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与经济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与经济
教育与经济

王善迈

季刊

1003-4870

027-67865330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内

教育与经济/Journal Education and Economy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经济学专业刊物。刊登教育经济学理论、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报道国内外教育经济学发展的最新观点、最新学术动态,交流各地学校教育经费和筹措使用的先进经验。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指向的中国理路

    刘云生
    3-1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教育综合改革指向全面创新的新航向,具有里程碑意义.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指向的中国理路,不同于西方国家遵从市场和资本逻辑,注重分散选择与个性实施,而遵从政治、人民和战略逻辑,注重集中统筹与协同实施.从原因机理上看,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创新指向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世界百年变局主动、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教育强国建设、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的必然要求.从内涵意蕴上看,教育综合改革分别指向教育改革本身、教育事业发展、教育科技人才体系、整个国家和社会等场域的全面创新.从实施框架上看,教育综合改革需健全新型举国体制、重塑教育生态系统、变革组织形式、升级综合保障体系、完善整体效能评估,通过组织全社会改革教育、改革教育关系场、推进网络式改革、促进改革体系现代化、审视改革贡献度等路径指向全面创新.

    二十届三中全会教育综合改革全面创新中国理路整体效能

    零工经济去技能化的教育影响及治理介入

    田晓伟何爽
    16-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零工经济导致的就业去技能化正在加速成为一种社会的去技能化倾向,这将持续且深刻地影响社会的教育理念和教育选择.技术升级带来的经济周期变化、经济转型和分工演化等因素叠加决定了去技能化的走向与节奏,而其对教育的影响将逐渐演化为人力资本积累迟滞、教育经济价值减损和教育结构失衡三类风险.去技能化将消解教育改革的努力,更会对经济结构升级和社会共同富裕产生潜在威胁.积极的教育治理是国家介入的渠道,重塑知识和技能的价值,促进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再技能化和终身学习,提高知识和技能的适应性等将有效应对去技能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

    去技能化人力资本零工经济再技能化教育治理

    教育何以助推第三次分配公平?——基于教育"经济—人文"双重价值的实证探索

    王鑫刘铖云如先
    25-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三次分配是我国的基础性制度安排,教育在理论上应是贯穿三次分配并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然而,以往研究多关注教育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作用,较少关注教育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使用工具变量法,探索教育在提升个人捐赠方面的作用和机制.分析发现,教育能显著提高个人的捐赠参与率(10.1%)和捐赠金额(8.4%),捐赠参与率的提升依赖教育"经济—人文"双重价值的协同效应,而捐赠金额的增加却主要依赖于教育的人文价值,其中,社会互动是关键.教育在促进第三次分配中具有关键作用,其人文价值的重要性大于经济价值,且增强教育过程中的社会互动性是发挥教育人文价值的关键.

    共同富裕三次分配教育捐赠社会互动

    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及空间溢出效应

    汪树坤赵婷婷
    37-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效率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对两者耦合协调及空间作用关系的研究仍有待深入.基于2011-2020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综合采用耦合协调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对这一问题进行系统量化分析.研究发现,当前我国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科技创新效率的耦合协调度仍处于较低水平,且在时空上的差异显著;空间杜宾模型分解结果表明,区域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能够显著推进科技创新效率的提高,但这一作用存在区域异质性,在东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科技创新效率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而在中西部地区,这一作用不显著.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科技创新效率耦合协调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与劳动者技能溢价——基于CFPS数据的实证研究

    关爱萍姚文鑫武洪琪
    48-58页
    查看更多>>摘要:将非认知能力纳入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者就业收入和技能溢价影响的理论分析框架,并采用2016-2020年三期CFPS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以及非认知能力在数字技术使用对技能溢价影响中所起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数字技术使用与非认知能力均对劳动者收入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数字技术使用提高了劳动者技能溢价,个体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在考虑内生性问题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调节效应检验表明,非认知能力在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收入和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中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低工作经验、女性、城镇劳动群体中,数字技术使用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影响更大;在男性、城镇劳动群体中,非认知能力对劳动者技能溢价的促进作用更为明显.因此,政府和社会应从推动数字技术使用程度深化、提升个体非认知能力等方面促进劳动者提高劳动收入,同时也要关注劳动者群体内部的分化问题.

