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实践基础

    冯建军
    3-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践是话语的基础,话语是实践的产物.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教育学话语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教育学是对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理论概括.中国教育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教育现代化,是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教育现代化,是具有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现代化以正在使用的话语、隐性的话语和可能存在的话语等方式,影响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中国教育现代化中国特色教育学教育学话语体系

    实践哲学视域下主体教育的意涵阐释、价值澄清与践行路径

    李润洲
    14-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实践哲学视域来看,主体教育是培育乐意且有能力为他人做事之人的教育,也是贯通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教育,还是价值、认识与行动融合共生的教育.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教育积极回应了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时代要求,有助于拆除知识世界与生活世界的藩篱,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而践行实践哲学视域下的主体教育需恪守知行合一,外化人的主体性;洞察知识本质,习得人的主体性;实施实践育人,体现人的主体性.

    主体教育实践认识实践哲学

    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的逻辑与向度

    张继平
    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系统而深刻地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真正含义、本质特征及核心原则,是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导向和逻辑起点.教育高质量发展赋能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丰富,需要从目的性赋能、内容性赋能、行动性赋能和成果性赋能视角加以把握.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多向度的价值,包括政策价值、教育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实践诉求和价值目标,着力于教育理念创新及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赋能人实现更加满意、更臻多元、更有个性、更为平等的全面发展.

    教育高质量发展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乡村想象力:内涵、价值与建构

    贺丽邬志辉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在更广泛的教育意义上构建教育的乡村想象力刻不容缓.教育的乡村想象力具有激发所有儿童、青少年作为乡土文化传承主体的身份意识,从根本上筑牢文化传承根基、增进城乡不同教育主体跨文化倾听理解,推动城乡融合共处与强化教育主体对乡村社会发展的前瞻意识,实现教育服务乡村等重要价值.在教育理念中突出乡土指向、在学校课程中彰显乡土文明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迈向乡土实践是构建教育的乡村想象力之可能路径.

    教育的乡村想象力乡土文化乡土实践

    论学校空间育德的本真意蕴、理论逻辑及实践理路

    徐洁薛晨鹏
    39-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校空间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元素,塑造良好的学校空间可以促进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也能够反作用于学校空间的生产与优化.作为德育的重要实践场域,学校空间以伦理的姿态向学生敞开,并且无处不蕴含着对学生进行德性教化的价值功能.具体而言,学校空间育德的理论逻辑主要体现在个体道德空间、社会伦理空间、公共意识空间三个层面.其中,个体道德空间有助于确证学生与自我的道德关系;社会伦理空间可以明晰学生与他者的伦理关系;公共意识空间能够彰明学生与集体的公共关系.为了有效释放学校空间的德育价值,学校需要实现教育空间的协商性转型,建构聚焦学生个体德性的理性空间;为学生提供他者性的思考空间,唤醒学生道德交往的道德自觉;为学生创设道德性的学校空间,缔造蕴含公共空间意识的集体空间.

    学校教育空间空间育德学校德育

    数字化转型时代的公共教育服务:机遇、现实与进路

    刘大伟
    46-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转型对公共教育服务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为公共教育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在供给主体上,单一的"人"正在向"人机协同"转变,政府角色也在相应发生变化;在生产要素上,数据已经成为最为关键的组成部分;在治理方式上,数字化正在催生公共教育服务"多元共治"新格局的产生,同时赋予了弥合城乡与区域差异的良机;在结构边界上,公共教育服务自身正在面临动态性的调整.然而,基础设施不完善、教师资源配置不合理以及实施机制不健全对公共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阻碍.面对上述问题,需要通过完善制度设计、优化经费配置、推行共建示范、建设教师队伍和改进数据治理促进多项能力提升,以突破公共教育服务数字化转型中政策、人和技术的约束.

    数字化转型公共教育服务数据治理

    知识的哲理性理解及其教学表达

    罗祖兵赵丹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学科知识揭示的是某一学科领域中的特殊规律,但它们大多蕴含或反映着事物的普遍规律与人生道理.知识的哲理性理解即人们透过知识的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对知识背后的哲学道理进行分析、领会、解读的认知过程.海德格尔与伽达默尔所倡导的存在论哲学解释学为知识的哲理性理解提供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哲理性理解既有助于促成知识的意义增值,拓展知识的学习深度,又能够丰富知识的表征形式,增强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教师应采用如下教学策略:着眼学生心灵成长,自觉追求"识智兼得";统筹精选课本知识,灵活提炼哲理元素;基于学生审美心理,浪漫表达"知"中之"道";营造"学知论道"氛围,启发学生自主建构.

    知识教学哲理性理解哲学想象哲学解释学核心素养

    指向五育融合的课程知识统整及其实现

    李洪修蒋维西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蕴含五育的知识进行统整是推进五育融合的具体抓手和应有之义.指向五育融合的课程知识统整是指在课程统整中通过知识组织,使蕴含五育的知识在学科的规范框架下进行异构知识的提取、消歧、加工、整合,以达到五育融合的目的.指向五育融合的课程知识统整需要明晰知识选择的源流,制定知识提取的规范;尊重知识限度,在持续调适中实现消歧;运用知识情境特征,构建五育融合的知识加工机制;把握知识运作规律,统筹五育知识的整合过程.

    五育融合课程知识知识统整知识融合

    教科书使用中的知识伦理差异风险及其化解

    杨柳罗生全
    77-8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科书使用是自成目的性的一个意义可能,也是多主体共在的一个关系事实.在众多主体中,教师是直接作用教科书知识的伦理主体.走进真实教学情境,教师常常会因理解和转化教科书中的知识所持有的不同价值立场而出现相异的教学行为,在此基础上不断生成属己的教科书知识伦理观.属己的客观事实构成了差异的格局,但对差异普遍存在的这种共识,也会触及伦理问题.合理规制这些问题,须通过遵循复合理性统摄教科书使用的逻辑理路,自觉生成"无立场"的教科书使用伦理观,科学建立教科书使用的"大模样"知识伦理观,以及重建教科书使用主体使用知识的文化生态等路径来实现.

    教科书使用教师知识伦理差异风险

    教师拓展性学习的理论解析与实践检证

    王亚军
    87-96页
    查看更多>>摘要:无论是职前的"研中习",还是职后的"教中学",这两种教师养成模式常陷入理论与实践二维背离的窠臼.拓展性学习理论力求弥合二者的裂痕,把学习视为一种活动,主张将之置于多元素共构的"活动系统"中考察;视为一种拓展,即一种新概念和新实践活动生成的知识创新和集体行动;视为一种循环,即一种基于矛盾驱动的拓展圈循环.循此理路,教师拓展性学习在价值上是对不确定性的寻绎;在空间上它发生于"个体-团队-组织"多级学习网络;在时间上它发生于打破"过去-现在-未来"的边界中.而设定学习目标,统整教师发展与学校绩效;规制学习过程,统一知识集体创新与知识迁移运用;创构学习中介,运用四级矛盾和形成性干预驱动学习,能够勾勒教师拓展性学习的生发机制,建构一个强调社群学习、知识创生和实践转化连续统一的教师拓展性学习模型.

    教师学习拓展性学习知识共创学习中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