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建筑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建筑科学
建筑科学

赵基达

月刊

1002-8528

busc@263.net

010-64517786 84272776

100013

北京北三环东路30号

建筑科学/Journal Building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建设部主管,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主办,创刊于1985年,在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建筑科学类综合性技术期刊。本刊内容丰富、可读、实用,在建筑行业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本刊依托建设部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得到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并有许多国内建筑界著名的专家学者组成了编委会,使得本刊更具权威性、指导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建筑节能设计基础数据共享平台设计与开发

    于瑛杨柳刘惠祁飞...
    92-97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研究"(2018YFC0704500)建立起支撑我国建筑热工设计、暖通空调设计、建筑能耗模拟及海洋气候条件建筑节能设计的基础数据体系,为我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基础数据支撑.为了全面呈现项目数据成果,构建可实现数据查询与维护功能的建筑节能数据共享平台.以建筑节能设计基础参数在工程应用中的使用需求为导向,完成数据平台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及共享接口设计,实现建筑热工、暖通空调设计计算参数及建筑能耗模拟用气象数据共享功能.友好、方便、直观呈现数据及其统计与分析结果,为建筑方案设计、地域气候资源应用、建筑节能设计的定量分析和细化提供数据支撑.

    建筑节能基础数据共享平台架构设计功能模块

    基于风压频率统计的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潜力研究

    周晋彭琢琴杨瑛徐艺菡...
    98-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然通风是1项重要的被动式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但在前期设计阶段,现有的建筑自然通风多是依赖于建筑师的经验设计,缺乏简易、精准和量化的评估方法.本文提出了 1种基于风压频率统计的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潜力综合评价方法,并以长沙地区典型住宅为例,对不同平面形态、户型和层数等设计参数下的建筑自然通风性能进行了模拟计算和对比分析.经过验证,本文提出的方法能定量且准确反映居住建筑的自然通风潜力.结果表明,居住建筑自然通风潜力受到建筑平面户型布局、建筑形态、高度和相邻建筑的影响,也受到建筑群排布的影响.

    居住建筑自然通风风压频率通风潜力CFD模拟

    上海超低能耗建筑高质量发展设计与实施要点

    瞿燕
    105-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介绍了双碳背景下,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推进政策与发展趋势,围绕超低能耗建筑技术全过程落地展开探讨,从设计层面提炼上海市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与设计特点,从施工落实层面总结了施工风险点与精细化管理的要点,以期推动超低能耗建筑更好地高质量发展.

    上海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本土化设计性能化施工精细化

    博物馆展陈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价研究综述

    邵慧琪冯振华刘杰民郭中宝...
    111-121,2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博物馆文物在展览过程中直接暴露于展陈环境中,展陈材料的环境安全性对文物安全十分重要.长期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Oddy法及其改进方法对博物馆展陈材料的筛选提供了 1种方式,但其测试方法和应用范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建筑材料和室内环境领域针对室内材料污染物的检测方法和标准相对成熟,且基于材料污染物散发机理建立了室内环境空气质量评估模型,对博物馆展陈环境污染物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不同领域的现有方法(Oddy法及其改进方法、建材污染物检测方法、污染物散发模型)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分析了其应用于博物馆展陈材料环境安全性评价的可行性、适用性和局限性,提出了博物馆展陈材料环境全性评价方法的优化思路,以及未来研究和发展的相关建议.

    博物馆环境展陈材料环境安全性室内建材污染物散发预测

    直膨式太阳能PVT热泵热水系统经济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纪培栋彭浩周楠栩寿春晖...
    122-1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比了直膨式PVT热泵、空气源热泵和电热水锅炉3种系统的性能、系统投资和运行成本等,以平准化供热成本(LCoH)为指标,计算得出直膨式PVT热泵具有最低LCoH.分析了系统COP、太阳辐照、组件电功率、运维费用等因素对直膨式PVT热泵热水系统LCoH的影响,系统COP从4.41提高为6.61时,LCoH降低19.5%;太阳辐照越高,系统需配置PVT组件越少,初投资越低,A级资源区比C级资源区LCoH低9.6%.系统配置的PVT组件电功率由300 W提升为500 W,可使LCoH降低8.1%.相较于无运维人员费用,运维人员费用为0.50万元/a时,直膨式PVT热泵热水系统LCoH增加33.6%,运维人员费用对系统LCoH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在系统实际运行时应合理配置运维人员,尽可能的减少运维费用.

    太阳能直膨式PVT热泵经济性分析LCoH

    热泵蓄能光伏发电系统与配电网耦合联动运行性能研究与分析

    李瑞霞冯晓梅杨晨郭新锋...
    128-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建筑低碳发展,热泵和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建筑能源系统中逐步得到规模化应用,然而其无序应用会给电网配电和承载带来较大压力.本文提出了 1种"热泵+蓄能+光伏"冷热电耦合建筑能源系统,采用源网荷储联动运行方法,通过有序调节光伏、配电网、热泵、蓄能运行状态,实现建筑低成本供冷供热,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本地消纳和电网调度平衡.同时,本文通过模拟平台验证了源网荷储联动运行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采用源荷储联动运行方法较热泵直供运行方法,在冬季部分负荷典型日,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提升24.13%,系统全天运行费用降低34.10%,电力移峰量提高27.60%;在夏季部分负荷典型日,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提升21.47%,系统全天运行费用降低33.20%,电力移峰量提高21.11%.全年能源系统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提升22.47%,运行费用降低33.59%,电力移峰量提高15.95%,系统静态投资回收周期为4.67 a.本文表明了"热泵+蓄能+光伏"系统采用源网荷储联动运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了系统运行费用,促进了本地可再生能源消纳,平衡了电网,研究结果可用于指导工程应用.

