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绿色电力交易与碳排放交易在零碳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张时聪王珂徐伟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现零碳建筑的路径中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对提高建筑业主建设零碳建筑积极性、促进全社会减排目标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国内外零碳建筑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方式及发展现状,综合考虑了市场化交易机制的可行性与额外性,建议优先采用绿色电力交易与以CCER为主的碳信用产品交易,并针对我国零碳建筑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后存在的潜在技术问题进行讨论,以将近零碳建筑提升至零碳建筑为目标,提出了 1种基于长期零碳排放锁定的成本效益法,确定了技术降碳与市场化交易机制综合应用时的约束方式,量化了零碳建筑引入市场化交易机制对碳交易市场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市场化交易减排时间不低于10 a时,零碳建筑可同时兼顾环境效益与成本效益;当市场化交易减排比例不超过30%时零碳建筑成本效益最优;在此减排时间和比例下,积极推广零碳建筑参与碳交易市场,每年将带来150万t碳信用产品成交量,占自愿核证碳减排量市场成交量的10%~20%;综合考虑建筑自身资源、可行性与零碳建筑环境与成本效益,建议约束建筑设计阶段预购买交易产品的市场化交易减排时间不低于10 a.

    零碳建筑市场化交易机制绿色电力交易碳排放交易

    绿色公共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影响因素研究——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

    郭振伟王新雨罗晓予赵娜...
    12-18,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我国建筑能效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有必要对绿色建筑碳排放进行全寿命期研究,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为例,以获得2019版绿色建筑预评价的实际公共建筑项目为研究对象,通过调研建筑全寿命期碳排放情况,分析绿色公共建筑的碳排放水平,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和PCA法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以期为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公共建筑低碳设计及碳排放预测控制研究提供参考.

    绿色建筑公共建筑建筑碳排放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

    从公共卫生与建筑领域的历史视角反观健康建筑环境设计

    郭超兰丽熊涛
    19-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通过建筑环境媒介快速传播,给人们健康带来巨大威胁.不利的人居环境加剧了流行病的传播和发展.基于公共卫生领域的视角审视健康建筑环境设计被认为是更务实的表现.本文回顾了不同历史时期公共卫生领域和建筑领域在建筑"健康性"方面的探讨.通过案例形式阐述了后疫情时代,需要量化建筑环境设计策略,完善面向公共卫生的建筑环境免"疫"体系以及满足新生活、生产方式的健康建筑生态系统.

    健康建筑公共卫生COVID-19人居环境建筑环境设计

    基于感知的住宅室内环境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王家伟舒平任登军
    30-37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和双碳目标的提出使住宅室内环境研究成为热点.基于个体健康结果导向下的人因视角,以感知为研究中介,归纳室内环境健康影响因素,总结既有研究不足.提出未来研究应当在人因视角下,以健康结果为导向,探索室内环境健康影响关键因素、影响机制以及多因素相互作用和集成效果,为营造健康舒适、低碳节能的室内环境提供理论支撑.

    人因工程学室内环境影响因素健康感知

    低环境温度空气源热泵适用环保工质研究

    李函龙聂金哲张晗
    38-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空气源热泵因其节能、环保、应用灵活等优点,在过去一段时间成为我国华北农村地区清洁采暖的主要选择.但供暖用空气源热泵在我国华北地区依旧面临低温工况下制热能力衰减、室外换热器结霜和总体能效降低等问题,空气源热泵系统循环工质的臭氧消耗潜值(Ozone Destruction Potential,ODP)和全球变暖潜能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亦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在蒙特利尔协定和我国双碳战略背景下,高效环保制冷剂的研究是优化空气源热泵节能环保运行的重点之一.本文首先通过空气源热泵系统工质的热力学循环过程,建立了工质循环性能数学模型.而后搭建实验台对充注R22、R417A共2种典型工质的空气源热泵运行性能进行了实验测试,并对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和验证.在此基础上,利用优化和验证后的数学模型,根据制冷剂的选用原则混合了 4种环保工质,并计算了不同工况下混合工质的各项热物性参数和循环性能,得出适用于我国华北地区供暖用空气源热泵的环保工质,确定了混合比例为0.9/0.1的R161/CF3I的压缩比最低,排气温度低于R22系统,在室外温度较低时与R22系统COP差值非常小,适合替代R22制冷剂作为北京地区空气源热泵供热工质,为优化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环保性能提供参考.

