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应用昆虫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应用昆虫学报
应用昆虫学报

戈峰

双月刊

0452-8255

entom@ioz.ac.cn

010-64807137

100101

北京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5号中科院动物所

应用昆虫学报/Journal Chinese Bulletin of Entomology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通报类学术期刊。是生物学和植保领域的国家核心中文期刊,并入围中国期刊方阵“双百期刊”。以报道昆虫学研究和推广应用领域最新成果、交流新技术、新方法、普及基础知识、提高基础理论水平、促进学术交流为主要办刊宗旨。读者对象主要是从事昆虫学研究的科研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技术推广和应用基层科技人员,以及昆虫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Wolbachia在蚊虫中的防控应用研究进展

    郑荣儿姜鹤王关红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蚊媒传播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健康负担.传统化学杀虫剂的不规范和过度使用导致抗药性在蚊虫种群的扩散,加剧了蚊媒传播疾病的发生,因此,研发经济安全的新型蚊媒防控方法至关重要.Wolbachia是一种专性感染节肢动物的细胞内共生菌,可以操纵蚊虫的生殖能力并具有病原体阻断作用.释放Wolbachia感染的蚊虫品系来抑制或修饰蚊虫种群的防控策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本文主要介绍了 Wolbachia诱导的胞质不相容作用和Wolbachia介导的病原体阻断作用,并阐述了以这两种技术为基础的蚊虫防控策略的研究进展,包括种群抑制和种群修饰策略.

    Wolbachia胞质不相容病原体阻断种群抑制种群修饰

    RNA干涉P-Hsp70基因表达对不同温度下方斑瓢虫成虫寿命及繁殖力的影响

    杨晴陆宴辉
    9-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热激蛋白P-Hsp70基因表达对不同温度下方斑瓢虫Propylaea quatuordecimpunctata成虫寿命和繁殖力的影响.[方法]采用显微注射递送dsRNA的方法对方斑瓢虫成虫的P-Hsp70基因进行干涉,利用qRT-PCR检测方法计算P-Hsp70基因的干扰效率,同时观察P-Hsp70基因被干扰后方斑瓢虫成虫暴露在不同温度(32、35和38 ℃)下的存活和繁殖情况.[结果]显微注射递送dsRNA的方法可有效抑制方斑瓢虫成虫P-Hsp70基因的表达.显微注射ds-P-Hsp70处理组方斑瓢虫成虫在各个温度下的存活率、寿命和繁殖力均显著低于未注射dsRNA的对照组.在32、35和38 ℃下,显微注射dsRNA 24 h后方斑瓢虫成虫存活率较对照组分别降低了 15.5%、16.7%和56.8%,成虫平均寿命分别缩短40.6%、51.2%和65.8%.在32和35 ℃下,显微注射dsRNA成虫繁殖力分别降低了 37.5%和100.0%;在38 ℃时,无论注射dsRNA与否,成虫均未能产卵.[结论]热激蛋白P-Hsp70基因在方斑瓢虫成虫抵御高温胁迫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方斑瓢虫热激蛋白P-Hsp70RNAi耐高温

    丝殊角萤叶甲的线粒体基因组测序及系统发育分析

    林兴雨席玉强尹新明宋南...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丝殊角萤叶甲Agetocera filicornis(Laboissiere,1927)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及叶甲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方法测定丝殊角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序列.选择叶甲亚科Chrysomelinae和萤叶甲亚科Galerucinae的128个物种作为内群,选择肖叶甲亚科Eumolpinae的3个物种作为外群,利用最大似然法和贝叶斯法重建叶甲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丝殊角萤叶甲的线粒体基因组全长为15 814bp,包含37个基因(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2个核糖体RNA基因和22个转运RNA基因)和一段非编码控制区.其线粒体基因组AT含量丰富(76.6%),并且AT偏斜为正值(0.053),GC偏斜为负值(-0.252).不同的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支持萤叶甲亚科为单系群,叶甲亚科为非单系群.[结论]本研究首次获得了丝殊角萤叶甲的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构建了叶甲亚科的系统发育关系,为更好地理解叶甲亚科、萤叶甲亚科和丝殊角萤叶甲的系统发育提供线粒体基因组数据.

