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科技管理研究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科技管理研究
科技管理研究

蔡齐祥;黎懋明

半月刊

1000-7695

kjglyj@periodicals.net.cn

020-83568469;83163517

510033

广州市连新路171号广东国际科技中心三楼307室

科技管理研究/Jour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CSSCI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科技管理研究》是国家中文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源刊、中国学术期刊统计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的新质生产力响应机制及提升路径研究

    徐君朱微笑陈圣武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质生产力是在传承、吸收和发展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演变而来,是现阶段中国高质量发展目标下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创新的带动引领作用,从而实现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融合及创新链产业链资源链深度融合的新型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新时代生产创造过程中的新力量,它的形成和发展遵循条件刺激、机体感知、行为响应的基本逻辑,但目前缺乏对此作出系统理论阐释以及响应机制的相关研究.而在"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中,刺激、机体和反应三者之间因果明确、逻辑清晰,能够很好地分析在不确定环境影响下生产力发生颠覆性变革的成因和响应机制.因此,尝试利用SOR模型阐释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理论逻辑:从理论和历史的角度探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刺激,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剖析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机体感知,从现实逻辑出发寻找新质生产力形成的行为响应;基于此,构建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5R"响应机制,包括科技创新响应机制、高素质人才响应机制、智能数字响应机制、现代化产业响应机制、新型要素响应机制,并从加强科技创新驱动、建设高素质人才队伍、完善新介质传导机制、加快培育现代化产业、强化资源设施基础等 5 个方面提出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路径.

    新质生产力"刺激-机体-反应(SOR)"模型响应机制理论阐释高质量发展

    技术融合对企业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影响

    王媛
    11-20页
    查看更多>>摘要:21 世纪初以来,随着各学科的突破和交叉融合,技术融合作为产业发展中一个新的决定性因素已成为企业突破技术约束、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创新发展的关键途径,并促进产业跨界协同形成新的创新网络.然而,由于融合现象固有的模糊性和复杂性,少有学者关注定量研究不同技术融合模式对企业创新的影响.因此,从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视角出发,基于中国343家新能源汽车企业2005-2017年新产品数据、专利数据与企业性质的面板数据,通过不同类别国际专利分类号(IPC)构建企业技术知识共现矩阵,采用负二项固定效应回归模型实证检验互补性和替代性技术融合对企业利用式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当企业偏向采取利用式创新,通过改进已有产品、设计或服务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时,应采取替代性技术融合来提升创新绩效;而当企业力求寻找新技术发展轨迹,通过探索式创新来满足新兴顾客或新兴市场需求时,互补性技术融合的积极作用则更加突出,替代性技术融合虽然一开始能赋予原有技术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但在后期将不利于探索式创新绩效的进一步提升.据此,建议企业管理者应深入理解企业技术元素之间的关系,通过不同技术融合方式发展不同的技术创新轨道.

    技术融合产业协同企业技术创新创新绩效利用式创新探索式创新新能源汽车企业

    模块化视角下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模式研究——基于S企业的案例分析

    祝爱民吴芸婷王海军
    21-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模块化的核心效能在于降低复杂度,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本质上也是一种复杂系统.因此,基于模块化视角,根据"动因—过程—结果"的研究框架,以从传统研发模式转变为模块化创新模式的S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探索性单案例研究方法,沿着"产品—组织模块化"的脉络,通过技术、组织、环境层面探究其实施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的动因、过程及结果.结果发现:模块化赋能S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成果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三方面;技术能力多样化、信息技术发展、合作创新网络、国家发展需要及市场需求推动企业通过模块化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品模块化通过联结用户需求和产品特征、灵活组合和集成、独立生产和质量控制、可持续维护和升级赋能企业关键核心技术创新;组织模块化通过整合创新资源,促进企业内、外部组织模块化赋能创新;创新过程中,产品模块化推动组织模块化,模块化组织渗透于模块化产品全生命生产周期.由此建议,企业要敢于将复杂产品进行分解与重新组合,采用独特的技术创新模式推陈出新.

    关键核心技术产品模块化组织模块化创新模式企业创新案例分析

    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共生演化实现路径——基于海信激光电视的探索性案例研究

    吴钊阳邵云飞
    3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随着突破性创新的演化而动态变化,且这种网络变化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为进一步探索实现突破性创新演化与价值网络演化的动态匹配和平衡问题,采用探索性案例研究方法,以海信视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激光电视发展历程作为研究对象,将突破性创新从技术演化角度归纳为探索研发期、知识物化期、迭代优化期 3 个时期,并从市场演化角度归纳出不同时期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的特征及演化规律,构建起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的共生演化结构模型,进一步厘清突破性创新与价值网络的内在关系.结果发现,突破性创新的 3 个时期各有侧重,探索研发期确定突破性创新商业化技术路线,知识物化期基于技术路线完善技术架构并形成量产产品,迭代优化期则基于初代产品不断进行产品更新升级;同时,网络主体在不同的时期会发生动态变化,反过来促使企业能够及时更新调整技术方向和发展战略.因此,企业要想在动态开放的环境下实现突破性创新,要做到异业结盟、构建动态的价值网络,并适时调整价值网络上的主体及其关系,以克服突破性创新过程中的资源约束.