    环保制冷剂空气源热泵ODPGWP低环境温度

    空气源热泵热水机抑霜性能预测模型研究

    张佳明孙育英魏文哲王伟...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改善空气源热泵的抑霜性能对提升空气源热泵的供暖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缺少设计指导准则,热泵厂家无法通过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室外风机等核心部件的优化配置研发出抑霜型空气源热泵,导致现有空气源热泵整体抑霜性能差,实际供暖过程中结除霜问题严重,供暖效果严重偏离预期.为了量化不同核心部件配置下空气源热泵的抑霜性能,本文对来自不同厂家的8台不同本构配置的空气源热泵热水机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分析抑霜性能与本构配置之间的关系,建立了以制热能力衰减5%运行时长为评价指标的抑霜性能预测模型,该模型可有效预测不同本构配置下空气源热泵热水机的抑霜性能,相对误差在10%之内,为热泵厂家研发抑霜型机组提供参考.

    空气源热泵抑霜性能本构配置预测模型结除霜

    中深层地热耦合水源热泵冬季梯级供热系统性能优化

    吴鑫王乐王娟芳张睿超...
    5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陕西关中地区地热能丰富,利用中深层地热结合水源热泵形成的能量梯级利用系统,是中深层地热高效利用的重要方式.本文以杨凌农业示范园能源站中深层地热水+水源热泵的热量梯级利用系统为例,介绍了系统工作原理并建立了系统仿真模型,以中深层地热取热效率分析了该热量梯级利用系统性能并与直接利用板式换热器的取热系统进行了对比,并对系统经济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与直接利用板式换热器的取热系统相比,该热量梯级利用系统取热功率提高了2.5~3倍,取热效率提高了 40%~50%;在满足供热量的条件下,较低的供回水温度更有利于系统的高效经济运行;此外,增大热泵容量还可以进一步提高取热效率,但随着热泵容量的增加其性能系数(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COP)降低明显,单位热成本(Levelized cost of heat,LCOH)降低速率减缓,本文中热泵容量大于120 kW时,继续增大热泵容量对系统经济性的改善效果不再显著.

    中深层地热水源热泵梯级利用取热效率经济性

    结构参数对管板式光伏光热集热器性能的影响研究

    纪培栋王静毅彭浩寿春晖...
    63-69,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对平板集热器经典的Hottel-Whillier模型进行修正以适用于管板式光伏光热集热器(PV/T集热器),并采用实验数据对修正后的PV/T集热器仿真模型进行验证.利用验证后的PV/T集热器仿真模型,研究吸热板厚度和导热系数、吸热管间距和内径、保温层厚度、光伏组件功率等结构参数对集热器集热效率、发电效率和总效率的影响,然后基于敏感性分析法确定管板式PV/T集热器的关键结构参数.结果表明,各结构参数对管板式PV/T集热器性能的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组件功率、吸热管间距、吸热板厚度和导热系数、吸热管内径、保温层厚度.组件功率和吸热管间距对应的敏感性系数明显高于其他4个参数,是管板式PV/T集热器的关键结构参数,并最终确定了最佳的PV/T集热器关键结构参数.

    PV/T集热器数学模型结构参数敏感性分析

    空调负荷主动调控的分布式光伏建筑能源系统优化运行分析

    耿志平高岩
    70-77,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需求侧资源的灵活调节可促进本地分布式光伏电力的就地消纳.基于空调负荷的可调控性,本文以空调负荷为灵活性需求侧资源,提出与动态电价相适应的空调系统主动调控策略并对能源系统的优化运行进行分析.首先,设计了 1个动态电价方案;另外,为提高需求侧电需求与光伏发电的匹配程度,在保证用户舒适度基础上结合室外环境温度变化规律,利用需求响应策略对空调负荷进行主动调控.其次,建立了能源系统中电源侧出力与需求侧负荷优化管理的协调运行模型,使用CPLEX求解器进行优化求解.最后,通过算例结果表明,当负荷曲线得到合理调控后,本地光伏的利用率有明显提升,建筑能源系统的日运行费用相应地也有明显降低.

    建筑能源系统空调负荷需求响应优化求解光伏消纳

    我国建筑终端电气化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

    王珊珊侯隆澍丁洪涛
    78-83,93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筑终端电气化已成为优化建筑用能结构,助力实现城乡建设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举措,国家层面已明确重点领域和推进目标.当前,我国正处于电气化快速发展阶段,较国际先进水平尚有差距,且发展潜力较大.但在建筑终端电气化的重点领域,仍存在北方城镇供暖电气化任重道远,夏热冬冷地区空气源热泵采暖的适宜性亟需提高,可再生能源生活热水使用体验有待改进,高效电炉灶尚难满足居民炊事需求,政策措施不健全等关键障碍,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注重协同推进,坚持分类施策,加快技术研发,开展试点示范,稳步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建筑终端电气化采暖生活热水炊事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