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课程·教材·教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课程·教材·教法
课程·教材·教法

徐岩 魏国栋

月刊

1000-0186

010-58758977 58758975

100081

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17号院1号楼

课程·教材·教法/Journal Curriculum,Teaching Material and Method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初、中等教育专业刊物。其宗旨是推动中小学课程。教材和教法的理论研究,总结和交流改革中小学课程及各科教材教法的经验,探讨教学理论与教学规律。主要内容有:课程教学研究、教学改革、教学方法、国内外教育改革动态、教材建设、师范院校课程设置等。读者对象为广大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工作者及师范院校师生。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征稿启事

    3,封4页

    一体化视域下的课程德育

    冯建军
    4-1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课程德育、学科德育与课程思政都是指利用思政课之外的其他课程进行德育,其内涵具有一致性.从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化的角度看,课程德育更适合用在小学阶段,学科德育适合用在中学阶段,课程思政适合用在高等教育阶段.课程德育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可以涵盖学科德育和课程思政.课程德育具有内在的逻辑,突出表现在德育与智育的一体,课程是法定的权力,知识具有真善美的价值,教学具有教育性.课程德育的内在逻辑决定了德育内在于课程,是课程的本性使然.但课程德育实施中存在着课程与德育"两张皮"的现象,德育脱离课程的本质,变得狭隘化、形式化.有效实施课程德育需要转变观念,加强一体化的顶层设计,建立全要素的课程德育体系,增强教师的课程德育意识,提升教师课程德育的能力.

    课程德育学科德育课程思政大中小学一体化

    建立全面贯通的英才培养课程教学体系

    冯生尧李敏
    13-21页
    查看更多>>摘要:英才培养体系以及作为子系统的课程教学体系可以划分为天才儿童、才能发展、课堂区分三种范式,据此,目前国内存在单一范式观、双重范式观和三重范式观三大类型.在课程体系的贯通性上,则存在起始于学前、小学、初中、高中四种观点.美国《2019年学前至12年级英才计划标准》提出课程体系应体现全面性,并把贯通培养的起点定位于学前.仁祖利构建了始于小学、综合全面的整体才能发展模式.戴耘也系统阐述了三种范式的各自优劣.德国、韩国、澳大利亚主要从5年级开始,全面地运用各种模式.我国应该基于国情、把握趋势,积极尝试小学高段的班内区分、适量的抽离式课程和丰富类课程,并从初中开始构建全面贯通的英才课程教学体系.

    英才教育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性贯通性

    学科思维的内涵、素养功能及培养策略

    郑缘吕立杰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高度重视学生学科思维的培养,这一重大变化对核心素养导向教学提出了新挑战,迫切需要对学科思维进行理论阐释和实践探索.学科思维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解决学科问题的高阶认识活动,思维视角和思维框架是学科思维方式的核心要素;学科思维在学生解决问题活动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学生思考学科问题的本领,具有独特的素养功能;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运用创设激疑情境、设计进阶问题、开展讨论探究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迁移活动等教学策略,培养学科思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

    学科思维学科思维方式素养功能教学策略

    技术与教学融合:一个系统性分析框架

    范蔚杨霞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技术与教学的创新融合是深化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优化教学结构的重要支撑.但当前技术与教学呈现出"非系统性"融合现象,这既忽视了技术本身的价值,也漠视了教学规律,其背后隐含了技术与教学的互动失衡、权力隐匿、话语凝视等深层原因.要着力解决以上问题,技术与教学需要走向系统性融合之路.因此,基于系统论的思想,结合技术与教学融合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相关理论依据,构建出技术与教学系统性融合的分析框架,以期为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参考.

    技术发展教学变革系统性融合共生发展文化重塑

    智能时代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发生机制及实践限度

    蒋立兵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以其强大的计算、感知和认知能力为教学变革提供了耦合可能.技术通过延伸人类的语言、时空、感官和思维,作用于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和活动来赋能教学.创建智能学习环境是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基础,增强教与学的功能是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本质,提升教师素养是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关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是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旨归.教学实践主体借助技术重构学科知识的呈现形态,优化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支持学生的个性化学习,赋能精准化教学决策,以此来提升教学活动的适切性,增强学生的沉浸式学习体验,指向教学的结构性变革.现代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潜力巨大,但它是有限度的.价值限度、主体限度、本体限度、情感限度和伦理限度构成了技术赋能教学变革的基本限度.

    智能时代智能技术教学变革发生机制实践限度

    教学论研究的中国化之路:样态、困境与使命

    吕晓娟
    4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教学论研究从西方理论的译介、扎根本土的实践探索,到理论与实践的对话,书写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百余年发展的曲折历程.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我国教学论发展还面临着研究范式亟待转型发展、自主知识体系亟待重新建构、研究视域亟待突破创新、研究自信亟待大力增强等困境.教学论研究者要肩负起建构教学论中国化的责任与使命,加强中国传统教学思想文化研究,挖掘课程教学方面的中国智慧;推动中国现代教学论体系建构,完善学科体系,创新学术体系,建设话语体系,建强教材体系;深化教学论研究制度机制改革,破除制约创新的思想障碍,激发研究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教学论中国化话语建构

    统编教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与进路

    孙银光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繁荣、民族团结和文化传承的着力点.统编教材作为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民族利益的重要载体,必然承载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使命.这就要求统编教材在内容选择时充分体现国家意志、凸显文化价值并连接学生的生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实现从政治意识到知识表达,进而到教育实践的转换;综合考虑学生的认同规律、意识层次和发展难题;引导学生实现从认知到意义,再到生活的转变.在推进实践时要依循规范编写、有效选用、合理使用和系统评价的进路.

    中华民族共同体统编教材教育逻辑文化认同

    高中政治教材的国际视野建构

    王承玥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培育学生的国际视野,是高中政治教材承担的重要使命.塑造中国的国际角色是教材建构国际视野的核心.新中国成立以来,高中政治教材对中国国际角色的塑造经历了世界革命根据地、和平与发展事业参与者、国际社会深度融入者和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引领者四个阶段.国内国际形势持续演变,赋予党和国家不同的历史使命.教材的国际视野建构随之变迁,不仅内容和逻辑与时俱进,方式方法也越发完善.面向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应当总结经验,开拓创新,以更高品质开阔学生的视野.

    高中政治教材国际视野高中政治教学思想政治课

    教科书内容体系构建的依据、逻辑与策略

    章全武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教科书内容体系是教科书体系建设的重要方面,直接关涉教科书内容选择的范围以及教科书内容呈现的逻辑.课程标准是教科书内容体系构建的基本遵循,学科体系是理顺教科书内容体系的关键线索,已有教科书是教科书内容体系构建的重要参照,重大主题教育是教科书内容体系构建的时代回应.教科书内容体系构建不仅要遵循学科知识逻辑、学生认知心理逻辑以及教科书编排逻辑,还要以课程理念为引领,以学科边界确定教科书内容选择范围,以学科本质提炼教科书内容编排主线,以学生认知发展需求探明教科书内容方位,以教师教学水平创新教科书内容体系.

    教科书教科书内容体系内容选择内容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