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对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陈堂陈光陈鹏羽
    85-93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要素赋能已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升级的新途径,然而,目前缺乏对其在地理、经济和数字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以下简称"新基建")等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要素产生的空间效应的深入研究.为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高质量发展在政策层面提供理论支持,从数字化创新环境、数字化创新技术、数字化人力资本、数字化劳动力、数字化资本等维度构建数字化要素评价体系,选取2012-2021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空间面板数据,基于地理、经济和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建立内生增长模型,运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结果表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数字化要素和产业结构升级具有禀赋差异特征和时空集聚特征,且域间集聚差异在逐步扩大,3 种距离特征下"成都+重庆"中心城市产业呈现出显著的生态化、集群化和丛林化特征,其他地区产业发展呈现出显著的专业化特征,对中心城市的空间依赖性越来越强.赋能产业结构升级方面,3 种距离特征下,数字化要素对域内带来空间效应、对域外带来空间外溢效应,资源禀赋对域内具有空间促进作用、对域外具有空间抑制作用;在地理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技术创新对域外具有空间抑制作用;在数字新基建距离特征条件下,数字化人力资本具有空间抑制作用.此外,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可以修正静态空间面板模型产生的过高空间估计误差.据此,建议加强成渝两极协同发展,形成两地产业的梯度化分工格局,实现成渝"双核"驱动相邻区域发展.

    数字化要素数字赋能产业结构升级距离特征空间效应空间计量模型区域创新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

    集聚优势视角下北京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路径探析

    赵文杰于永达王淼
    94-103页
    查看更多>>摘要:北京智能网联汽车发展已取得显著成效并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一定先机,但现有关于北京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论述缺乏必要理论支撑,而集聚优势理论具有很好的实践意义.从优势集聚视角来看,现阶段北京在智能网联汽车相关政策制定、产业规划、技术研发、测试与应用等方面取得不错的成效:已建立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政策体系,描绘出渐趋明晰的智能网联汽车发展路线,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和应用提供了基本法规保障;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如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平台,形成相对完整的技术链,技术研发全国领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居于国内国际前列,截至 2024 年 2 月底累计开放 7 个区的自动驾驶测试道路超 1 160 km.但同时发现,现有战略规划仍然缺少具体指标和阶段性目标,尚未准确锚定创新链产业链中的主要环节以及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并且缺少综合性发展规划和重点发展的细分领域相关规划;基于首都发展定位和多维度要素完善既有政策并出台更多新的配套措施仍需持续探索;在发挥首都特有优势和集聚全球各类优势资源方面仍有较大发展空间;产业的优势集聚平台仍然需要进一步强化.未来,北京需要进一步厘清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发展的总体战略方向,从政策创新等途径优化制度体系,以产业链为基础逐步建立优势资源的创新协作平台和产业发展协调机制,进而构筑动态比较优势的良性循环机制;并且,在发展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过程中,要规避比较优势利用不当可能带来的弊端,逐步实现产业高端发展与区域综合发展,打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场效应并逐步实现对外扩散.

    智能网联汽车集聚优势产业发展动态比较优势资源禀赋平台效应

    基于主体基建模(ABM)的中国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演化研究

    何建洪荣鑫萍蔡丹罗文竹...
    104-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智能制造装备面向的是具有复杂决策机制的制造企业,因此其产业演化规律相较于其他新兴产业有更强的特殊性.目前中国智能制造装备的市场份额较少、缺乏竞争优势,智能制造装备企业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关键核心技术短期无法突破场景下,探讨政府高效推动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结构变化、对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演化的作用机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真实数据,在主体基建模方法(ABM)框架下构建国内外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决策模型与制造企业决策模型,模拟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演化过程,分析智能制造装备企业数量、市场需求数量和市场需求分布等市场结构核心参量变化特征,并进一步探究不同扶持政策对产业演化的作用效果.结果发现:在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演化过程中,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是改变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市场份额的关键要素,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市场需求数量经历"增长—下跌—再增长"3个阶段,市场需求在空间上呈"分散—集聚—扩散"分布;在无外部力量干预的情境下,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市场份额存在显著的持续下降趋势,无论是面向市场需求数量还是面向产品质量提升的政策措施都有利于提升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在产业中的市场状况;不同的政策策略对产业演化进程产生的效果不同,面向产品质量提升的政策对提升国产智能制造装备企业的市场份额效果更显著.