    鞘翅目叶甲亚科萤叶甲亚科丝殊角萤叶甲线粒体基因组系统发育

    基因组分析揭示陕西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

    刘强姜衍郭伟孙金博...
    29-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全基因组重测序对陕西及其邻近地区不同地理区位下的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研究,为陕西中华蜜蜂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参考.[方法]对采自陕西西部的49个中华蜜蜂群体样本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结合此前的研究与GenBank公开数据,运用PCA主成分分析、ADMIXTURE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系统发育分析、遗传变异分析等群体遗传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群体遗传结构与PCA主成分分析表明,陕西北部高原群体与陕西中部平原、西部平原、西部山地和南部山地群体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且西部平原与山地群体之间也存在遗传差异.遗传变异分析表明,陕西北部高原群体与陕西其他群体之间的Fst平均值为0.050 9,高于陕西其他地理区位群体之间的Fst平均值0.029 6,并且与西部山地群体具有最小的Fst值0.039 7,同时,在邻近地区中,与太行吕梁群体具有最小的Fst值0.044 3;此外,陕西西部平原群体与神农架林区群体具有最小的Fst值0.022 1;与其他群体相比,陕西西部平原、山地两个群体内部具有相对较高的核酸多态性,分别为0.001 430 62和0.001 483 04,表明它们群体内部相对较高的遗传多样性.系统进化树表明,陕西西部山地群体、陕西北方高原群体与太行吕梁群体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陕西西部平原群体与神农架林区群体具有较近的遗传关系.[结论]陕西中华蜜蜂不同地理区位之间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且陕西北部高原群体与陕西其他地理区位群体间具有明显的遗传分化;同时根据分析结果推测了陕西中华蜜蜂可能的历史传播路线,分为独立的南、北两条路线.本研究首次从全基因组重测序角度揭示了陕西中华蜜蜂遗传多样性,探明了不同地理区位下的遗传关系,为陕西中华蜜蜂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力参考.

    中华蜜蜂全基因组重测序陕西遗传多样性

    基于线粒体COⅠ基因的番茄潜叶蛾群体遗传结构分析

    袁伟宁魏玉红郭致杰罗进仓...
    37-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番茄潜叶蛾Tuta absoluta(Meyrick)是番茄作物上的重大害虫,自入侵我国以来,已经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为了追踪我国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分化进程,分析其与世界其它地理种群的遗传关系,本研究对番茄潜叶蛾种群的遗传结构进行了分析.[方法]研究采用线粒体COⅠ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分别对COⅠ基因同源性、遗传变异、遗传多样性、生物分子变异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构建了世界范围内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结果显示,我国甘肃和宁夏地区的地理种群已经发生了可遗传变异,其中甘肃出现了两种突变单倍型(China:GSLZ;China:GSLZ),宁夏为一种突变单倍型(China:NXWZ);全球番茄潜叶蛾地理种群共检测到28个多态位点,存在18种单倍型,以塞内加尔地理种群单倍型最丰富,达10种,其次为肯尼亚;我国地理种群存在2个转换突变的简约信息位点,共3种单倍型,推测我国番茄潜叶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群体结构,但仍然处于入侵"瓶颈期";总体而言,非洲番茄潜叶蛾遗传多样性最高,其次分别为南美洲和亚洲;分子生物学方差分析显示,引起种群变异的主要因素存在于种群内部,变异率占97.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全球番茄潜叶蛾总体可以分为4个类群,以肯尼亚地理种群的变异种遗传距离较远,但我国甘肃兰州和宁夏两个地理种群突变种与肯尼亚KU565664.1突变种为同一单倍型,其它地理种群变异种均聚类在相同遗传发育节点之下.[结论]世界范围内番茄潜叶蛾单倍型多样性与核苷酸多样性等遗传多样性指标均较低,种群遗传具有高度同质性,但非洲番茄潜叶蛾的遗传多样性较高.在我国,番茄潜叶蛾种群在线粒体DNA分子水平上已经发生了明显分化,主要为C/T(China:GSLZ)和 A/G(China:GSZY)转换突变.

