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如何形成有价值的课程知识

    冯永刚温晓情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课程研究领域,与"什么知识最有价值""谁的知识最有价值"不同,"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形成"这一提问方式摒弃了传统课程知识观对知识建构主体的理性或权力身份的探讨,强调"主体去中心化",即将课程知识和权力放到历史的脉络中检视,追溯主体所在的论述空间的构建路径."有价值的知识如何形成"这一问题旨在揭示课程知识的实质、课程知识的建构以及课程知识的自然化与常态化过程,描述了课程知识作为限定并传达社会规则的物质性实践的本质属性、由社会和历史双重建构的生成过程以及课程知识所构筑的话语空间对儿童的区隔与规训.积极探索有价值的课程知识形成的多元理路,可借助"碎片化"的思考工具、"当下历史"的研究范式、"社会知识论"的研究方法论,在强化人们对课程知识的警惕与反思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突破课程知识圈围的合法性依据与具体研究方法论,使教育研究者乃至师生有意识,也有能力主动探寻课程知识的多种可能.

    课程知识观课程知识理性系统生产性权力社会知识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政策引领、重大创新与未来展望——基于《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的解读

    张传燧
    13-2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十年(2012-2022),党和国家及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针政策,涉及课程目标与核心素养培育、课程教学内容与五育和谐发展、减轻学生学业负担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以及招生考试与教育评价制度改革等方面.这些方针政策引领和指导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许多重大改革和创新,取得了许多重要的创新性理论与实践成果,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育人方式、课程评价的变革与创新等方面.课程目标方面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完善、育人为本理念的确立和素养导向的明确提出;课程内容方面表现在核心素养入课程进课堂、传统文化得到加强、劳动课强势回归、综合实践活动领域调整等方面;课程育人方式方面强调实践育人、协同育人及技术育人;课程评价方面指向综合素质培育、育人目的实现与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发展性评价"、增值性评价和生成性评价.未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当采取重建课堂、强师行动、强化评价等策略,全面提高基础教育育人质量.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政策引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历史考察、逻辑生成与实现路径

    姚林群
    2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是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保障.历史考察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是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遵循进课标-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生命这一内在逻辑演进的过程.要深入而有效地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须结合学科特点,合理定位各门课程的文化育人功能;优化课程内容的文化表达,科学构建各门课程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体系;丰富课程学习过程的文化体验,使学生在深度体验中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历史考察逻辑生成

    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及优化路径

    赵明仁秦月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核心素养理念下的课程改革推动着深度学习,课堂对话作为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手段,对于增进学生认知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已逐渐成为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切入点.通过对15节体现深度学习的优质课例研究发现,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具有师生平等的对话交流、多向互通的信息流向、垂直交叉的对话结构、促进解释的教师提问、指向高阶思维的学生回应、促进学生理解的教师反馈等特征.促进深度学习的课堂对话经历激活认知、知识建构和迁移评价三个阶段.优化课堂对话需要形成交融共生的对话关系,提供引发反思建构的对话内容,创新课堂对话的结构与形式,提升倾听、表达与反思的对话能力,营造开放协商的课堂对话氛围.

    课堂对话深度学习优化路径

    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的挑战与应对

    李森郑岚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形式、角色、过程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但也存在对话的被动性、知识的不确定性、伦理的争议性、信息的安全性等局限,由此加剧了人们对智能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问题担忧,主要表现为教学主体地位的混淆、学生道德规范的模糊、课堂教学方式的单一和考核评价难度的提升.为有效应对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课堂教学带来的挑战,提出通过教师、学生和技术三者之间的角色转型和关系重构创设有温度的课堂教学空间,通过有目标的教育、有意义的学习和有智慧的课堂建构有深度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宏观、中观和微观(国家、社会和学校)执行有力度的课堂教学制度,以推动课堂教学高质量发展.

