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艾条类物质燃烧产生PAHs的散发特征及毒性剂量

    张金萍谢晓雪姚明俊冯东浩...
    178-188页
    查看更多>>摘要:艾条类物质燃烧会释放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和半挥发性有机物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等污染物质.由于PAHs是致癌、致畸、致突变物质.因而,为了解艾条燃烧释放PAHs的散发特征并保护人体健康,本文在洁净环境舱内对6种艾条(每种各2根)和2种艾柱(每种各16柱)分别进行了燃烧,对其各自释放烟气中的固相PAHs即(PM2.5)PAHs进行采样收集后,通过前处理和GC-MS上机分析及理论计算,获得了艾条和艾柱燃烧释放(PM2.5)PAHs的散发特征及毒性剂量.主要结论 如下:1)艾条、艾柱释放(PM2.5)PAHs的散发因子为2.097~6.135 μg/g,年份与成分相同但提纯比例小的艾条,其(PM2.5)PAHs的散发因子较大;2)相同提纯比例与成分,储存年份大的艾条,其(PM25)PAHs的散发因子较小.中药的添加使得散发因子明显降低;3)艾条和艾柱释放的(PM25)PAHs中主要为三环与四环的PAHs,占比分别为41.64%~45.49%和39.19%~41.74%,二环占比最少.菲为主要个体,占比为19.54%~29.65%,蒽、荧蒽与芘的占比次之.4)(PM2.5)PAHs的致癌毒性等效剂量BEQ为113.579~829.107 ng/g,致突变等效剂量MEQ为121.001~940.311 ng/g.相同比例及成分但储存年份小的艾条,其致癌毒性与致突变毒性大;相同年份及成分但提纯比例大的艾条,其致癌毒性与致突变毒性整体上较低;中药型艾条的致癌毒性与致突变毒性小于普通型.

    艾条艾柱多环芳烃散发特征毒性等效剂量

    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臭氧减排特性

    杨瑞阳常玉锋石零胡川容...
    189-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常规静电空气净化器采用负电晕臭氧超标,而正电晕净化效率低的弊端,研制出一种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用于室内空气净化.基于电晕臭氧反应动力学,以及双极电晕电极的电流体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了双极电极的电晕臭氧消减的机理.理论分析表明在双极电场空间内同时存在正、负电晕,且存在游离态氧原子的中和反应,降低了电晕臭氧的生成速率.构建了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实验测试系统,测试了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的电晕臭氧减排特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单极电极和双极电极的电晕电流均随外加电压呈二次曲线增长,电晕臭氧浓度均与电晕电流呈线性增长,双极电晕臭氧浓度随着烟气量的增加呈反比降低.在电场强度4 kV/cm时,相对于常规静电空气净化器常用的单极正电晕电极,正、负双极电晕电极的电晕电流分别下降73.0%和63.4%,电晕臭氧浓度分别降低54.0%和31.7%.研究结果表明双极静电空气净化器在室内空气净化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静电空气净化器电晕臭氧双极电极电晕放电

    基于"一带一路"国家气候分区的绿色建筑技术适用性研究

    酒淼韩迪周锦志
    197-206,28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绿色建筑技术对于应对气候变化、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一带一路"国家所覆盖的气候类型较多,建筑特征与技术需求不同.通过对国际及国内"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调研,缺乏根据气候区的特点对绿色建筑技术的应用情况分类与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一带一路"国家的气候分区与环境特征,梳理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应用情况,为构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提供研究支撑,为促进"一带一路"国家的标准互通、技术创新与产品共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标准、技术与产品"走出去"奠定研究基础.

    绿色建筑技术一带一路气候分区技术适应性

    幼儿园生活单元采光性能的绿色建筑提升方法

    李天骄傅筱
    207-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通过提升幼儿园生活单元的采光性能,目的在于创造幼儿园生活单元健康绿色的室内天然光环境,关键问题是"建筑提升方法"的量化表达及绿色建筑评价.应用6种绿色建筑提升方法对幼儿园生活单元在不同的工况下进行实验,间距法采光性能指标最低,切分法采光性能指标最高.结论认为:生活单元的日照间距并不是影响采光性能的关键因素;生活单元的窗地面积比增加,采光性能会相应提升,但生活单元窗的位置及空间组合模式与采光性能提升也密切相关;切分法对于提升生活单元的采光性能表现最好,最值得在设计实践中推广.

    绿色建筑提升方法采光性能幼儿园生活单元

    电网互动式日本零能耗住宅中分布式能源系统灵活运行能效分析与评价

    刘燕李岩学吕小雨肖赋...
    218-227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零能耗建筑是早日实现建筑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技术手段,但需求侧就地产能与能源需求的不匹配性对建筑能源系统运行管理提出更高要求.本研究以日本实际零能耗住宅为对象,根据实测能源系统运行效果分析不同灵活性运行场景,主要包括光伏和蓄电池/热泵热水器的耦合运行模式.并建立指标来评估光伏发电的消纳潜力和经济性.结果表明,与实测相比,灵活的联合运行使得光伏就地消纳获得了极大改善,降低了高电价时期的电网电力消耗,提高了对能量转换和负载转移的需求响应能力.建筑与电网友好交互使能源系统经济性显著提升.单一的能源调控优化策略在提高光伏就地消纳方面受限.因此,多种灵活性措施的整合是未来零能耗建筑的发展方向.

