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林喦

双月刊

1672-8254

woshi909@163.com

0416-3404053

121013

辽宁省锦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科技路19号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Bohai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Edition)CHSSCD
查看更多>>本刊是我院刊登教学科研成果的园地,也是外界了解我院教学科研活动水平的窗口。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展示我国教学科研成果为内容,以突出师范教学为重点,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培养学术新人,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理论研究,使其成为学术性、师范性、地方性并重的理论阵地。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语》的叙事及其蕴含的道德史观(上)

    蒋重跃黄越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语》是中华原典之一.关于它的叙事,近年来学术界大多从西方叙事学的角度给予研究.我们认为,叙事研究不能局限于方法和技巧,而应深入历史文化领域.《国语》的叙事可从下面四个方面略作分析.其一,选材.西周春秋史事浩繁,题材广泛,《国语》的母题却偏重箴谏,多数故事或直接或间接地展现了这个母题,表达了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其二,修辞.最具代表性的是定性语词的使用:例一,以"谏"字为标识的箴谏故事都蕴含着"谏曰—不听"结构,很有张力,读者会在审美享受的同时得到伦理道德的熏陶;例二,用"虐"字给认定为反派的人物及其故事确定基调,彰显了道德评判的力量.但这样的修辞手段会严重阻碍人们从经济社会根源上揭示历史的本质.其三,引述.引用古圣时贤成为增强说服力的重要手段.西周和春秋前期,特别是周、鲁、郑等周文化传统深厚的邦国,引用《诗》《书》等较多;春秋中后期,特别是楚、吴、越等华夏化邦国,引用典籍较少,而历史论证和现实分析居多,可以看出历史的阶段性和文化的地域性特征.其四,评论.某些故事叙述完毕,作者会用"君子曰""仲尼曰""孔丘曰""某大夫曰"等来臧否人物、评论事件,说明少数"德行高尚"的精英人士的话语在一定范围内有着较大的社会影响力.总之,《国语》的叙事表现了鲜明的道德色彩,抒发的是高级贵族阶层的利益诉求,与后世的所谓贵族共和精神多有相合之处,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华文化的重要典籍,历来为士人所传诵.

    《国语》历史叙事道德史观

    中国共产党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历史进程与时代价值

    刘友芳
    13-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其不可推卸的使命,领导人民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在推动文明发展和进步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丰富和发展文明观.中国共产党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方面的贡献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它不仅在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文明更替观、文明共存观、文明交流观和文明结构观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而且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与时俱进、践行人民至上这三个维度出发,探索了中国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创造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种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为不同文明形态的共存与互鉴提供了理论依据,为全球治理提出了中国的思路和方法,为世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共产党人类文明新形态历史进程时代价值

    新时代高校教工党支部精神建设的需求指向、价值意蕴与实践进路

    韩冬雪金琪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让高校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将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置于重要位置,并在此领域作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有力地推动了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和积极进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建设不仅是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更是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关键环节.从需求指向、价值意蕴与实践三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明确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紧密结合高校教工党支部的实际情况,准确把握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制定切实可行的建设方案,推动高校教工党支部建设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为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贡献更大力量.

    教工党支部精神建设需求指向价值意蕴实践进路

    自然之情与自得精要:陈献章诗作中"情"观念的延展

    金瑛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性情关系是宋明理学研究的重要论题之一,其中关于陈献章自然之情的研究无疑占据一席之地.陈献章诗作倡导本于性情之真,作为"心为道舍"之基.陈献章凭借系列自然景物描写引入"随时屈信,与道翱翔"的自得精要,并将"会而通之,一真自如"诠释为自然之情,借此阐发人之情在其哲学建构中的重要功用.主体在做圣修养的过程中不应饰巧夸富以欲制情、媚人耳目,应当畅情以擘画涵养旨要,存诚推情.其自然之情强调"天道不言"而"四时行,百物生";乐之所摄亦非陷入"安排障",而是举独物妙道.陈献章诗作哲思沟通的主客体是以理入诗、性情发之自然,以此实现"温厚和乐"而"鸢飞鱼跃",这是一种强调主体性和境界论的意向.陈献章性情所发立基于自然之情,其诗作独特的自然美学和精神意蕴,以及其所论诗作哲思与自得关系可被看作理学与心学碰撞的一个缩影.