    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演化国产化市场需求政府扶持市场结构主体基建模方法(ABM)制造企业

    企业跨越边界的数字化管理:基于希音(SHEIN)公司的案例研究

    刘雪松谭戬玉李飞星
    114-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衡量企业数字化转型是否成功的两个显著标志为是否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和数据驱动,而对企业的供应链、其他相关企业和消费者进行有效管理是实现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着眼于数字经济形态下企业边界与企业价值两方面问题,以广州希音(SHEIN)公司为案例,采用扎根理论的编码方法,基于实地调研的一二手资料,探索数字经济条件下企业跨越组织边界增加价值源泉的管理方式.研究发现:在数字经济条件下,基于技术、模式、管理的集成应用,全过程、全环节数据管理综合运用构成的跨越边界的数字化管理模式是企业制胜的法宝.其中,企业及其供应链成员、消费者、数据构成数字生态,生态内各主体的价值创造构成企业价值源泉;供应链成员生产、长尾市场客户需求和数据要素力量成为企业新增价值源泉.希音公司依靠现代信息技术和中小企业生产能力、高效物流体系、数据连通消费者介入的全方位支撑和集成应用而形成的跨边界的数字化价值管理模式,以分布式生产、集中式管理的数字化管理模式开展供应链成员价值管理,以数据连通的全链路数字化管理模式对生产端和市场端进行价值管理,以快速生产、快速销售的全产品数字化管理模式对市场需求价值和消费者价值进行管理.可见,数字技术通过改变企业的生产和管理结构以及市场结果从而延伸了企业能力、扩大企业边界,数据要素给供应生态带来了深度影响.以数字化方式统合供应链并进行管理的创新模式为其他跨境电商企业提供了借鉴可能.

    企业数字化管理企业边界企业价值数字生态数据要素扎根理论编码数字化转型数字经济案例研究希音公司

    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发展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启示

    魏晓陈茂清曹小琴许芳婷...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与数字创意产业的结合,一方面可以促进预训练大语言模型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动自然语言处理相关产业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数字创意产业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促进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然而,目前中国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数字创意产业的运用主要侧重于文本识别生成和语音生成等领域.为此,通过阐述预训练大语言模型以及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数字创意产业的应用范畴和商业布局,综合分析作为新质生产力引擎的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在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机遇与挑战,并为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提出建议.研究发现:融合发展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重要趋势,网络文学、动漫游戏、短视频等细分产业开始发展出完整的产业链条;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可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内容生成效率、丰富艺术创意、拓展数字娱乐形式,也可以加强社交媒体分析监测、提高跨语言应用的效率、辅助科研教育,带来提升数字创意产业的智能化水平、增强用户黏性、数字创意生产者身份多元化等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数据成本、隐私安全、知识产权等问题.提出未来在预训练大语言模型应用于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中,重视构建相关监管评估框架和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提升多模态技术水平,强化智能算力体系建设,以推动数字创意产业的智能化发展.

    大语言模型预训练模型数字创意产业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文本生成人工智能产业智能化融合发展

    创新生态系统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仿真研究

    李玉琼伍丽萍
    130-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创新要素之间的动态复杂关系尚未得以充分揭示.为进一步分析不同因素对产业成长的影响程度,促进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创新生态系统模式下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研究视角,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研究方法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有关年鉴和企业财务报表以及政府部门官方网站收集 2015-2021 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相关统计数据,综合运用线性回归法、层次分析法、经验公式法、建立表函数等多种方法建立方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结果表明:(1)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包含5个状态变量、5 个速率变量、24 个辅助变量及 13 个常量,其成长动力机制主要包括创新供给子系统、成长需求子系统、环境支撑子系统,各子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产业成长;(2)2015-2021 年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产值和专利数量模拟数据与实际数据的误差绝对值都在5%以内,可以比较准确模拟产业成长的实际情况;(3)需求变动、科研经费投入变动、政府财政支出变动是中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成长的关键影响因素,其中政府消费影响因子、居民消费影响因子、R&D资金投入系数、R&D人员投入系数、政府研发投入系数、教育投入系数等对产业成长都具有正向影响,而教育投入系数的影响程度最高,且多种参数变动带来的效果远比单一因素变动的效果更显著;(4)产业增加值、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专利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等这些指标在未来都将呈现较好的增长趋势.据此,得出进一步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快培育技术人才和加强产学研政介合作等相关管理启示.

