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抗感染药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抗感染药学
抗感染药学

丁龙其

季刊

1672-7878

kgryx@126.com

0512-62766009

215006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通园路368号(大森商务楼209A室)

抗感染药学/Journal Anti-Infection Pharmacy
查看更多>>《抗感染药学》为季刊, 季末 25 日出版, 大 16 开, 80页, 邮发代号: 28-194。单价:9.80/册。国内外公发行。《抗感染药学》是江苏省卫生厅主管、苏州市第五人民医院主办的抗感染药学学术期刊。中国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 1672-7878/CN 32-1726R。《抗感染药学》主要刊登药学与抗感染药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科研设计、生产工艺、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国内外的药学进展和抗感染药学的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学术论文。办刊宗旨: 创新、存真、求精、服务。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以提高为主,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以实践为主。着重报道具有综合性、基础性、实用性的科技成果和先进经验。本刊特点: 集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知识性、可读性为一体, 重在实用、兼顾提高。1 征稿范围 国内外抗感染药物药学进展、科研成果与理论、中药与天然药物、生化药物、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毒理; 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相互作用、合理用药、不良反应、药物代谢动力学; 抗感染药物经济学、药事管理、新药介绍、药学信息。2 栏目设置 综述与论坛 报道抗感染药物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进行总结、评述、并结合作者在本领域的工作发表见解。 实验研究 报道抗感染药物各具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 内容可涉及中、西药的合成、制剂、药理、毒理、临床药物试验、药物敏感性实验, 药物质量分析、鉴定、含量测定及改进方法的探讨等。 研究生论文 报道研究生在读时各类药物及抗感染药物具有原创性的阶段性的研究成果。 药物与临床 报道抗感染类药物应用于各科疾病的药物疗效评价。 合理用药 报道对临床抗感染用药的合理性、配伍问题分析; 药物使用时的稳定性问题分析; 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讨论处方的合理性问题等。 药物不良反应 报道按照药物说明书使用后出现的个体反应, 探讨分析抗感染药物对各组织器官的不良反应等。 药物经济学 报道抗感染药物在临床各科的治疗中, 药物产生疗效时的费用的分析等。 经验交流 报道工作中的新发现, 经验改进等。 药事管理 报道药学领域中的科学管理, 药事法规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麦冬皂苷D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孙燕朱立红陈俊怡李锐华...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麦冬皂苷D是从中药麦冬中提取出的甾体皂苷类成分,具有抗炎、抗肿瘤、降脂、心肌保护作用、神经保护作用、胃肠道保护、调节骨代谢等广泛的药理作用。该文对近些年麦冬皂苷D的药理作用研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其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

    麦冬皂苷D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抗炎作用抗肿瘤作用降脂作用心肌保护作用神经保护作用胃肠道保护调节骨代谢

    小檗碱抗脑瘤和头颈部肿瘤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张明发沈雅琴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小檗碱具有广泛的药理活性,除抗炎、抗感染、降血糖、调血脂、心脏保护等作用外,对胃癌、乳腺癌、膀胱癌、肝癌等还具有显著的抗肿瘤作用,是一个潜在的抗肿瘤药物。该文主要围绕小檗碱对甲状腺癌、鼻咽癌、口腔鳞癌、舌癌、喉癌、腺样囊性癌等头颈部肿瘤和脑癌的药理作用及其机制进行了综述和分析,为小檗碱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小檗碱药理作用抗肿瘤作用脑瘤头颈部肿瘤

    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的人血清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的含量测定分析