    热泵蓄能光伏源网荷储联动运行费用可再生能源本地消纳移峰量

    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着装热阻计算与热舒适:夏季室内不同活动水平下的人员研究

    刘国丹张瑶胡鹏城钟会阳...
    139-14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如何实现非接触式采集数据并估计室内热舒适度,设置了代谢率为1 met、1.8 met和2.6 met共3种活动水平和常见的2种服装搭配组合,研究夏季不同工况下室内人员着装热阻值的计算算法,并由热阻值计算预计平均热感觉指数(PMV值),将PMV计算值与受试者问卷调查的实际热感觉投票(TSV)进行比较,分析每种算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非接触法在实现数据采集非接触测试的基础上,预测不同活动水平下室内人员的热舒适性与问卷调查最为接近,热感觉偏差均值为0.46个单位,但随着活动水平的增加,由于出汗对皮肤温度的影响,热感觉预测的准确性降低.本文还考虑了面颈部温度和皮肤湿润度对平均皮温的修正.并由非接触法得到的PMV值与ASV之间偏差均值降为0.42个单位,标准误差降低8.5%,相关性更强,可较精准地非接触实时预测冬季不同活动水平下室内人员的着装热阻值及热舒适性,对室内人员热舒适的获取和环境参数的智能化调节有一定意义.

    服装热阻实际着装PMV

    高海拔地区冬季室内外辐射强度突变对人体热反应的影响

    宋聪王薇娜刘艳峰桑豪伟...
    150-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藏高原太阳辐射较强,远高于同纬度低海拔地区.在室内外辐射突变环境下,高原人群对室内热环境的需求不同于室内稳态环境且没有准确描述.本文针对进藏和世居两种人群开展现场调研,并对高原室外辐射强度进行划分,获得两种人群的热反应特征.结果表明:高原人群从室外不同辐射强度进入室内的热中性温度需求不同,且与稳态环境下室内人群热需求存在差异.进藏人群从室外不同辐射条件下进入室内的热中性温度分别为23.5℃(弱)、21 ℃(中)和17.9 ℃(强),其中强辐射组下的热中性温度要低于室内稳态环境(19.2 ℃),而弱和中辐射下热中性温度要高于室内稳态环境.因此,本研究结论可为青藏高原等强太阳辐射地区的建筑热环境调节策略提供参考.

    高海拔地区辐射强度突变热环境热感觉高原人群

    基于预测模型的高校学习空间使用者热喜好分类及热环境分区研究

    凌薇张芷薇宛晓惠刘佳茜...
    159-164,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高校学习空间使用者为研究对象,使用现场实测与问卷调查等方法,建立使用者热感觉和湿感觉预测模型,并根据空间类型和热喜好差异对使用者进行聚类,开敞学习空间使用者和封闭学习空间使用者分别分为2类.在开敞学习空间中,70%的使用者热舒适温度为22 ℃,30%的使用者热舒适温度为24 ℃;在封闭学习空间中,85%的使用者热舒适温度为20 ℃,15%的使用者热舒适温度为22.研究发现相同热环境下,男性比女性感觉更热,怕热的人感觉环境更干燥,既怕冷又怕热的人感觉环境更潮湿.根据使用者热喜好分类,提出高校学习空间热环境分区策略.研究提出了基于热喜好差异的高校学习空间使用者热舒适温度分类指标,可对学习空间暖通空调系统分区控制提供数据参考.

    学习空间预测模型热喜好差异使用者分类热环境分区

    山体对嵌入式山地建筑热环境的调节机制分析——以重庆华岩洞为例

    何媛杨真静杨党燊
    165-1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国内山地资源利用不足,充分利用山地优势的嵌入式山地建筑营造理念值得借鉴.本文以重庆典型嵌入式山地建筑华岩洞为例,通过热环境实测分析全年各季热湿环境,并比较室内包括山体在内的各壁面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解析山体对室内热环境的调节机制.结果表明:由于直接利用山体作为建筑的部分墙体和屋面,嵌入式山地建筑在夏季表现突出,室内温度在室外温度同等变化下比其他季节更稳定,但室内湿环境全年不理想.山体温度全年稳定程度大于室内其他壁面,室外空气温度每升高1℃,山体仅升高0.46 ℃,其对室内热环境的调节能力在冬季和夏季都较显著,且夏季最强,是过渡季的4.8倍.山体调节室内热环境的能力大小与接触室外空气的程度紧密相关,夏季山体部位越靠近地面,壁面温度越稳定,吸热强度越大,山脚在室温最高时内表面热流强度高达50.0 W/m2.

    嵌入式山地建筑壁面温度室内热湿环境山体调节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