    数字技术使用非认知能力技能溢价技能结构调节效应

    收入流动性与中等收入群体扩容:教育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

    王立成宗晓华
    59-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育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以中等收入群体扩容为目标,依据2014年和2018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数据,构建Probit模型考察教育对低收入群体跃升为中等收入群体("提低")和中等收入群体稳固自身收入阶层地位("稳中")的贡献.研究发现:(1)教育可以显著"提低"与"稳中",但对"稳中"的效应更大.与其他学历层次相比,大学教育的"提低"效应更强;(2)教育通过人力资本积累对"提低"的影响较弱,且无法通过人力资本流动显著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阶层,表明教育对该群体的增收效率较低;(3)教育对"稳中"群体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影响,对农业户口、父亲学历低、家庭社会地位较低群体的效果更突出.未来应加大高中及以上教育供给、加快实施普惠性人力资本提升行动与中小企业扶持计划、深化对弱势家庭子女的教育扶持,以期推动共同富裕与教育强国建设.

    共同富裕中等收入群体收入流动性教育

    新学龄人口格局下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趋势及路径选择

    李新翠英成金
    70-76,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运用队列要素法模拟2020-2050年间我国分城乡各阶段学龄儿童的规模和结构变动.基于学龄人口预测结果和经综合研究确定的生师比,充分考虑教师退休等变动情况,预测我国未来教师需求及待补充情况.研究发现,各学段适龄学生呈现总体减少且不同时段变动趋势不同,师资需求趋势存在典型的学段特征,同学段内城乡师资需求差异明显.为此,建议从多领域调整教师队伍建设战略、分阶段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多环节提升教师培养层次和多路径优化教师城乡调配等方面谋划教师队伍建设战略.

    新学龄人口格局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重点趋势

    人口变动与县中发展战略规划:面向2035的县中教育需求预测

    常宝宁
    77-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县域学龄人口是制定县中发展战略规划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利用Leslie人口模型,对2025-2035年县中教育需求进行预测.结果显示:县域高中阶段适龄学生数从2025年的3380.25万人下降到2035年的2295.53万人;县中在校学生数在2025年达到峰值,2025-2030年相对稳定,2031-2035年大幅减少.县中教育资源虽然能满足适龄学生就学的基本需要,但与市域内城区学校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为应对人口变动与广大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带来的压力,要统筹考虑"过渡期"县中的刚性需求,建立常态化县中发展监测机制,强化市域统筹力度,健全县中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多途径提升县中教师队伍素质,重塑小班教学、选课走班等引发的育人新样态.

    人口预测县中教育需求

    高职院校国家助学金评定如何帮助较不利学生?——基于AHP-熵权法的评定

    何婧孙银光
    84-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贫困治理已经由绝对贫困转向相对贫困,与之相应,贫困生资助重点也应在全面覆盖的基础上转向对较不利学生的公正补偿.职业院校国家助学金作为我国学生多元资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评定过程涉及是否体现资助价值取向、是否精准定位资助对象问题,所以需要建构多元指标体系、运用科学评定方法.本文为解决国家助学金评定过程中程序正义而实质不正义导致的马太效应问题,聚焦分配正义、高效评定和激励较不利学生发展,建构了国家助学金评定指标体系,并运用AHP-熵权法组合赋权构建国家助学金量化评定模型;以W职院5348名困难学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计算得出困难学生各维度评分及综合排名,为精准识别较不利学生提供参考标准.研究结果表明该评价模型可以将数字化、信息化运用于国家助学金评定,有助于合理筛选并帮助较不利学生,为国家助学金精准发放、实现资助育人提供科学依据,进而在教育领域实现相对贫困治理.

    国家助学金高职院校层次分析法熵权法组合赋权

    《教育与经济》2024年总目录

    94,后插1-后插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