    番茄潜叶蛾遗传多样性遗传结构系统发育地理种群

    点蜂缘蝽效应子新型筛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

    鲁王善李继芬董玉妹沈丹宇...
    49-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且调控不同植物抗性相关通路的点蜂缘蝽效应子筛选新体系,并应用于点蜂缘蝽效应子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点蜂缘蝽Riptortus pedestris取食前后的大豆叶片转录组比较分析,挑选出了 4个点蜂缘蝽取食后高度上调表达且影响不同信号通路的大豆抗性相关基因.其中Gm2参与异黄酮代谢、Gm3参与生长素和硫苷代谢、Gm6参与免疫信号识别和Gm8参与茉莉酸生物合成.利用PCR扩增4个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构建到pGreen-LUC载体上.构建成功的载体转化到大肠杆菌中,再利用根癌农杆菌注射在本氏烟中瞬时过表达建立报告系统.其次,在烟草叶片上表达点蜂缘蝽候选效应子12 h后再分别表达报告系统.通过观察效应子对荧光素酶表达活性的影响来研究效应子的功能.[结果]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测序证明了 PCR成功扩增了 4个抗性相关基因的启动子.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酶标仪酶活检测以及Western Blot验证了 4个基因启动子在烟草叶片上成功表达.昆虫取食、机械处理和MeJA处理验证了该报告系统的可行性.最后利用该筛选体系对9个点蜂缘蝽效应子进行了筛选,结果显示9个点蜂缘蝽效应子对4个报告基因的表达有不同的调控作用.[结论]成功建立了以荧光素酶为报告基因的点蜂缘蝽效应子筛选新体系,该体系可应用于点蜂缘蝽效应子的大量筛选,且具有高效、快速和操作简易等特点,为其他昆虫效应子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点蜂缘蝽荧光素酶大豆基因启动子昆虫效应子信号通路烟草瞬时表达

    两种寄主植物对淡足侧沟茧蜂的引诱作用及挥发物成分分析

    张彤瑶蒋杰贤张浩王金彦...
    6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寄主植物和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幼虫对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趋向行为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用玉米和苋菜两种寄主植物,采用"Y"型嗅觉仪测定了淡足侧沟茧蜂对正常植物和幼虫-植物复合体的行为反应,并对其释放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了 GC-MS分析与鉴定.[结果]正常的玉米和苋菜对淡足侧沟茧蜂无明显引诱作用,而幼虫-玉米复合体和幼虫-苋菜复合体均有显著的吸引作用,且幼虫-玉米复合体对该寄生蜂的引诱作用更强.GC-MS检测结果显示在正常玉米中含有22种化合物,主要为烷烃和芳香烃类化合物;幼虫-玉米复合体中有31种化合物,以烷烃和醇类化合物为主;在正常苋菜检测到的16种化合物中,烷烃类化合物含量最高,约占54.75%;而幼虫-苋菜复合体中含有55种化合物,其中以烷烃、芳香烃、烯烃、酸类和醛类物质含量相对较高.另外,与正常植物相比,2-己烯醛、(+)-柠檬烯、α-石竹烯、DMNT和α-雪松烯等化合物仅在幼虫-植物复合体中产生或含量明显升高.[结论]淡足侧沟茧蜂更倾向于幼虫-玉米复合体,并且玉米和苋菜在遭受甜菜夜蛾取食后,会释放出更多种类的化合物.

    淡足侧沟茧蜂玉米苋菜甜菜夜蛾引诱作用GC-MS

    越冬滞育前后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壁防御体系的变化

    王海香陈凡师振萍薛婉怡...
    74-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食叶害虫松阿扁叶蜂Acantholyda posticalis Matsumura以老熟幼虫在地下越冬,越冬期间体壁保护其不受外来物的侵害.研究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壁对生态的适应性,对于其管理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石油醚溶解脂肪、饱和KOH消化几丁质和考马斯亮蓝结合法测定松阿扁叶蜂不同龄期幼虫蛋白质质量和含量;采用FB28和HE染色法研究幼虫体壁几丁质和脂肪发育的动态变化;采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比色法测定体壁多酚氧化酶的蛋白含量和活性变化.[结果](1)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壁几丁质、总蛋白质、总脂肪含量均随着幼虫发育阶段的变化而增加:蛹前滞育>入土滞育>5龄>4龄,且在5龄至入土前迅速增长.(2)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壁的几丁质和脂肪厚度随幼虫发育阶段变化趋势为:入土滞育>蛹前滞育>5龄>4龄,且在5龄至入土前迅速增长.(3)随着幼虫发育,松阿扁叶蜂幼虫总脂肪含量变化平缓,几丁质含量呈现下降-升高-下降趋势,总蛋白质含量呈现升高-降低-升高趋势.(4)随着幼虫的发育,松阿扁叶蜂幼虫体壁多酚氧化酶含量呈现先升高后持续降低的趋势,而活力正好相反,变化波形趋势近似互补.[结论]几丁质和蛋白质含量变化曲线相反,波形互补,多酚氧化酶的含量-活性变化互补,这两种互补在松阿扁叶蜂越冬滞育和非滞育期间又构成了互补的体壁防御体系.