    零能耗建筑能源灵活性分布式能源运行优化需求侧管理

    双碳目标下日本建筑能效标识对我国相关制度建设的启示

    檀姊静柳天祥何丽娜翁宇航...
    228-238,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立完善、可靠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是实现建筑节能性能可视化的重要途径,其能够有效提高节能性能优异建筑在消费端的竞争优势,进而在建设端刺激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建筑节能性能的追求.有别于我国绿色建筑综合评判的整体标识制度,日本的能效标识制度聚焦于建筑节能分项性能,只对合规性以及主要性能参数指标达标程度进行标识,使得被标识建筑的节能程度得到更加直观的表达.本文首先对日本建筑能效标识体系及核心内容进行了梳理,进而基于某项目实例,从多个维度对我国绿色建筑标识制度与日本BELS标识制度进行了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日本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实际意义与市场表现.最后结合我国国情,从完善制度运行机制、构建量化节能评价体系并设立综合指标以及设立可靠公正的评估途径等3个方面对我国的建筑能效标识制度的建设提出建议.

    双碳能效标识建筑节能日本BELS绿色建筑

    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及对策研究

    孟凡威刘良治任毅马勇毅...
    239-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提高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通过实地调研和数据分析,掌握了广州市各类型建筑垃圾产生量、区域分布特点、收运情况、处置方式和再生产品类型.分析表明,目前广州市各类建筑垃圾年产生量超过4 000万m3,其中基坑土和轨道弃土两类渣土产生量超过建筑垃圾总量的50%;广州市各辖区建筑垃圾分布很不均衡,以天河区、黄埔区、白云区及海珠区居多;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较多,但整体技术含量不高,产品用途较为单一,同质化竞争现象严重.总结了目前广州市建筑垃圾行业存在的问题和近年来建筑垃圾相关政策,针对相关问题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措施和建议,对提高广州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整体水平、规范行业市场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垃圾调查研究资源化利用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能源总线系统数据驱动建模研究

    孙可欣范蕊郑彬步婷...
    248-2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区域能源总线系统(EBS)集成多种可再生能源、余热废热资源等,成为当前低碳能源转型背景下实现建筑供热/冷的一项核心基础设施.为探讨适用于能源总线系统的数据驱动建模方法,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典型酒店建筑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多元线性回归、支持向量回归、随机森林回归、人工神经网络和高斯过程回归等机器学习方法,基于典型系统工况下的Dymola仿真数据建立模型,对比分析各种算法模型的适用性,为能源总线系统的建模和优化提供基础.经过数据模型比较分析可知,人工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回归、基于Matern内核的高斯过程回归、基于径向基函数内核的高斯过程回归和基于径向基函数的支持向量回归较适用于本文能源总线系统的建模方法.上述模型的R2在多数情况下能保持在0.90以上,从而预测能源总线系统性能变化趋势,及时作出策略响应.

    能源总线系统夏热冬冷地区数据驱动酒店建筑

    不同气候区自驱热障墙体热性能模拟研究

    陈萨如拉郭安妮杨洋胡泽锋...
    260-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内嵌管式热障墙体可兼顾建筑节能和室内热舒适要求,但低品位能源传输过程中的泵驱循环换热方式导致该类墙体存在一定的低效换热和高驱动能耗问题.设计了 1种利用相变热驱循环替代传统泵驱循环的新型自然驱动热障墙体(Self-Driving Thermal Barrier Wall,SDTBW),为明晰SDTBW在不同气候区运行条件下的热响应特征及其性能差异,建立并验证了 SDTBW动态传热模型,分析了其在不同注冷/热温度下的动态传热特性,对比了 SDTBW应用于不同气候区时的热响应特征、累计冷/热负荷及其下降率.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3个气候区条件下应用SDTBW均可有效提升墙体综合热性能,验证了 SDTBW的技术可行性;其外表面传热特性主要受不同气候区室外热环境影响,内表面传热特性主要受冷/热源温度影响;当注冷/热温度与室内设定温度相同时,不同气候区应用的SDTBW冷/热负荷降幅达85.2%/87.0%;但随注冷/热温度的下降/上升,天津地区SDTBW需求节能率逐渐高达广州地区约5倍(夏季),高达哈尔滨地区约1.2倍(冬季).

    热障墙体自然驱动典型气候区热特性数值模拟

    底层教室全年光环境的视觉与非视觉效应评估——基于Lark 2.0光谱模拟工具

    郝慧羽徐俊丽高雨晴童蝶宏...
    271-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室光环境质量对青少年身心健康有重要影响.以苏州大学实验学校的典型底层教室为例,通过Lark 2.0光谱模拟工具,依据视觉和非视觉指标的阈值标准,评估教室各区域的全年视黑素等效日光照度(M-EDI)和水平照度的变化趋势与达标情况.结果表明:1)底层教室的自然光可用性有限,仅自然采光下,北侧近窗区域可提供充足的M-EDI及水平照度,其它区域达标率不高;2)不同区域的年度光照变化复杂,受季节条件影响不一,前侧区域有效昼夜节律天数占比明显低于有效视觉照度天数占比,后侧区域则相反;3)教室在9:00前与15:00后的光照达标率较低,全年刺激频率的达标天数在冬季相对较少,在4-10月呈分散式分布,春、夏和秋季之间的差异不明显;4)实际使用情况下教室的全年水平照度均可达标,而M-EDI均无法达标.研究旨在为视觉和非视觉驱动的教室健康光环境设计提供参考.

    非视觉效应底层教室全年光环境视黑素日光等效照度模拟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