    突破性创新价值网络共生演化激光电视案例分析企业技术创新

    协同创新理论下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路径探索——基于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的经验启示

    李建强杨正宜李昊
    42-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推进中国国家实验室的开放和协同创新,运用协同创新理论,基于对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协同创新的实践经验分析,结合中国当前面临被西方主要国家技术封锁的严峻形势,探讨协同创新促进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的路径.协同创新包含了多方创新主体、共同目标、优势互补和合理分工、复杂的相互作用和整体协同效应等五方面的核心要素,其结构从简单无序布局向高级有序组织变革转变为网络化创新结构,因此要确保协同创新成果实现,需要充分考虑不同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和风险控制等因素.美国能源部国家实验室具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与使命、充足的财政投入与多元化经费来源、高效的管理运行机制、人员组成多元化的强大科研团队,其发展总体呈现开放化、网络化的对外合作趋势,在协同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化战略导向和目标聚焦、深化产学研合作、建立高效的协同机制、强化人才培养和团队建设,以及鼓励创新、营造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等经验举措.借鉴美国经验,深化国际合作和加强内部合作是应对挑战、促进国家实验室建设的两翼.因此,应对当前西方国家技术封锁,中国国家实验室建设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开放共享与合作交流的理念,强化顶层设计与政策引导,深化产学研用合作,建立高效协同机制,实现多领域协同创新、引领学科交叉创新,并积极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创新探索的科研文化氛围.

    国家实验室美国能源部实验室协同创新开放共享网络化多元化国际科技合作美国经验

    基于人才集聚的省实验室环境营造模式研究

    何科方何枳润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前学界对省实验室的研究尚处于初期,尤其对省实验室如何营造人才集聚的优良环境的研究还有待深入.运用文献研究法和实地观察法,搜集中国 23 个省份 122 家省实验室的案例与数据,并借鉴国际上著名实验室的建设经验,从命名、选址、空间规划、设施配置 4 个维度分析中国省实验室人才生态环境营造模式现状;并以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为例,从目标层面、实施层面和支撑层面 3 个层面分析研发设施配置对人才的集聚作用.结果发现:环境营造是省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际著名实验室皆注重在命名、选址、空间规划、设施配置等方面营造一流的科研环境;中国省实验室命名方式主要有结合地名(人名)、研究领域和"地名+研究领域"3 种形式,命名方式趋于规范化、国际化,多选址于环境优美之地,规划选址日趋科学合理,空间规模上趋于园区形态,且在研发设施配置方面呈高投入、平台化特点.然而,中国省实验室在规划布局上仍存在缺乏科学论证、资金投入的长期持续性不足、人文景观和配套设施建设欠缺等不足,对此提出科学规划做好顶层设计、精心安排资金筹措、营造人文环境和协同创新拓展运营边界等对策建议.

    省实验室人才聚集设施配置人才生态环境营造规划布局战略科技力量

    省域视角下中国优势学科识别与分析——基于分级评价方法

    赵展一钟永恒刘佳孙源...
    64-71页
    查看更多>>摘要:优势学科是一个相对概念,比较视角可以是国家、省份、机构、学科等.目前评价学科水平主要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为依据,但ESI学科分类并不能较好地反映中国的学科发展情况,且ESI及其他一些引文分析法存在时滞性和缺乏省际横向比较的弊端.因此,从省域视角探索建立优势学科识别与分析方法体系,为加快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学科、促进各省份完善学科布局提供参考.以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论文为数据源,以SCI期刊分类与中国《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 年)》进行映射得到的 77 个学科作为依据,建立学科相对优势指数和发展潜力优势指数,并综合考虑省份学科规模和质量水平,利用分级评价的方式识别中国 31 个省份各自的优势学科和潜力学科.结果显示,中国 31 个省份的优势学科合计 125 个、潜力学科合计 129 个.这与各省份学科发展现状基本吻合,证明所提出方法的可行性.据此,各省份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现有优势,同时对亟需资助的潜力学科、弱势学科给予倾斜,构建合理的学科结构.

