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开发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

周小鹃

双月刊

1003-4161

kfyj@vip.163.com

0931-7768027

730070

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健康路143号

开发研究/Journal Research on Development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最早研究探讨西部开发的综合性(经济)学术类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的生成、要义和价值

    何得桂樊慧杰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城乡融合发展关乎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色。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以共同富裕为主要目标,注重系统性思维、前瞻性谋划和制度执行力。它的核心要义是突出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双轮驱动,注重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平等畅通流动,重视体制机制改革与条抓块统的机制保障,以及倡导政府、社会和民众的参与式治理。习近平关于城乡融合发展重要论述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重要之举,充分彰显了人民性、战略性、系统性和实践性的理论品格。它将赋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对于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效能治理以及打造高品质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城乡关系高质量发展

    健全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制度研究

    孙久文张翱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健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是数字经济深化发展的需要,同时为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供方向指引。在系统梳理现有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政策体系演变的基础上,阐述健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意义与制度考量、产业数字化过程中的制度供给缺口以及解决数据要素供给不足的制度探索。完善数字经济相关制度建设能够促进数字技术向实体经济渗透,有利于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基于制度与科技进步互补的技术扩散理论,提出将促进数字技术向实体经济渗透的政策和完善数据基础制度作为健全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的重点方向。随着数字化转型的深入推进,强化数字经济对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支撑,相关政策设计应聚焦以促进数字技术创新应用和数据要素化为基础底座的实体经济与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制度。

    数实融合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

    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的视角

    刘建国李悦
    19-30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采用2013-2021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选取双向固定效应面板模型、面板门槛模型以及机制分析进行实证检验,试图廓清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与作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提升起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且区域差异明显;人口高质量发展是数字经济赋能绿色创新效率的重要传导路径。就数字经济对绿色创新效率的影响而言,数字经济和人口高质量发展均在其中存在显著的门槛效应,且分别在跨越单一门槛和双重门槛后,数字经济均可显著提升绿色创新效率。因此,抓好数字经济发展,深入挖掘数字经济赋能人口高质量发展路径,弥合区域数字经济发展鸿沟,对绿色创新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数字经济绿色创新效率人口高质量发展门槛效应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区域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新思考

    彭芳梅周建华夏添
    3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经济普及和新质生产力培育加速了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并对区域经济的布局和政策演化产生了深刻影响。基于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区域发展从微观的生产环节和宏观的产业体系、生产力布局催生了新质生产力。同时,结合中国式现代化的政策演化,区域发展政策与生产力演化脉络相融合,衍生出包括供求转换、特征演化和政策更新的特征。最后指出,数字经济对新质生产力多维促进,包括市场主体的数字效应和政府的数字治理,特别是政府在数字治理中中央政府的事权下放、地方政府间及地方政府的行为调整。此外,城市群作为区域发展的新主体,在新质生产力的布局与生产关系转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城市群的发展不仅促进了产业集聚和转移,还推动了政策精准化和区域协调发展。整体而言,在新时代背景下,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在推动生产力更新、区域协调发展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新质生产力数字经济生产力布局生产关系转型

    十年回溯与未来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

    胡恒松赵卫民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4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十周年,十年来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如经济总量连跨5个万亿元台阶达到10。4万亿元、京津雄半小时"交通圈"以及雄安新区的建设等。新时代背景下,随着京津冀区域发展体系的不断改革,习近平总书记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因此,采取"总结过去—分析问题—提出展望"的脉络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京津冀核心创新城市带动效应不足,腹地城市承接能力不够,而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生产力的不匹配,以北京为核心的创新城市体现为更多的新质生产力成果,而以传统生产力为主体的津冀则不足以完全承接北京的创新成果。此外,还有地方保护主义严重、利益分配机制不完善以及"生态-经济-生态"机制无法实现等问题。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其根本在于遵循新发展理念的指引,即强调创新、绿色、开放、共享与协调的全方位融合。

    京津冀协同发展新质生产力区域高质量发展雄安新区区域一体化

    粮食供应链韧性提高与产销空间布局优化

    王娟娟曲健
    47-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粮食供应链韧性是粮食安全的关键支撑。以粮食主体功能区的确立时间为研究起点,以2003-2022年为研究期,有机结合熵值法与泰尔指数法,对我国30个省(区、市)的粮食供应链韧性进行测度。由于政府支农政策的持续保障,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持续提高,但增速趋缓,区域差异出现且不断扩大。从供应链环节看,流通环节是粮食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柱,在国家对口粮自给率的高度关注下,以稳定粮食供需为主的仓储环节权重正在不断提升,科技支农的效果越来越明显,但是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提升的主要动力源仍然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主。鉴于此,提出的推进粮食生产布局优化、健全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匹配性、构建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加强粮食功能区的区际合作等举措,是不断提高我国粮食供应链韧性水平的占优选择。

    供应链粮食安全韧性空间布局

    产业的多维空间集聚:进展综述与理论框架

    赵璐
    59-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集聚是经济活动最突出的地理特征,并随着产业的融合发展,越来越呈现出多维空间集聚的发展趋势。认识产业多维空间集聚格局特征和演化机制是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的关键所在,也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现实需求,亟须进行系统研究。首先从产业集聚的形成机制、产业空间的内涵外延、产业发展的融合趋势、空间集聚的测度方法四个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系统总结对产业多维空间集聚的新认识,继而结合对产业多维空间集聚的内涵辨析,构建基于产业维度、要素维度、尺度维度三维度空间,兼顾主体要素、作用机理、格局演化、布局优化四方面动力学过程的理论分析框架,提出需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方面。

    产业集聚和共聚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产业关系网络

    人工智能对中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基于工业机器人应用的检验

    杨晓霞李恒
    67-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使用2009-2022年工业机器人数据,实证检验人工智能与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采用工具变量法克服内生性偏误以及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人工智能对我国出口技术复杂度的促进作用存在异质性,在人工智能集聚区、数字基础设施较好、外商直接投资水平较低以及"一带一路"重点省份等区域,这一促进作用更为显著。门槛模型的检验表明,人工智能对我国制造业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随着人力资本质量跨越单一门槛值,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影响效应由负转正;知识产权保护存在"最优区间",在最优区间内,人工智能对出口技术复杂度的提升效应最大。对此,提出加快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优化人工智能区域布局以及强化人力资本质量培育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建议。

    人工智能出口技术复杂度人力资本质量知识产权保护门槛效应

    国有经济比重、知识网络结构与地区新产业发展

    毛琦梁刘亦婷
    79-9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一个经济转型国家,国有企业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以中国各市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地区国有经济比重对本地新产业发展的影响,并从知识网络中心势角度识别了其中的作用机制。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经济比重对本地新产业发展具有负向作用,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不利于当地新产业的发展。国有经济比重的这种影响与其对知识网络结构的塑造作用有关,国有经济比重较高的地区往往会形成较高中心势的知识网络,而高度的知识网络中心势不利于新产业的孕育与发展,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较高的国有经济比重制约新产业发展的负面效应。为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以及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给予各个企业以平等的市场地位,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创新活力是重要方向。

    国有经济比重新产业发展知识网络网络中心势

    "标准化+X"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以湘西十八洞村为例

    周正祥刘妍娜
    91-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产业标准化是现代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和支撑力。十八洞村通过引入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制定统一的生产标准、操作规范和质量控制体系,以标准化带动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和质量提升,产业孵化效果明显。通过分析湘西十八洞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从构建科学架构、建立推动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筹建推广示范基金、营造文化氛围等方面提出"标准化+X"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的对策建议。

    标准化+X湘西十八洞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