    陈献章自得自然诗歌

    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救济复员川军的困局

    朱华刘人豪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为实行精兵主义,减少国防开支,遂全面推行整军复员政策,对现役国防军进行大规模裁撤.然为应对数量如此庞大的复员官兵,国民党政府虽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救济安置措施,以图改善包括复员川军在内的复员国民党政府军之生存境遇,但由于其善后统筹工作严重滞后、基层组织涣散、行政效率低下、党内各派系之间纵横捭阖及地方实力派的强力杯葛,导致了救济安置复员官兵的计划最终失败,并诱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凸显了国民党政府战后政治力量的衰颓,昭示了国民党政权走向失败的必然命运.

    抗战胜利国民党政府复员川军救济困局

    低碳转型对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来自低碳城市试点的经验证据

    郑小玲杜明亮
    4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实施低碳城市试点政策是对低碳转型战略的具体落实,评估其执行效果可以为后续稳步推进低碳转型工作提供微观经验支撑.文章将低碳城市试点政策看作是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2008-2020 年中国276 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多时段双重差分固定效应模型开展实证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在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该政策主要通过集聚人力资本和促进绿色技术创新来实现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异质性检验表明,该政策对位于东部和西部区域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更强的驱动效果;进一步研究发现,该政策对邻地的经济高质量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空间外溢效果.

    低碳转型低碳城市试点政策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

    李昕符玉阳
    52-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2014-2020 年203 家高技术制造企业及其对应的城市数据为基础构建计量模型,探究城市数字经济对企业高质量创新的影响,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同时,还对企业产权属性和所属区域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以城市数字经济为门槛变量进行了门槛效应检验;最后,采用逐步回归法验证知识吸收能力的中介作用.实证结果表明:城市数字经济对企业高质量创新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存在双重门槛效应;知识吸收能力起到部分中介作用,这一中介作用存在企业异质性;城市数字经济对国有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在中部和西部地区,城市数字经济对高技术制造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大于东部地区.

    城市数字经济知识吸收能力高质量创新

    基于需求分析模型的中非共和国中文需求调查分析

    窦焕新马峥嵘
    62-67页
    查看更多>>摘要:语言需求分析是第二语言课程设计的前提,也是教师组织教学、使用教材、确定教学方法、评估教学质量、研究语言政策的基础.国际中文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在"本土化"视角下构建"需求分析模型",在原有的目标需求和学习需求模型中加入"本土化"要素,包括本土教师的需求、教学资源本土化需求、中文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需求、在大学开设中文相关专业的需求,以及当地中资企业对中文教学的需求等.对中非共和国中文需求的分析有助于为其提供更加精准的中文服务,也对其他国家的中文传播具有启示意义.

    国际中文传播中非共和国需求分析

    在虚构与非虚构之间——李辉英《北运河上》文体辨正

    董卉川刘泉
    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李辉英《北运河上》作为最早反映山东聊城抗战的文学作品,学界对其文体形式的界定莫衷一是.蓝海在《中国抗战文艺史》中将其界定为"中篇小说",而马蹄疾《李辉英研究资料》则将其界定为"报告文学".从文体的角度切入,通过论述小说与报告文学的文体差异,结合文本进行阐释分析,由此界说《北运河上》的文体形式,探究其文体本源.通过对《北运河上》文体形式的辨正,继而回溯钩沉李辉英文学生涯中对于"非虚构艺术"的偏爱,以及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小说创作的重要贡献.

    《北运河上》文体虚构/非虚构小说报告文学

    颜元习行教学观:产生条件、理论意蕴与当代应用

    赵伟武英豪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颜元是我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曾猛烈批判以宋明理学为代表的传统教学观中静坐读书、空谈心性和虚妄无实之弊病,进而提出习行教学观.他极力倡导躬亲实践和经世致用,并从知识学习、道德涵养和强化技能等方面阐释了习行的价值和功效.在新时代应用习行教学观,要结合当前核心素养深化、教学实践细化的背景,以"真"为核心,以"深"为导向,以"新"为动力,解决师生教学过程中的现实问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培育全面发展的人.

    颜元习行教学观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