    王月园项铮屈昱晨樊锴...
    14-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建立同时快速测定人血清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含量的方法,为临床感染患者的治疗药物监测提供参考。方法:采用Agilent 1260 系列液相色谱仪和API 4000 三重串联四级杆质谱仪,以Phenomenex KINETEX XB-C18(2。6 μm,3×50 mm)为色谱柱,以 0。1%甲酸-水和纯乙腈为流动相,以电喷雾离子源、多反应离子监测结合正离子模式作为质谱条件,建立同时快速测定人血清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4 中抗菌药物含量的方法。结果:测定结果显示,4 种抗菌药物和 2 种内标物质在保留时间处均未出现干扰峰;4 种抗菌药物在各自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其相关系数(r2)均大于 0。99,其最低定量限的S/N均大于 10;精密度和准确度检测结果显示,4 种抗菌药物测定结果的日间和日内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均小于10。00%,而其相对误差(relative error,RE)则均在±10。00%以内;4 种抗菌药物测定结果的回收率均在 85。00%~115。00%之间;稳定性考察显示,在不同温度和放置时间条件下,4 种抗菌药物测定结果的RE则均在±10。00%以内。结论:LC-MS/MS可以同时快速测定血清中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 4 种抗菌药物的含量,且具有精密度和准确度高、稳定性强的特点,因而可以为临床治疗药物监测提供较好支撑。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含量测定亚胺培南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替考拉宁

    1例罕见的限制性马拉色菌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分析

    朱晓华亓志刚
    19-22,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1 例罕见的限制性马拉色菌致血流感染患者的临床诊疗过程,为临床此类罕见感染疾病的诊治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 2 周前被猫抓伤后反复发热,入院后仍持续发热,检查显示血清白细胞计数和降钙素原均正常,仅C反应蛋白升高,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排除了呼吸道和尿路的感染,且未发现其他明显的感染灶,临床先经验性予阿奇霉素;2 d后,真菌D-葡聚糖检查结果异常(222。53 pg/mL);临床药师会诊发现,患者近期存在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且有服用糖皮质激素的情况,因而可能免疫功能较差,综合患者前期检查结果,怀疑患者的发热可能是由猫抓伤致真菌侵入血液所致的血流感染引起的,遂建议加用氟康唑进行抗真菌治疗;第2 天,患者体温明显回落,且第 3 天患者血标本的二代测序结果为限制性马拉色菌(序列数为 29),基本印证了临床药师的判定;最后,患者在用氟康唑治疗 10d后出院。结论:对于不明原因发热的患者,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充分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各种检查结果,以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的反馈,以准确判断患者的感染部位和可能病原菌,从而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为患者开展治疗。

    不明原因发热血流感染限制性马拉色菌药学监护氟康唑

    1例立克次体相关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

    陈世平杨宇代荣龚磊...
    23-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 1 例立克次体相关性脓毒性休克患者抗感染治疗的药学监护过程,为临床立克次体所致严重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与结果:该患者 6d前无明显诱因情况下出现发热和干咳,1 d前又出现呼吸困难,入院检查显示降钙素原(3。23 ng/mL)和C反应蛋白(120。4 mg/L)明显升高,遂临床医生予以亚胺培南-西司他丁钠、左氧氟沙星、利巴韦林经验性抗感染治疗;第 2 天,患者表现出脓毒性休克症状,临床药师会诊后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调整为美罗培南和阿奇霉素;第 4 日,患者血标本的宏基因组二代测序(metagenomic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mNGS)检测结果显示日本立克次体呈阳性,而痰标本的mNGS结果显示肺炎克雷伯菌、缓症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和热带假丝酵母呈阳性,临床药师认为日本立克次体为病原菌,而其他则为定植菌,故建议将抗感染治疗方案改为多西环素,但临床医生出于稳妥起见加用了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3 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感染指标和相关症状亦明显改善,并在不久后出院。结论:立克次体引起脓毒性休克情况相对较为少见,因而临床相对容易忽视,临床药师在开展药学监护时应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和用药史,协助临床医生尽快确定感染的病原菌,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抗感染治疗,以保证患者快速康复。

