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摘要:《国语》是中华原典之一.关于它的叙事,近年来学术界大多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给予研究.我们认为,叙事研究不能局限于方法和技巧,而应深入历史文化领域.《国语》的叙事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略作分析.其一,选材.西周春秋史事浩繁,题材广泛,《国语》的母题却偏重箴谏,多数故事或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这个母题,表达了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其二,修辞.最具代表性的是定性语词的使用:例一,以"谏"字为标识的箴谏故事都蕴含着"谏曰—不听"结构,很有张力,读者会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例二,用"虐"字给认定为反派的人物及其故事确定基调,彰显了道德评判的力量.但这样的修辞手段会严重阻碍人们从经济社会根源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其三,引述.引用古圣时贤成为增强说服力的重要手段.西周和春秋前期,特别是周、鲁、郑等周文化传统深厚的邦国,引用《诗》《书》等较多;春秋中后期,特别是楚、吴、越等华夏化邦国,引用典籍较少,而历史论证和现实分析居多,可以看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其四,评论.某些故事叙述完毕,作者会用"君子曰""仲尼曰""孔丘曰""某大夫曰"等来臧否人物、评论事件,说明少数"德行高尚"的精英人士的话语在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总之,《国语》的叙事表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抒发的是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与后世的所谓贵族共和精神多有相合之处,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历来为士人所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