    优势学科潜力学科分级评价相对优势指数发展潜力优势指数中国省域

    农业现代化背景下打造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战略研究——以广州为例

    佟宇竞
    72-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发挥广州农业科技创新已有基础,突破农业科技创新面临的瓶颈约束,通过文献分析、历史分析、结构分析、趋势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广州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标高追求与目标定位,明晰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技术路线图,为建设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引擎城市地位相匹配的广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系统提供参考.在资源与环境的现实条件约束下,通过科技进步实现创新引领和内生增长是推动农业转型升级的根本路径.广州具备打造农业科技创新高地的科技教育及产业优势,在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农业技术攻关、农业科技成果入乡转化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较为丰富的科教资源未能很好转化成农业科技创新优势,支持农业基础研究创新的力度不够,农业财政投入水平相对不足,农业产业发展的技术需求存在断链现象,农业科技创新协同机制不充分,农业科技创新与城乡居民高质量发展需求有差距.基于对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新趋势的研判,立足岭南特色和广东实际,在大农业格局加快形成、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农业资源约束进一步突破和食品消费主权化的大趋势下,提出广州现代农业科技创新高地应定位为种业新品种创制中心、食品科技创新中心、农业科技创新人才高地、技术集成转化创新中心、农业新型装备创制中心和数字农业产业技术中心,要对标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通过采取瞄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前沿,重点发展农业生物制造、农业数智生产、食品安全,同时组织开展农产品加工冷链物流及产业化、设施农业等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推进农业科技成果孵化转化等战略措施加快打造形成.

    农业科技创新创新高地农业技术战略研究农业现代化广州

    基于多层级指标清洗与聚合的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研究

    刘钰莹王一峰李伯泽
    81-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科技评价和科技管理须融合应用多源异构数据的发展趋势下,中国目前仍未形成普适的综合评价方法体系框架,且现有评估有关创新活动主体科技创新能力的方法无法分析指标间复杂的关联性,有必要构建能够提高数据可信度、实现可迁移性、适应多种算法的多级综合评价算法框架.鉴于此,提出基于多层级指标清洗与聚合的综合评价框架,包括数据处理层、指标聚合层和综合评价层三层算法,其中双流指标清洗算法根据指标相关性与指标数据间距离关系识别并修正数据中的异常点、极端值,可以提供高可信数据;而结合优劣解距离法的灰色关联法通过构建自适应评价算法,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特点实现智能的指标聚合,从而克服现有方法在应用场景方面的局限性.基于此,依托深圳市科学技术创新委员会平台和载体专项项目(国际科技信息中心),通过政府官方渠道、调研访谈和次级数据形成研究数据资料,对 2016-2021 年珠三角地区 214 家主要科研事业单位,主要通过科技创新基础环境、科技创新产出能力、科技创新投入程度和科技项目承接能力 4 个一级指标及其二级指标进行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14 家单位的科技创新能力近 5 年稳步增长,于 2021 年达到峰值,但总体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科技创新投入程度提升显著,科技创新产出能力和科技项目承接能力也明显上升,但整体科技创新基础环境仍有待改善;此外,科技创新头部事业单位格局比较稳定,新兴头部事业单位的成长路径不同,宜根据自身特点强化优势补足劣势.可见,运用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框架得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可比性、精确度和稳健性,可有效揭示珠三角地区不同创新主体的主要优势、发展态势、创新潜力以及薄弱之处.

    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多层指标数据清洗指标聚合双流指标清洗算法灰色关联法量化评价科研事业单位

    中国高校科技创新效率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科技成果产出和转化两阶段视角

    郭金忠刘成勇刘晓玲金腾飞...
    97-1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高校科技创新活动具有明显的两阶段链式过程特征,同时其科技投入和产出在时间上具有滞后性,因此将高校科技创新分阶段研究其创新效率以及内外部因素对不同阶段投入产出效率的影响.将高校科技创新划分为科技成果产出阶段和科技成果转化阶段,运用中国 31 个省份高校 2009-2020 年的数据,采用串联式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分别测算其两阶段效率,并进一步应用面板托宾(Tobit)模型研究两种效率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第一,31 个省份高校的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偏低,科技成果产出效率并未形成上升趋势,而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在 2016 年后得到迅速提升并超过了科技成果产出效率,但高校科技创新整体上呈现向高转化阶段的发展趋势;第二,东部高校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和两阶段效率上升速度相对放缓,有被其他地区赶超的趋势;第三,人力资本结构、物质资本结构、政策环境、地区经济实力、对外交流等因素对高校两阶段效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据此,提出可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和科技创新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区域协调配合等方式来提升中国高校的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高校科技创新效率科研效率科技成果产出科技成果转化两阶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Tobit模型