    立克次体脓毒性休克药学监护临床药师

    某儿童医院静脉用阿奇霉素所致不同严重程度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分析

    刘功莲王燕陈艳华董睛睛...
    2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医院静脉用阿奇霉素所致不同严重程度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为临床阿奇霉素的安全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6 年 12 月—2021 年 12 月江南大学附属无锡市儿童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264 例静脉用阿奇霉素所致ADRs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患儿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检查指标和ADRs严重程度,以及阿奇霉素的用法用量和联合用药等情况,分析阿奇霉素所致不同严重程度ADRs患儿的临床特点与影响因素。结果:根据《常见不良反应术语评定标准(CTCAE)5。0 版》,264 例ADRs报告中,严重程度Ⅰ级的有 120 例(占 45。45%),Ⅱ级的有 91 例(占 34。47%),Ⅲ级的有 51 例(占 19。32%),Ⅳ级的有 2 例(占 0。76%);与Ⅰ级ADRs患者相比,Ⅱ级及以上ADRs患者的年龄和体质量均明显更小(P<0。05),而其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水平则明显更高(P<0。05);而在用药方面,相较于Ⅰ级ADRs患者,Ⅱ级及以上ADRs患者阿奇霉素与氨溴索联用、联合用药数>3 种的占比更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体质量、AST水平、阿奇霉素与氨溴索联用、联合用药数>3 种是患儿发生Ⅱ级以上ADRs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静脉用阿奇霉素所致的Ⅱ级及以上ADRs患儿存在低年龄、低体质量、高AST水平、更多的阿奇霉素与氨溴索联用、更多的联合用药数>3 种的情况,而这些因素也是使用静脉用阿奇霉素患儿发生Ⅱ级及以上ADRs的重要影响因素,临床对于高风险患儿应当加强监护和管理,以确保患儿的用药安全。

    阿奇霉素儿童药物不良反应严重程度临床特点危险因素

    某院头孢菌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分析

    周爱春刘冀衡文隆于慧...
    3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医院头孢菌素相关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12 年 1 月 1 日—2021 年 12 月 31 日祁阳市中医医院上报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的 1 074 例ADRs报告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报告中ADRs所涉及的药物种类及其用法用量,以及患者的年龄、性别、临床表现等信息,分析其中头孢菌素相关ADRs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1 074 例ADRs报告中,涉及抗菌药物的有 392 例,其中与头孢菌素相关的有 203 例;203 例头孢菌素相关ADRs中,患者的年龄主要集中在18 岁~<45 岁(68 例,占 33。50%)和45 岁~<65 岁(49 例,占 24。14%),而涉及的种类主要为第3 代头孢菌素(152 例,占 74。87%),其中涉及的主要品种为注射用头孢他啶(51 例,占25。12%)和注射用头孢噻肟(42 例,占 20。69%);在累及器官方面,203 例头孢菌素相关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其附件(163 例,占 80。30%),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荨麻疹、皮肤发红和红斑;203 例头孢菌素相关ADRs中有 30 例为严重ADRs,而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严重ADRs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药物的给药途径相关(P<0。05)。结论:在抗菌药物相关ADRs中头孢菌素占有重要分量,并且其在患者年龄、药物种类和给药途径方面具有明显特点,其中患者年龄和药物给药途径可能还与ADRs的严重程度均有相关性,临床应加强对风险患者的管理和监护,以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头孢菌素抗菌药物药物不良反应流行病学特点

