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教育研究与实验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教育研究与实验
教育研究与实验

郭文安

双月刊

1003-160X

027-67868275

430079

武昌桂子山华中师范大学

教育研究与实验/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教育理论刊物。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会会刊。刊登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关注教育热点问题,致力于教育改革实验和实验技术的开发,报道中小学教育实验最新动态。主要栏目有教育纵横谈、教育心得研究、教育实验研究、学校专栏。读者对象为中小学教师、师范院校师生及教育科学工作者。主要阅读群:全国教育行政人员、教育科研人员、师范院校以及中小学校。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走向人文劳动教育:劳动教育的价值分歧与教育重估

    郑富兴陈鑫
    103-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劳动教育的价值认同是影响学校劳动教育信念的重要因素.当前劳动教育的话语与实践存在着社会低评与教育重视的价值分歧,这源于劳动教育的劳动者指向.劳动者指向的劳动教育具有社会局限、文化局限和教育缺失.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话语与实践应基于教育立场重估劳动的育人价值,以澄清劳动者与劳动的话语混淆,坚定学校的劳动教育信念.劳动育人价值的教育重估是以人文教育争论作为重估起点,以人文教育要素作为评价标准,以人文劳动教育作为教育理念,重新估定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劳动教育的人文价值既继承与创新了人文教育发展理智的传统价值,更具有培养学生意义赋予能力和内在准则的新的价值.劳动教育的这些人文价值内涵有助于增加劳动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增强教师的劳动教育信念,增强劳动教育的现代合理性.

    劳动教育人文教育人文价值人文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的修身价值

    周召婷周兴国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劳动教育实践存在重大的价值困境,修身思想为其提供了明确的价值向度.修身是通过一系列内在修炼与外在实践,以达到保养身心和涵养德性的过程,它与劳动天然存在关联.劳动是修身的方式,修身是劳动的价值追求,然两者亦可能存在冲突,故劳动并非必然具有修身价值,但劳动教育一定带有"修身成人"这一意愿.劳动教育之修身价值可在历史演进中找到依据,且不同历史时期的表现侧重不尽相同,其核心意蕴是健康身心的养成和道德人格的完善.为实现"修身成人"的价值旨归,应回归"以修身为本"的劳动教育价值取向,凸显"养身"与"养德"的劳动教育内容以及重视"体知"的劳动教育方式.

    劳动修身劳动教育修身价值

    小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结构、发展水平与类型

    李小红段诗瑶杨丹王杉...
    123-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问题意识是探究和创新的起点,发展小学生科学问题意识是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议题,符合当下强国建设的时代需求.小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结构、发展水平与类型的实证研究表明,小学生科学问题意识包含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的三维结构;整体发展水平较高,呈现"善于发现和解决,弱于提问和表达"的趋势,且在不同群体间差异显著;其发展可分为"全面探索型""被动提问型""多问少思型"和"发展后进型"四种类型.为进一步推动小学生科学问题意识的发展,应整体统筹,立足全局打通科学问题意识发展路径;因材施策,家校协同打牢科学问题意识发展基础;因类施教,对症下药弥补科学问题意识发展短板.

    科学问题意识小学生发现科学问题提出科学问题解决科学问题

    模糊决策与延后内省:农村青少年弃学行为的质性研究

    张平
    132-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关键在农村,然而农村青少年失学后外出务工导致的农村人才空心化和"教育贫困"问题延宕.从心理学和教育社会学角度,引入前景理论和后悔理论,以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农村青少年弃学行为的决策机制及务工后内省机制深入考察,发现决策及内省的四个阶段:一是基于不确定环境下的前景判断的模糊决策,二是基于理想与现实的验证性碰撞的损益评定,三是基于结果比较的后悔厌恶产生的延后内省,四是教育观积极建构与跨代实现的内醒后成长.据此,有必要开展精准防控强化对乡村"教育贫困"的精准治理,发挥职业教育可及性优势努力实现"人人皆可成才",通过"外源内生"夯实乡村振兴的人力根基.

    农村青少年弃学务工模糊决策延后内省职业教育

    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乡村教师

    徐红董泽芳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时代乡村社会发展需要密切联系乡村实际的乡村教育提供滋养,而新时代乡村教育依赖于新乡村教师,即既能胜任新时代乡村学校教育者角色,又能适时适度兼任乡村振兴进程中新乡贤角色的精英型乡村教师.从专业胜任力视角看,新乡村教师应当具有执着的乡土观念、浓厚的乡土情感、淳朴的乡土形象、适宜的乡土知识与能力等乡土性专业特质.为有效培育新乡村教师的乡土性专业特质,应坚持乡土取向的职前培育、乡村教师岗前集中培训以及"青蓝工程"帮扶指导、联校交流、拓展"乡知"与提升"乡能"并重的"国培"、乡村名师工作室引领等职后培育.

    乡村教师专业特质乡村教师培育

    《教育研究与实验》投稿指南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