    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成长创新生态系统创新要素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多重视角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中美知识产权贸易影响因素测度

    李孟刚彭琰
    143-15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全球经济转型中,象征着高新技术的知识产权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基于中美技术创新导致的知识产权贸易的优势差异,根据波特钻石模型,收集 2010-2020 年中美两国知识产权使用费和其他 10 个东道国(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各 5 个)的有关面板数据,并引入东道国全球竞争力指数(GCI),运用实证模型进行多重共线性分析、基准回归、中介效应检验和异质性检验等,探究中美知识产权贸易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结果发现:(1)考察期间知识产权使用费的收入均值中国远小于美国,同时收入差距中国远大于美国.(2)美国知识产权贸易仅受东道国的关税税率、平均受教育年限和劳工自由度 3 个因素影响,而中国知识产权贸易受制约因素更多(共 7 个),其中受东道国关税税率和劳工自由度的负向影响较大,在知识产权贸易方面的实力和比较优势与美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3)中介效应中国显著高于美国,其中东道国的关税税率和劳工自由度对美国知识产权出口贸易存在明显的部分中介效应,对中国而言则前者存在完全中介效应、后者为部分中介效应,同时东道国居民消费率为部分中介;此外,东道国GCI对中国的负向影响显著大于美国.(4)美国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知识产权贸易均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实力,而目前中国知识产权贸易的主要优势国为发展中国家.(5)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利于其削弱关税壁垒和人才流动的影响,于中国而言则可减轻受关税、人力资本和企业承载力的影响.基于此,提出中国进一步增强资源承载能力和知识产权贸易竞争力、提升知识产权质量和不断完善知识产权制度等对策建议.

    知识产权贸易创新研发知识产权使用费关税税率劳工自由度全球竞争力指数(GCI)全球贸易中国美国

    知识产权保护对"一带一路"国家间创新合作的影响

    陈再齐郭子靖徐旭
    152-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全球创新网络正向区域化方向发展,呈现出与"西方中心论"话语体系下"南北冲突"模型所不同的发展态势."一带一路"倡议下包含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五通"合作模式为南南合作提供了新范式.利用零膨胀负二项模型,以 2008-2019 年incoPat数据库中"一带一路"国家申请的《专利合作条约》(PCT)专利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探究"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创新合作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结果表明:"一带一路"创新合作网络已从以俄罗斯为核心的单核心布局发展为以俄罗斯、中国和新加坡为核心的多核心集聚型布局,俄罗斯的主导地位下降、中国和新加坡后来居上;国家创新体量、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互联互通水平是"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间创新合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和互联互通水平对处于区域创新网络外围位置的国家的促进作用更强,而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国家的创新合作则更依赖国家创新体量;增强互联互通水平有助于为创新合作搭建桥梁,缓解对知识产权正式制度的依赖;处于区域创新网络外围位置的后发国家可以在维持知识产权标准以保护本国工业基础的同时,通过增强互联互通水平参与创新网络构建.因此,中国应加强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加快构建多边、周边、小多边、双边四边联动及协调推进的知识产权国际合作新格局.

    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创新区域创新创新网络国际合作"一带一路"

    从RCEP到CPTPP:浅析两大协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启示

    潘星容李晖莹
    161-1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和《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为代表的区域性自由贸易协定对知识产权保护提出更高要求,特别在全球数字变革的风口下要注重数字变革与知识产权协同保护.通过对比RCEP、CPTPP两个协定中有关知识产权保护的规定,找到两个协定在著作权和相关权利、商标和地理标志、专利和关于知识产权权利实施的执法程序等方面有相同点,但在版权和相关权、技术保护措施和权利管理信息等方面不相同;基于此分析两个协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规则的影响与挑战,预测国际知识产权的变化趋势,提出对标国际知识产权新规则的中国方案,包括全面加强数字环境的知识产权保护、构建良好的数字产权发展环境、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益、推动国内产业创新发展、推进数字知识产权保护国际合作与交流等.强调中国应积极参与知识产权国际事务,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为日后参与制定知识产权国际规则打下基础.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知识产权保护数字产权国际知识产权知识产权规则国际法中国方案

    市场竞争结构对产学研协同创新意愿的影响机制

    唐厚兴李芳胡启帆
    170-176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学研协同创新意愿是开展创新协同合作及提升创新效率的前提和基础,其中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根本动力在于经济利益获取,然而关于市场竞争结构对协同创新意愿的影响机制,尤其是不同结构下不同因素的叠加效应还鲜有研究.据此,以协同创新市场收益作为因变量(意愿的替代变量),以市场竞争结构(垄断/竞争)、市场初始需求量、市场增长潜力、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发投入为自变量,构建一个数理优化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市场增长潜力、企业技术吸收能力、研发投入对协同意愿的影响效应受到市场需求的叠加作用,这些作用方向在竞争和垄断不同结构下是相反的:在竞争结构下,企业研发投入与协同创新意愿呈反向关系;而在垄断结构下,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随着不同的初始市场需求情况而表现出不同的效应.此外,处于不同市场结构下的企业参与协同创新的意愿是不一样的,且受到其技术吸收能力的调节影响.因此,学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时,需要综合考虑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协同创新技术市场前景等因素,以实现利益均衡.

    产学研协同协同创新协同意愿市场竞争结构市场垄断结构市场收益创新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