    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许玉莲
    3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患者发生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s)的流行病学特点,为临床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0 年 1 月—2022 年 2 月天津市河西区挂甲寺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报的 118 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患者发生ADRs的药物类型、用药途径、累及器官系统及表现,分析其ADRs发生的规律与特点,并制定保障用药安全的相关策略。结果:118 例发生ADRs的老年患者中,>75 岁的占比最高(44。92%),其余依次为>70~75 岁的(占 33。05%)和65~70 岁的(占 22。03%);118 例老年患者中,ADRs所涉的药物主要为抗菌药物类(32 例,占 27。12%)、消化系统药物(24 例,占 20。34%)和心脑血管药物(22 例,占 18。64%),而ADRs所涉药物的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48 例,占 40。68%),其次为口服给药(34 例,占 28。81%)和肌内注射(24 例,占 20。34%);118 例老年患者中,ADRs主要累及皮肤及附件(38 例,占32。20%)和消化系统(26 例,占 22。03%),其次为呼吸系统(12 例,占 10。17%)、泌尿系统(12 例,占 10。17%)和心血管系统(10 例,占 8。47%)。结论:老年患者临床用药期间ADRs发生率较高,尤其是>75 岁以上群体,因此临床用药应科学选择给药方式和药物类型,并加强用药指导和监测,以有效预防ADRs发生,确保其用药安全。

    药物不良反应老年患者流行病学特点

    基于PDCA循环法构建利奈唑胺安全用药模式的创新实践

    石璐唐莲段露芬李静静...
    40-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构建利奈唑胺的安全用药模式,通过优化利奈唑胺给药方案、提高稳态谷浓度(Cssmin)和24h血浆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24)在目标范围内的达标率,减少危重症患者利奈唑胺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linezolid induced thrombocytopenia,LIT)等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s)的发生。方法:选取 2020 年 7 月—2022 年 6 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苏州医院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的199 例接受利奈唑胺治疗且监测Cssmin的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 2020 年 7 月—2021 年 6 月未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进行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对照组(n=87),将 2021 年 7 月—2022 年 6 月采用PDCA循环管理学方法进行药学服务的患者设为干预组(n=112);分析和比较 2 组患者利奈唑胺的剂量方案调整情况、Cssmin和AUC24 的达标情况,以及LIT等ADRs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患者调整利奈唑胺给药方案的比例远高于对照组(53。57%vs 29。88%,P=0。012);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利奈唑胺初始方案后Cssmin在 2~7 mg/L目标范围内的达标率明显更高(46。43%vs 12。64%,P<0。001);而且,干预组患者利奈唑胺初始方案后Cssmin>10 mg/L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25。00%vs 58。62%,P<0。001);干预组患者AUC24 在 100~300 mg·h/L内的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51。78%vs 26。43%,P=0。012);干预组患者初始方案后AUC24>350 mg·h/L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14。94%vs 55。35%,P<0。001);对照组患者经利奈唑胺治疗后有 21 例发生LIT,而干预组仅有 12 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干预组患者其他ADRs的发生率也低于对照组(0。89%vs 6。90%,P=0。031)。结论:通过PDCA循环管理的实施,利奈唑胺Cssmin和AUC24 的达标率明显提高,而LIT和其他ADRs的发生率则显著下降,从而增加了患者的用药安全。

    利奈唑胺PDCA循环法药学服务模式药学干预治疗药物监测稳态谷浓度

    某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分析

    韩红玉陈耀升张英杰段晓颖...
    4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分析医院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情况,为促进临床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方法:选取 2022 年 7 月—12 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患者的碳青霉烯类药物医嘱作为研究资料,采集患者的临床诊断、检查结果,以及所用碳青霉烯类药物的品种、用法用量、疗程、联用药物等信息,依据《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价细则》对碳青霉烯类药物医嘱进行合理用药评价并进行分析。结果:2022 年 7 月—12 月医院共有 84 例次患者使用了碳青霉烯类药物,其涉及的临床科室主要有重症医学科(33 例次,占 39。29%)、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12 例次,占 14。29%)和消化内科二(10 例次,占 11。90%);合理用药点评结果显示,84 例次患者中共发现 41 条不合理用药情况,其中主要为适应证不适宜(16 条,占 39。02%)和用药前未进行病原学送检(14 条,占34。15%)。结论:当前医院住院患者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使用仍存在较多的不合理现象,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临床的培训和管理,以提高其合理用药水平,最终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和有效。

    碳青霉烯类药物抗菌药物合理用药医嘱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