    松阿扁叶蜂滞育体壁防御化学成分多酚氧化酶

    美国白蛾成虫对三种幼树共有和特有活性挥发物的嗅觉反应

    张春文马庆辉孟昭军耿楠楠...
    8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2种寄主植物和1种非寄主植物共有和特有活性挥发物对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成虫嗅觉行为的作用,为开发防控美国白蛾植物源引诱剂和驱避剂提供线索.[方法]通过动态顶空法收集3种幼树植物挥发物,使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筛选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活性挥发物组分,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美国白蛾成虫对不同浓度标准化合物的嗅觉反应.[结果]3种幼树共有活性挥发物为α-蒎烯、1,3-二乙基苯、1,4-二乙基苯、对异丙基甲苯、3'-乙基苯乙酮和4'-乙基苯乙酮,水曲柳和长白落叶松特有活性挥发物为β-水芹烯和3-蒈烯.其中0.1、1和100μg/μL β-水芹烯和0.1 μg/μL 4'-乙基苯乙酮对未交尾雌蛾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0.01和100 μg/μL α-蒎烯及0.1 μg/μL对异丙基甲苯具有显著驱避作用;0.1、1和10 μg/μL β-水芹烯,1和100 μg/μL 3'-乙基苯乙酮及1,3-二乙基苯、10 μg/μL 1,4-二乙基苯对未交尾雄蛾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100 μg/μLα-蒎烯和0.01μg/μL1,4-二乙基苯具有显著驱避作用;0.01、0.1、1和10 μg/μL3-蒈烯,1和100 μg/μL α-蒎烯,0.01μg/μL3'-乙基苯乙酮,0.01 μg/μL 1,3-二乙基苯和100 μg/μL 1,4-二乙基苯对已交尾雌蛾具有显著引诱作用,而10 μg/μL 3'-乙基苯乙酮,0.01和100 μg/μL4'-乙基苯乙酮及100 μg/μL 1,3-二乙基苯具有显著驱避作用.[结论]3种幼树共有活性挥发物中,未交尾雌蛾对α-蒎烯表现为负趋性;未交尾雄蛾对较高浓度的1,4-二乙基苯表现为正趋性,而对低浓度表现为负趋性;已交尾雌蛾对3'-乙基苯乙酮和1,3-二乙基苯表现为高浓度负趋性、低浓度正趋性,而对4'-乙基苯乙酮表现为负趋性.长白落叶松和水曲柳特有活性挥发物中,已交尾雌蛾对3-蒈烯和未交尾雌、雄蛾对β-水芹烯均表现为正趋性.

    美国白蛾活性挥发物GC-EAD/MSY型嗅觉仪行为反应

    温度对瓜绢螟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杨润邱晔朱玉溪龚伟荣...
    93-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明确不同温度对瓜绢螟Dianphania india(Saunders)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了解其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为瓜绢螟的测报及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室内恒温条件下,研究瓜绢螟在不同温度(21、24、27、30和33 ℃)下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有效积温和生命表参数.[结果]研究表明,温度对瓜绢螟不同发育阶段有显著影响;其中,卵历期(4.52d)、幼虫历期(25.32 d)、蛹历期(13.98 d)、雌虫寿命(56.44 d)、雄虫寿命(52.79 d)及世代历期(46.15 d)均在21 ℃条件下为最大值,且随着温度升高有逐渐降低的趋势,在33 ℃均达到最小值;卵、幼虫、蛹和成虫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3.54、9.90、14.28和15.00 ℃,有效积温分别为38.00、287.00、77.72和277.60日·度;33 ℃下的内禀增长率rm和周限增长速率λ最高,分别为0.179 21和1.196 27,但雌虫产卵量在此温度下开始下降;在30℃下净增值率R0最大(84.212),而总生殖率GRR在27 ℃条件下最大(94.486);21-33 ℃的平均世代历期T分别为43.027、36.219、28.097、27.618和20.532 d.[结论]在21-33 ℃之间,瓜绢螟各虫态发育历期和平均世代历期随温度的升高而缩短,27 ℃最适宜其繁殖,33 ℃以上高温不利于瓜绢螟的繁殖.

    瓜绢螟温度发育起点温度生命表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