略,也是外部主体的治理策略.治理的主体话语不能停留在拟制主体的抽象层面或法定位置,而要从自然人主体的立场出发,贯穿自然人的责任、能力和行动.只有深入讨论包括主体间性和公共主体性在内的主体性,才能回答好"谁治理"、"怎么治理"及"治理如何"的关联性系统问题.

    大学治理治理主体拟制主体自然人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