    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课堂教学个性化学习高质量发展

    课堂教学预见力:学理审视与发展路径

    金铭李如密
    47-5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堂教学预见力是教师根据既往的教学经验和实时的教学情境,对未来的课堂状态、变化及走向给出分析、判断和推导,对师生关系作出辨认、理解甚至转向的能力.课堂教学预见力有助于锤炼教师的教学个性,推进教师向专家型发展;回应学生的内在关切,指向真实的师生对话;回归教学的教育性,构建创新型课堂样态.课堂教学预见力的发展要求教师保持教学敏感性,关注课堂经验的生成;厚积知识库存,调动创造性思维;借助信息技术,对课堂预见实现精准帮学.

    课堂教学教学预见力教学敏感性创造性思维技术预见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知识融通——从知识立场到生命立场

    鲁子箫
    55-62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而知识融通是"五育融合"的基础.追溯历史,知识分化和教学知识学科化是知识逐渐遮蔽生命、知识逻辑取代生命发展逻辑的过程.因应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融通是知识进化的根本出路.知识融通作为"五育融合"之基础的理论逻辑体现为:"五育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但"以知识为中心"的分科式知识组织方式阻碍着学习者生命的整全发展.因此,通过"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知识融通才能以"整全的知识"育"全面发展的人".当前,人文知识的重组和教学重建成为知识融通的"试验田",要坚持知识的生命立场,打破学科间知识边界、领域内知识固化和"唯知识"的教学评价,围绕生命主题开展知识融通,为实现"五育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石.

    "五育融合"知识融通教学知识组织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论自选教材的治理逻辑与实践进路

    罗生全黄朋
    6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选教材作为教科书的重要补充,是未经审定但仍被教师选用和学生使用的能够助力学生发展的教与学的材料.将自选教材纳入监管和治理的范畴是全面加强教材管理的制度自觉.为了提高自选教材的治理效能,需要遵循"为什么治理-谁来治理-治理什么-怎么治理"的基本逻辑.在治理目标上,要实现以"和谐善治"为理想模式的自选教材治理现代化;在治理主体上,要体现政府统筹下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在治理对象上,要指涉与自选教材相关的一切事项;在治理方式上,要以技术治理赋能自选教材治理创新.在新时代背景下,可通过建立统一规范的审查制度、建立严格的准入机制、健全意识形态引领机制、构建腐败风险预警机制、建立选用质量的信息反馈制度、规范和引导资本的健康发展等路径加强自选教材治理,以期为教材现代化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自选教材治理逻辑多元共治国家事权

    教科书的文化叙事及教学实现

    李志超
    70-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叙事"作为一种深层次的意义建构,是指某种文化以适合其呈现的叙事策略予以展现,达到"以文化人"的目的.教科书的文化叙事是教科书对嵌入其中的知识进行叙事化处理,将隐藏在故事情节中的文化价值浸润于学生心灵深处,在固本培元中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学生的文化自信.叙事指向的意义关怀、叙事表达的图文共生和叙事效果的润物无声是教科书文化叙事的特点.教科书文化叙事的向度表现为突显时间向度的"宏大叙事"、书写空间场域的"微小叙事"和运用视角转换的意义"叠写".为实现教科书文化叙事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落地,教师须明晰文化主体的叙事思维、把握复调的互动叙事切口、挖掘微小叙事的深刻意蕴和创设留白的叙事支架.

    教科书文化叙事教学实现

    应当尊重教科书的正当权威——基于研究者泛教科书批判的现象学研究

    马艳
    77-84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有关教科书二次开发的研究很多,但不少研究是对纸质教科书的有罪推定,对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的牵强附会,对智能化数字教科书的盲目 自信,对已有研究结论的低水平重复,严重消解了教科书本身的权威属性.对教科书的现有批判进行再批判可以发现:后现代主义教科书开发路径缺乏行动方案和操作程序;数字教科书内容创编易加大认知负荷和数字鸿沟;研究结论低水平重复会导致学术假问题和伪创新.事实上,教科书的正当权威是教科书的本质属性和实是信念,它提供了合法知识和经典价值,象征着国家意志和民主策略,彰显着课程逻辑和教学确证.因此,教科书研究者应当严谨治学,坚守学术智识,切忌盲从跟风.

    教科书二次开发有罪推定概念附会教科书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